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星核飞船撞进地球形成俄罗斯神秘火鹰巢?科学家迄今无法解释

【声明:本号文章近期被大量公众号利用各平台时间差抢发,无法标注原创,已坚决投诉并要求封禁账号。如需转载,请联系开通白名单,在第二天后才能转载(本号文章每晚10时发送)】
撰稿:白小白,编辑:徐德文
在俄罗斯西伯利亚伊尔库茨克地区最北部的雅库特人口中,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隐秘的森林中有一个恐怖的地方叫火鹰巢,仿佛已被某种神秘的力量所控制,当有人靠近这个区域的时候身体会极度不适,然后突然消失,一些人被重新发现后已经曝尸荒野,一些人则会直接消失得无影无踪。
传说毕竟是传说,火鹰巢其实是真实存在的,它有个正式点的名称叫巴托姆斯基陨石坑(Patomskiy crater),1949年由地质学家瓦迪姆·科尔帕科夫(Vadim Kolpakov)发现,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极大兴趣。火鹰巢直径为160米,高45米,由破碎的石灰石土块堆积而成,锥顶呈环形,在陨石坑中心有一个相对较小的土墩,其高度约为12米,就像一个老鹰的巢穴,中间卧着一只卵。整个火鹰巢体积约25万立方米,重100万吨。任何人看到火鹰巢,都会印象深刻,充满狐疑,这家伙究竟是怎么形成的?

众说纷纭
一些人认为它是个矿渣堆,不过附近荒无人烟,谁会在那儿堆上100万吨的石头呢?
一些人认为它是陨石冲击造成的,不过中间那个圆圆的土墩却让人百思不得其解,陨石撞击会形成如此奇怪的地形吗?
一些人更称它是通古斯大爆炸的碎片形成的,不过通古斯大爆炸发生在1908年,而火鹰巢至少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了;
一些人认为它是火山口,不过雅库特和伊尔库茨克地区已经上百万年没有出现过火山了,更加令人费解的是,凹地正中有一个直径约15米的半圆形穹顶,通常情况而言,即使是死火山,都不会出现这样的穹顶;
还有一位力学研究所的科学家做了试验,认为两个超密圆柱体一前一后撞入地下可能形成这种地貌——第一个以6.5公里/秒的速度撞击地面形成一个陨石坑,第二颗以1.5公里/秒的速度钻入地下,然后爆炸,把地面拱起来。问题是两个圆柱形的超密陨石先后撞击同一个地点,这画面实在太美,超出了人类的想象范围。
这个锅于是理所当然被甩给了外星人。

形成时间
2012年,西伯利亚植物生理学和生物化学研究所实验室主任维克托·沃罗宁博士的研究团队探访了火鹰巢,他们用锯子锯断了火鹰巢边缘的一些落叶松,采集了木材样本进行树木年轮学分析。结果表明,最古老的树生长在山底,可以追溯到16世纪初,大约有480年的历史;而山坡上发现的最年长的树则是从1770年代开始生长的。这说明火鹰巢的形成时间应该在1770年以前,至少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
研究人员发现,在1841—1842年间有很多树木倒下,而有的树则直接被腰斩了。科学家们又将目光放到火山口附近生长的树木,结果则变得更加不可思议。从1842年开始,树木年轮显著变宽,说明其生长很快,而令人惊讶的是,在以如此之快的速度坚持疯长40年后,树木生长又开始变得很慢。

树木急剧生长的原因通常有两种:土壤营养过剩或是一些树木被砍伐,让剩下的树木得到了更加充裕的阳光。沃罗宁博士向新西伯利亚布克核研究所(Novosibirsk Budker Nuclear Institute)发送的树木分析报告显示,在1841—1842年间,树木的生长年轮中显示出锶和铀的突然飙升,比正常水平高出三到四倍左右,这种情况保持大约20年之后又下降回归到正常水平。
飞船残骸?
沃罗宁博士声称,他知道一个类似的例子,那就是切尔诺贝利核灾难后,释放的辐射导致树木的疯长。火鹰巢的情况或许也是如此?然而目前看来陨石坑的背景辐射水平很低,似乎不足以说明有什么放射性物质参与。不过沃罗宁博士表示,假如有短寿命的放射性同位素突然以某种方式来到这里呢?比如放射性陨石,或者一个携带核燃料的太空物体,在1841年,树倒了,折断了,陨石坑周围的树木不一样的生长速度,这是一个神秘的故事。沃罗宁博士这是在暗示,陨石坑里可能有外星飞船的残骸吗?

沃罗宁博士没有暗示,而是明示。在后来播出的纪录片中,他开始放飞自我,说自己是第一个说出不明飞行物的人,放射性锶和铀不可思议的突然飙升,说明那个飞行装置撞到地面,形成第一个陨石坑的时候,核引擎还开着;几百年后引擎爆炸,导致了陨石坑中间的隆起。
沃罗宁博士火鹰巢的UFO起源理论招致了广泛的批评,后来他表示还有另一种更可能的解释,火鹰巢可能是一种气体火山,而我们看到的锥形石堆是由氢气或甲烷在地下爆炸形成的。气体积聚,爆炸,再积聚,再爆炸,一次又一次,最后形成了目前的陨石坑。树木生长变快可能是地下热源释放的热量引起的,当温度恢复正常时,树木年轮又会变回原来大小。不过沃罗宁表示,这依然无法解释放射性同位素的来源。

神秘火鹰巢究竟是如何形成的,目前依然众说纷纭,没有各方都认可的答案,这在科学技术已如此发达的现在,似乎非常地不可思议。不过该地地处偏远,人迹罕至,似也可以理解,希望未来的科学探索能为我们揭开这一旷日持久的谜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