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113咨询日记:无限溺爱造就反社会行为
同行群里在讨论一篇网上看到的帖子,帖子里讲的是一个六年级男孩,在学校不仅多次对年轻的女老师性骚扰、还漠视嘲笑同学的不幸去世,这些行为的细节都让人不寒而栗,已经指向了反社会人格,但未成年人不能做人格诊断的判定,最多只能下个品行障碍的判断。
这个孩子并不是生活在一个很惨的原生家庭,父母都有体面的工作,没有家暴,没有离异,只有无限的溺爱,并且当儿子在学校犯错时,父母会维护儿子,责怪他人或者学校。
看到这里就明白了,为啥这个孩子的攻击性会如此溢出,父母对孩子的攻击性的容忍是孩子成长的关键,家长需要给一定的空间让孩子释放攻击性,孩子会感觉到自由,但如果同时家长不给孩子设置边界,孩子不会获得更多的自由,反而会极度地焦虑。他从家庭里找不到边界,会去家外面找边界,可能最后找到的就是法律的边界,找到法律的边界后他反而就不焦虑了,因为他终于找到了一种外界的稳定感。
当一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出现一些反社会行为,这其实也是他的求救信号,他在想要寻找一种稳定感来缓解焦虑,但“到了男孩或女孩由于沟通的失败已经变得强硬的时候,反社会行为就不再被认为是包含一种求救信号的现象了,而且当继发性获益已经变得很重要,以及他们在某些反社会活动中已经获得了极好技巧的时候,要想在反社会男孩或女孩当中看到(尽管反社会行为还在,然而)预示着希望征象的求救信号,就非常困难了(温尼科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