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三国志 命运的十二大决战 序·译者序

2023-07-24 23:01 作者:向往藍天  | 我要投稿

三国志 命运的十二大决战 

[日]渡边义浩/著 向往蓝天/译

(本文系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封二 书籍简介

于此见证、英雄们的热血战斗!

在日本根深蒂固的高人气作品《三国志》,其妙处说是在于各战役也并不为过。曹操、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孙权、周瑜...英雄们在大战来临之际,思考着什么,又是怎样行动的呢?包含官渡·赤壁·夷陵在内,本书再现并解读了《三国志》中诸侯们一决雌雄的十二场战役。日本学界的“三国研究第一人”渡边义浩,结合史实,详细解说了战役过程,以及其前后的历史背景。令三国迷们垂涎的一本书!

 

封四 作者简介

渡边义浩,1962年生于东京都。筑波大学历史与人类学研究科博士毕业。现任早稻田大学文学学术院教授,并担任三国志学会事务局长。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思想史。著有《三国志·从演义到历史、再到史实》(中公新书)、《三国志·英雄与文学》(人文书院)、《一本便知的三国志》(大和文库)等。尊敬的三国人物是诸葛亮。

 

三国之妙正在于战争。三国时期那些足以决定势力存亡的大战,可以说是人尽皆知。但是,对于这些战役本身的解读,在日本却流传甚少。

《孙子兵法》有言,“兵者、诡道也。”用兵之道重在攻其不备。那些战斗的具体状况与战法,往往只有亲身经历者才能知晓。因此很多战斗细节鲜为人知,而无法在历代的正史中被记录。

当然了,倘使这场战争充分地彰显了“象征正统之人”的军事才略,那么具体的战术也会得以出现在正史中,譬如《三国志·武帝纪》对官渡之战前后的记载:作为给《孙子兵法》作注的三国第一兵法家,曹操在作为前哨战的白马之战中,充分贯彻了《孙子兵法》中关于运动战的论断,以劣势兵力取得了胜利,因而被正史所详细收录。但是,作为决定双方最终胜负的官渡之战本身,对曹操行军的记载却颇为简略。因为曹操最终的得胜关键是许攸的倒戈,这种看起来不那么“精彩”的战斗就被陈寿略过了。更不用说在赤壁之战中,《武帝纪》就简要留下了几句话:“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赤壁之战孙刘联军的总指挥,战役取胜的头号功臣周瑜,甚至连姓名都不配出现。正因为陈寿的《三国志》以曹魏为正统,因此像赤壁之战这种战役,想要复原它的全貌看起来几乎是不可能了。

不过,这样干巴巴的战役经过就讲不成故事了。因此,由元末明初罗贯中编纂,清代毛宗岗完成的《演义》,动员了各种能搜集到的资料,最终描绘出了这场战役。例如,诸葛亮的“草船借箭”,就是以《三国志·吴主传》的裴松之注引《魏略》和《新唐书·张巡传》合并创作的。毛宗岗本《演义》中是大概这样记载的:

周瑜因为自己的计略屡屡被诸葛亮猜透,对其才能感到畏惧,欲除之而后快。在军议中,周瑜故意借题发挥刁难诸葛亮,令其三日之内造十万支箭。诸葛亮借来鲁肃的二十只船,让鲁肃在每条船上安排三十名士兵,并插上草垛,在第三日的夜晚,率领这些船只横渡长江。在船只接近曹操军水寨的时候,诸葛亮将其横成一排,让士兵在船上擂鼓呐喊。由于当时浓雾弥漫,曹操警惕对方可能设伏,下令弓箭手射箭以对抗,一时箭如雨下。诸葛亮见得计,便调转船头继续向曹军水寨接近,让箭射在草垛上。等到日出浓雾散去,诸葛亮下令返回,此时草垛上已经插满了箭。诸葛亮临走之前,还不忘让士兵齐声高呼:“谢谢曹丞相的箭!”

在返航时,听到鲁肃的赞叹,诸葛亮是这样说的:“为将而不通天文,不识地理,不知奇门,不晓阴阳,不看阵图,不明兵势,是庸才也。亮于三日前已算定今日有大雾,因此敢任三日之限。公瑾教我十日完办,工匠料物,都不应手,将这一件风流罪过,明白要杀我。我命系于天,公瑾焉能害我哉!” (《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

演义中的“草船借箭”,不仅让鲁肃这个人物真正登上舞台,也成为诸葛亮智谋胜过周瑜的又一名场面。而作为“智绝”诸葛亮最能彰显“智”的故事之一,“草船借箭”在京剧表演中,更是经久不衰。

 “草船借箭”的源头,是《三国志·吴主传》注引《魏略》:“权乘大船来观军,公使弓弩乱发,箭着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三国志》卷四十七)《演义》中的诸葛亮面对曹军的箭矢,下令调转船头接箭,就是基于这段记载。但是,仅凭孙权的这段轶事,是创作不出“草船借箭”的。因此,《演义》的编者们又加入了《新唐书·张巡传》的情节:“城中矢尽,巡缚藁为人千余,被以黑衣,夜缒城下,潮兵争射之,久乃知其藁人;得矢数十万。其后复夜缒人,贼笑不设备。乃以死士五百斫潮营,潮军大乱,焚垒而遁,追奔十余里。”(《新唐书》卷一百九十二)在这段情节中,箭矢刺入了草人的空隙,这成为了 “草船借箭”中诸葛亮在船上放置人形草垛的。在原本的《吴主传》中,敌人的箭会射进船只内部,这样就无法再利用这些箭了。正因《演义》合并了这两个情节,才形成了“草船借箭”这样精妙的故事。

《演义》中那些以《三国志》及其注引为蓝本的故事,对于三国爱好者来说也许很容易看出来。但譬如这种源自《新唐书》的故事,由于对治史要求比较高,通常就显得有些困难了。然而,江户时代曲亭马琴所著的《南总里见八犬传》中,有着这样的记载:“诸葛亮的‘草船借箭’,是将陈寿《三国志》同(在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出现的)《新唐书》里张巡的故事合并,由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以此为基础创作的故事。”即早在江户时代,曲亭马琴就指出了(草船借箭的真正起源)这一点,由此可见日本对于三国历史接受程度之高。

诚如先前所举的例子,日本自古以来就将三国故事看作本国的经典般来研究,并对其中的战斗乐此不疲。本书以历史为基础,选取了十二场《演义》中具体描写的战役进行解读。本书倘若能帮助读者享受三国的乐趣,我将不胜荣幸。

最后想提及的是,祥传社新书编辑部的矶本美穗女士,作为一位超级三国迷,她用她的知识为本书的创作提供了很多帮助,在此表示感谢。

二〇一六年一月四日

渡边义浩

 注1:作者原文中,对部分名词,如“毛宗岗本《三国演义》”、“义绝”等作了百科式的解释,鉴于其对于汉语读者可以算作常识,本译文做了删减处理。

注2:作者原文中,有许多现代汉语看来冗杂的描述。为尊重作者写作习惯,本译文最大限度作保留处理。

注3:作者原文中,考虑日本读者阅读的困难,对于很多古代汉语写成的作品,以日文作了白话化的引用(有些甚至出现了与原文指意不符的错误),本译文出于简明扼要考虑,通常选用其所引原文作替代。

 

译者序 超越语言

这本书是我二〇一九年八月六日在东京国立博物馆的《三国志》特展上购入的。事实上,早在那时我便有“想要”翻译的想法以及“能够”翻译的自信,可惜随着后来因为“众所周知的理由”,翻开这本书实在会引起我不快的回忆,便将这本书束之高阁了。

由于是一本不算热门的偏学术类作品,国内某度引擎甚至无法搜出相关信息,自然也全无可能出现什么汉译本。借助现在已经成熟的网络机翻技术,想要再现这本书的意思是完全可以的,但正如前文所见,纯粹地以汉语还原作者的文章难免出现冗杂与不通顺之处。再加上我的本意就并非是“翻译”而是“创造”,汉译本的缺失如同消除了一层禁锢,正是天马行空(亦可以理解为添油加醋)的良机。因此本书的“翻译”原则就是“以译者而非作者为标准”。如果是“信达雅”派追随者,觉得我方这个行为不配翻译之名,我方也虚心接受,当然改正与否就难说了。

另外,在此之上我还增加了很多注解。若说渡边先生作为早稻田的教授,此书本来就是他的一门课,那么这些注解就是我在他课堂上“接下茬”的独角戏,一如高二的历史课一般。况且所谓的注解,特别是《三国志》的裴注,在我看来也不过是陈寿史学课堂上自言自语的“接下茬”而已:贾诩和二荀并传,裴在文末把前者数落了个遍,透出一股子酸腐文人的无能狂怒。相比之下,陈寿就像我高中那几位历史老师一样,表面上是“有一说一”只讲史实的纯路人,实际将个人想法蕴于其中的手法已经如臻化境,根本找不到一丝搞文字狱的把柄。

懂知识的和懂语言的,谁会理解的更好?或许正如足球一样,当相互都极其了解这些知识,便足以飞跃语言的鸿沟。

虽然我不懂日语,不过我很懂这些日语。这就足够了。

二〇二二年三月三日

 向往蓝天


三国志 命运的十二大决战 序·译者序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