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蒋介石与现代中国》第四章 长期战争开始


研究蒋介石的知名学者杨天石曾说,蒋介石一生有三个重要的功劳,即领导北伐、领导抗战、领导台湾经济建设。而领导抗战是一件极具民族主义的事件,也是多方力量博弈的大舞台。接下来,我将对《蒋介石与现代中国》这本书第四章—长期战争的准备,谈一谈我的几点看法。
首先,德国与中国抗战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德国顾问法肯豪森在1937年说国军有能力在一年内把日本人赶出长城,这提升了委员长领导全国抗战的信心,但很多人对此表示怀疑。仅仅是三十万受德式训练的军队和八万名配备德式装备的军队能抵御武装到牙齿的日军吗?更何况国军的步炮协同,陆空协同和编制都没有做好准备,这在即将发生的淞沪会战中表现得极为明显。但德国顾问的某些战略意见被蒋采纳,例如中央军入驻四川,提前把四川建立成后方的抗日基地;在沿海和长江流域建立国防工事,吸引日军主力,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做节节抵抗,挫败日军的进攻锐气;并派少量部队进驻华北地区,与日军做短暂接触,即撤至地势较高的第二阶梯。蒋介石在全面抗战初期基本采纳了德国顾问的意见,可是国军的执行力度令人堪忧,导致国军在接下来的淞沪会战和南京保卫战中节节败退。
其次,第四章第三部分,笔者提到国际交通线的问题。但作者所作论述较少。在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主要有四条国际交通线,即苏联的西北交通线、滇越公路、滇缅公路和驼峰航线。1941年4月《日苏中立条约》缔结后,西北交通线逐渐废弛,苏联的援助大大减少,但美援的全面进入缓解了国民政府的燃眉之急。美援正是通过后面三条路线进入中国,但好景不长,随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滇越公路和滇缅公路也被日军切断,只剩下一条驼峰航线。并且中国租借物资的分配权在美国人手里,很多美援物资还被政府高层官员层层克扣,国军和底层百姓穷困潦倒,这间接导致了1944年豫湘桂会战的惨败。
最后,蒋介石与其美国盟友的关系。这是第四章的题目,但是我要提前介绍一下背景,1941年《日苏中立条约》签订、德国对苏联实施闪击战这使得苏联对中国抗战的援助大不如从前。美国《租界法案》的通过给中国苦撑待变的局面注入了一剂强心针,中美抗日同盟也逐渐形成,美国成为抗战外援的主力军。在这短暂的中美关系中,陈纳德与史迪威在蒋介石面前呈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角色,一个组建了飞虎队,一个担任中国战区参谋长的职位。在二者中蒋更器重陈,陈纳德的空战计划效率更高,且他跟容易被蒋控制。据研究中美关系史的知名学者陶文钊所述,蒋介石需要的是一个听话的橡皮图章,而不是自作主张的人。很显然史迪威的性格与观点与蒋有很大冲突。关于史迪威事件的内容将在下次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