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中国古代历史简述》(八)从统一兴盛到分裂割据(中)

2023-01-11 22:31 作者:LvXingge泽泽子-新生体  | 我要投稿

思考:隋朝结束了南北朝的分立,开凿大运河,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但为何却只盛极一时?唐朝前期出现了怎样兴盛局面?唐朝又是怎样衰落的?我国为何在其后又进入了一段大分裂时期?隋唐时期的制度和对外交往有什么变化?


盛唐气象

       在唐朝前期的100多年中,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呈现繁荣景象。在农业方面,垦田面积逐渐扩大,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并推广了一些重要的生产工具,如曲辕犁和筒车。唐朝非常重视兴修水利,在全国各地修建了很多水利工程。(曲辕犁由11个部件构成,设计精妙,轻便灵巧,操作时可自如地控制入土深浅,回转省力,适于精耕细作,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质量。)


曲辕犁

      唐朝的手工业发展到很高水平 纺织业品种繁多,尤以丝织工艺水平最高,其中蜀锦以色彩艳丽、纹饰精美冠于全国 陶瓷器生产水平也很高,越窑(旧址在今浙江余姚)的青瓷如冰如玉,邢窑(旧址在今河北邢台)的白瓷类雪似银,闻名中外的唐三彩,造型精美,色彩亮丽。此外造船业、矿冶业、造纸业等都颇具规模。

       敦煌莫高窟位于今甘肃敦煌市东南的鸣沙山。随着佛教的兴盛,从4世纪到13世纪近千年的时间里,信徒们陆续开凿了1000多个洞窟,现有洞窟735个,塑造了大量造型精美的佛像,绘制了色彩绚丽的壁画,现存壁画4.5万多平方米,各种彩塑2 400余尊,从各个方面生动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宗教信仰、社会生活、商贸往来、民族交往和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洞窟内保存的大量佛经、文书,也极为珍贵。敦煌莫高窟与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是我国的三大石窟,是闻名中外的艺术宝库。

    

敦煌莫高窟外景

      唐朝的商业十分繁荣,水陆交通发达,贸易往来频繁,出现了一些繁华的大都市。都城长安规模宏伟,布局严整对称,街道宽敞整齐,商业繁荣,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唐都长安的城市规划井然有序,城中有东、西两市,是主要的商业区,这里商铺林立;城内所建100多个坊,是居民区,居住人口达百万。当时,国内各族和国外的商人、使者、艺人、学子、僧侣、工匠等云集长安。长安的建筑布局和城市规划独具特色,在世界城市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唐初,突厥控制了漠北和西域的广大地区,经常对唐朝进行骚扰。贞观年间,唐太宗发兵反击,先后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当时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各族首领尊奉唐太宗为各族的“天可汗”,意即各族共同的君主。唐朝时期,汉族和一些北方少数民族杂居、通婚,民族之间的交融进一步发展。在朝廷中,有很多重要的官职由少数民族人士担任。东北、西北、西南等地区一些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与唐王朝关系密切,如唐玄宗封渤海国首领为渤海郡王,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唐朝还先后设置安部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

       唐太宗时,吐蕃(bō)赞普(唐代吐蕃王朝的最高统治者。)松赞干布统一了青藏高原的各个部落,定都逻些,实行了一系列发展生产、完善制度的措施。他仰慕中原文化,多次派使者到唐朝求婚。唐太宗同意将文成公主嫁给他,并派专使护送文成公主远行。641年,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了蔬菜种子、茶叶、丝绸、工艺品以及佛经、医药、历法、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书籍。松赞干布为了更好地学习中原文化,派遣贵族子弟到长安学习,还请求唐朝给予蚕种、派遣掌握各种专业技能的工匠。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这段历史佳话,以戏剧、壁画、歌舞等形式在民间广泛传播。


唐朝阎立本《步辇图》  画面描绘了唐太宗接见松赞干布派来的求婚使者的场景。


      唐中宗景龙四年(710年),唐蕃再度和亲,吐蕃赞普赤德祖赞(尺带珠丹)迎娶了金城公主。金城公主也带去大批丝绸锦缎、龟兹乐,以及各类工匠、艺人。她还把释迦牟尼佛像供奉在大昭寺,在西藏建立礼佛等制度。赤德祖赞上书唐朝皇帝说顺唐朝和吐蕃“和同(为)一家”,自称“甥”,称唐朝皇帝为“舅”。唐穆宗长庆年间(821—824年),唐蕃订立友好盟约,立“唐蕃会盟碑”。此碑至今仍屹立在拉萨大昭寺门前。


唐蕃会盟碑局部拓片



      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充满活力,人们多显示出一种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当时的一些妇女受过文学、音乐等方面的教育,喜好骑马、打球、拔河、射箭、弈棋等活动。当时的社会风气兼容并包,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多受西北少数民族习俗的影响,刚健豪迈的尚武风气盛行一时。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 当时的文人上子,以唱和吟诵诗歌作为社会交往和抒发情怀的重要方式唐诗题材丰富,风格多样,仅《全唐诗》辑录的诗歌就有近5万首唐朝诗坛气象万千,名家辈出,最为著名的有李白、杜甫、白居易等。李白的诗歌颂祖国山河的壮美,抒发了昂扬的进取精神,表现出蔑视权贵、超凡脱俗的风骨他的诗飘逸洒脱,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具有浓郁的浪漫情怀,李白因此享有“诗仙”的美誉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历经坎坷他的诗风淳朴厚重,很多诗作反映了战争和政治腐败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抒发悲愤凄婉之情。由于杜甫的诗反映了历更的真情实况,故有“诗史”之称,他被誉为“诗圣”百居易的诗直面社会现实,揭示了统治者的腐化和入民的疾苦。他的诗歌平易近人,通俗易懂,妇孺都会吟诵,深受大众欢迎

唐朝时期,书法、绘画、音乐、歌舞、石窟和雕刻等方面的艺术创作成就斐然。唐朝书法名家辈出,最著名的是颜真卿、柳公权和欧阳询等。颜真卿的字端正劲美,雄浑敦厚;柳公权的字方折峻丽,笔力劲健。唐朝绘画的题材和类型广泛,有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以及宗教画,著名的画家有阎立本、吴道子等。阎立本的人物画,人物形态各异,神形兼备;吴道子的画落笔雄劲,风格奔放。当时的音乐、舞蹈吸收了周边民族的艺术精华.多姿多彩、还涌现

出一批技艺超群的舞蹈家、歌唱家和乐器演奏家。


颜真卿《颜氏家庙碑》(局部)
吴道子《送子天王图》(局部)


隋唐的中外文化交流

      隋朝在对外交往上,秉持一种以德服人的观念。在隋朝看来,各藩属国定期来朝,宗藩和平相处,是一种理想政治秩序。隋朝初期,朝鲜半岛三国高句丽、百济和新罗都是其藩属,它们通使朝贡,接受册封。日本也有非经常性的通贡往来。

      隋朝称今天的台湾为流求。隋炀帝即位不久,就派人前往流求,先后有三次第三次是在610年,由文臣武将率领10000多人,从义安(今广东潮州。)出发,渡海抵达流求,加强了与流求的联系。隋朝对台湾地区的认识比前代前进了一大步。在《隋书》中,就有对流求的专门记载,详细记述了这一地区地理、物产、社会组织、饮食服饰、习俗等方面的情况。

      唐朝时期,中国和日本的交流非常频繁。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当时称为“遣唐使”。跟随使节来华的,还有很多留学生和留学僧等。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有十几批,最多的一次有500多人。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遣唐使还将中国的风俗习惯传到日本,如五月初五的“端午(阳)节”、七月初七的“七夕节”、七月十五的“中元节”、九月初九的“重阳节”等,就是那时从中国传去的,有些节日一直流传至今。

      在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人物是鉴真。他是扬州大明寺的高僧,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东渡日本,前5次都因种种原因没有成功,辛劳过度而双目失明。但鉴真矢志不渝,继续进行第6次东渡,终于在754年抵达日本。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鉴真生前主持修建的日本奈良招提寺内保存的鉴真塑像


    

      朝鲜半岛上的国家,和隋唐往来频繁。新罗强盛以后,派遣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许多新罗商人来到中国经商,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新罗仿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科举1 制选拔官更,还引入了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朝鲜半岛的音乐也传入中国,不仅在唐朝宫廷演出,而且广泛流行于民间。


      唐朝与天竺(唐朝时的称呼,包括今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国。)有频繁的交往。贞观初年,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不畏艰险,历经磨难,经过4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他遍访天竺的名寺,研习佛法,曾在佛学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游学,成为远近闻名的佛学大师。10多年后,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此后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唐朝时,大食(我国古代称阿拉伯帝国为“大食”。)派遣使臣与唐朝通好,先后有40多次。大食的商人经陆路和海路来到中国,贩卖珠宝、香料和药材等。有不少人在中国长期定居,有的人还在唐朝的朝廷中任职。



制度变化与创新

       汉朝时期,国家建立了以察举为主的选官制度,由地方向中央推荐人才。曹魏时,创立了新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中央委任中正官 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选官标准从初创时期的家世和才能并重,发展到西晋时期主要看重家世。这样,九品中正制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随着士族的没落,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隋朝建立后,废除九品中正制,同时把察举制度中的考试因素加以强化,科举制度开始形成。它的特点是自由报名,通过考试差额录取。因为有多种报名科目,“分科举人”,故称科举。唐代科举最重要的科目是进士科,考试方式为命题写作诗、赋,录取不易,因此也最受重视。科举制使一批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加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

      隋文帝时,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隋唐时期,三省的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有不妥者驳回;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执宰相之职。唐太宗时常给品位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宰相会议召开的地方称为中书门下,也叫政事堂。宰相会议的设立,在机构分工上提高了工作效率,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每部又设四司,共二十四司,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九卿则演变为九寺、五监,负责执掌一些次要的事务性工作,受制于六部。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此后,历朝基本上沿袭这种制度。

      汉代的赋税有不同种类,田租比较轻,人口税和更赋“很重。魏晋时期,开始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均田令,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唐初,将赋税征收对象定为21-59岁的成年男子。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如果朝廷因故加派徭役,就必须免除调、租的一部分乃至全部。租庸调制规定了农民负担的上限,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安史之乱后,在籍户口大幅减少,政府财政收入锐降。为了解决财政困难,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规定:由中央政府确定总的税额,分配到各地征收;户不分主户和客户,以当时的居住地,编入户籍;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它“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本文为隋唐时期的部分内容。


本文希望能给阅读者们带来一定帮助。

本文仅供娱乐阅读或一定的参考。

本文可能会有错别字、遗漏内容或不严谨的地方,希望各位能在评论区给予纠正和留下宝贵建议。也可私信up主  LvXingge泽泽子-新生体








《中国古代历史简述》(八)从统一兴盛到分裂割据(中)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