你以为的沟通,可能是批评和指责
有没有什么时候,是你想要沟通,但是被对方拒绝的?当对方拒绝的时候,ta一定是感到不舒服了,这时候我们来看一下自己的语言,是不是想试图让对方知道自己是有问题的,这种以问题为导向的沟通,必然是失败、无效的。为什么呢? 比如,当有人批评、指责、否定我们的时候,内心是不是会产生一股对抗的力量,表现的形式可能是解释、否认、回避,所以这个时候焦点已经不在解决这件事情上了,而是情绪上的对抗。甚至对方到最后就是一句话:“行,是我的错,这事可以翻篇了吗?”但凡你再多说一句,ta下一句就可能是:“我都认错了,你还想让我怎么样,这事就过不去了是吗?” 没错,这事就是没翻篇,过不去,但是这时候你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好像有一口气堵在喉咙,硬生生给怼回去了,憋得整个胸腔都要爆炸了。 所以我们看,不管对方是解释、否认、回避,还是认错,都不是我们想要的,那就说明从最开始的时候,我们这个语言表达的方式就是有偏差的。 我们想让对方敞开内心地沟通,说出ta心里真正的想法,最后解决这个问题,以后不再发生,这个是不是我们最终的目的?目标确定好了,怎么才能达成呢? 这时候注意一个关键点,沟通是需要环境的,需要一个安全、放松的沟通环境,不管是对伴侣还是孩子。 第一步:先表示理解,这里有一句万能话术:“我知道你也不想事情变成这样的,你这么做一定有你的原因,如果你愿意的话,可以和我说一说,当时是什么情况呢?”我们自己来感受一下这句话,是不是感到被理解、被尊重,也想要倾诉一下? 第二步:表示认同,这里说的认同不是认同行为,而是认同动机,人在做事情的时候,都会有一个原始的动机来推动我们,这个动机也就是问题产生的原因。 我们说一个人的行为可能不对,但是他的动机不会有错。 比如孩子在学校打人,动机是为了保护被欺负的同学,那他的这个动机我们需不需要认可?需要。但如果我们上来就说,你打人是不对的,那这时候孩子还愿意对我们敞开内心吗?不会了,这时候他感受到的是被批评、不被理解、不被接纳,即便孩子迫于压力认错了,这个问题有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呢?并没有,然后家长就会觉得孩子怎么屡教不改。 在感情中,对伴侣之间的关系也是一样的,迫于压力的认错和道歉,最后得到的就是屡教不改,答应的事情总是做不到,因为不是发自内心的。 最后再来表达自己的期待,共同商讨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