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底,硬核咖啡【赛后分享与复盘】
首先感谢各位抬爱,诸多支持我的粉丝们,非常感谢你们,你们的每一句话都是我坚持在b站做视频与写点东西的动力。


首先比赛的结果挺好,拿了亚军,但是也在我意料之内,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我们来普及一下冲煮大赛的规则(云南杯套用wbrc2016版本的规则),这次整体赛制改变,深刻感受到了来自云南杯对云南咖啡的尊重与努力,将指定冲煮独立拿出来进行城市赛的方式搭配展演,让本身乏味的指定冲煮,不被大多数喜欢了解指定冲煮这个环节的人有了一个更具备观赏性和明确信息接收的平台。更加直观考验咖啡师的综合能力,真的很好!

说回意料之中的成绩这件事吧,赛前有一件事情我很确定,我一定可以前三,因为这是我具备优势的地方,指定冲煮向来我不算弱(想必请我出过冲煮方案的人都知道……),展演环节的视频大家也看到了,不多说,我还是很具备优势存在的。(视频中你们看到的其实除了开头与结尾是我的台词内容,其他的都是我临场,因为合格的咖啡师从来不会让你提前做好与客人讲什么再去冲咖啡,需要的是足够的了解,每一点。)
嗯哼,我们来说一下比赛豆的情况与我所做出的判断好了。


通过标准研磨刻度使用c40进行杯测,使用赛方指定用水千岛湖产区农夫山泉,TDS52ppm,PH7.3
干香气:明显的发酵感,酒糟,轻微难以辨识的水果
湿香气:酒糟,可辨识到轻微的黄色水果,不具象化
风味:坚果,可可,巧克力,轻微的柑橘与葡萄
酸质:不明亮不具象化的果酸(停留短暂,酸甜转换很诡异)
Body:大家知道那种口腔中的沙尘暴吗?就是这个感觉。涩,颗粒感很重,体质感中等
余韵:轻微的红茶,苹果
平衡感:太侧重于坚果类

在了解以上的内容以后我觉得我有办法可以把它做到很好,比比赛的时候更好,而且不止一种,但是豆子能不能打不是我的说了算,所以最开始我就定下来一个方向,验证我滤杯的能力究竟如何!我原创的滤杯究竟能不能打!
整体方向:干净,风味清晰,走向明确,有层次感。
滤杯敲定,我设计的滤杯更侧重于浸泡>滴滤,当然和水位分布也脱离不了关系。
滤纸:测试以后依旧觉得无纺布滤纸会更适合我需要的冲煮模式。因为我这个设计的方案每一段都需要把水完全流尽,详细内容参考比赛视频。
研磨:大问题来了……筛粉,第一判断,筛特么的!怎么筛,200μm?确实更好喝,风味保留更多,但是我不使用比赛的磨(mazzer zm),而是自己的c40,这意味着我需要更久的准备时间,摆台,研磨,筛粉,可是我只有4分钟呀。最终方案确定筛除250μm以下的细粉,以及1100μm以上的粗粉,萃取更均匀,容错率更大,拥有相对而言更可控的风味。
粉水比:按照目标的浓度与萃取率以及冲煮时间安排,最终是选择了1-14.375,16g粉,230总注水量,最终测试阶段的浓度为1.38%。当然这不是万能公式,咖啡需要的是理解与选择。
水温:因为我的冲煮时间控制问题,我把水温设置在了94℃。
冲煮流程:30g水bloom,溶解阶段>渗透,30s,底部气体存量已几乎释放完毕,不会再有多余的气体干扰水流与粉的接触面积。
再次注水至90g等待水完全流尽,这一步的作用在于说控制水位,大水流,搅拌,因为我需要给予足够的绕流(这里有一点,不同的咖啡豆,不同的咖啡师对于集中注水与绕流方式的理解不同),我会选择在水位拉高以后再次回归中心减少水流冲击粉层相对稳定,获得“扰动以后的浸泡”,完整。
再次注水至180,理由依旧。
最后注水至230g。
嗯哼,我想我的视频说的应该很清楚了

通过一些列的组合搭配,其中还有对整体时间的把控,理念的传达,我们获得了这样一杯咖啡,强力的组合拳。
在我看来咖啡本身就是一道选择题,剔除困难,扬长避短,就是冲煮。以至于咖啡好不好喝在过程中已经表达了,因为你一定会了解你的客户到底要的是怎么样一杯他“喜欢的,想要的,那个标准”。

失误的地方肯定有的,大概就是我准备时间筛粉不够完整,多少有一些小小的遗憾,但是开心的还是在于说滤杯得到了验证,咖啡得到了它相当不错的结局,我是你们的老白,感谢给我点赞,也感谢本次比赛支持我的所有小伙伴,我们下次,再见!

以下是广告时间,本节目由微店:“拾叁集咖啡团伙”主理人老白赞助播出,还是老白的滤杯快量产化众筹ing……由老白非常吊的咖啡网课赞助播出……

求求你们了,快关注我这个神经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