粳米 [jīng mǐ]

粳米(东北大米,珍珠米),又称粳粟米等,与籼米相对应。粳米在中国作为食物至少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药用首载于《名医别录》,其功效为“主益气,止烦,止泄。” [1] 主要产于中国东北、日本、朝鲜半岛,中国天津、江苏、湖北、河南等地也有较大规模种植。
粳米的米粒形短而宽厚,呈椭圆形,按收获季节的不同,分为早粳米和晚粳米两种。早粳米腹白较多,硬质粒较少,含直链淀粉18%左右;晚粳米腹白较少,硬质粒较多,含直链淀粉15%左右。 [2] 粳米的米粒一般呈椭圆形或圆形。米粒丰满肥厚,横断面近于圆形。颜色蜡白,呈透明或半透明。质地硬而有韧性。煮后黏性油性均大,柔软可口,但蒸煮米饭出饭率比较低。 [3] 粳米根据收获季节,分为早粳米和晚粳米。早粳米呈半透明状,腹白较大,硬质粒少。米质较差。晚粳米呈白色或蜡白色,腹白小,硬质粒多。
粳米含有大量碳水化合物,约占 79%,是热量的主要来源 [4] 。粳米富含蛋白质、脂肪、钙、磷、铁及B族维生素等多种营养成分,具有养阴生津、除烦止渴、健脾胃、补肺气的作用。

产地生境

粳米松糕
主要产于我国黄河流域、北部和东北部;在南方则分布于海拔1800米以上,较耐冷寒,是为中纬度和较高海拔地区发展形成的亚种
烹调指南
做米饭时要蒸,不要捞,因为捞饭会导致大量维生素丢失。煮粥时不宜放碱,因其会破坏粳米中的B族维生素。淘洗粳米的次数不宜过多,以免使营养流失。 [6]
扁豆粥
白扁豆60克,粳米100克,先将白扁豆煮至五成熟,加入粳米,煮得米熟豆烂即成。 [12]
红薯粥
早上用补脾胃
薏苡仁粥

粳米粥
薏苡仁50克,粳米100克,将薏苡仁和粳米同置入锅内,煮至米熟薏苡仁开花熟烂即可,食用时加食盐或白糖等调味品。 可用于咳嗽哮喘治疗。
冬瓜粥
新鲜连皮冬瓜80克,粳米100克,先将冬瓜洗净、切成小块,与粳米同煮制粥。 [12]
木瓜粥
鲜木瓜1个,粳米100克,鲜木瓜剖切四半,加水煮汁,去渣,再入粳米和水,煮成粥食,加入砂糖调味。 [12]
松子粳米粥
松子仁50克,粳米50克,蜂蜜适量备用。先将松子仁研碎,然后同粳米一起煮成粥,待粥熟了之后,加入适量的蜂蜜调味即可食用。
关记载
粳米一词出自《名医别录》:“粳米,甘、平、无毒、归脾、胃经。”何为粳米?在《本草经集注》中指出:道家方药有俱用稻米、粳米,此则是两物,说明粳米并不是统指谷稻。《玉篇·米部》有:“粳,不粘稻。”《农书·卷二》中记载:“南方水稻,其名不一,大概为类有三:早熟而紧细者曰籼,晚熟而香润者曰粳。”在《汉语大词典》中指出:“粳稻,水稻的一种,分蘖力弱,秆硬不易倒伏,较耐肥,米质黏性较籼稻强,胀性小⋯⋯粳,稻之不粘者,今指一种介于籼稻、糯稻之间的晚稻品种,米质粒短而粗,粘性较强,涨性小。”根据米的粘性分为:粘者为糯,不粘者为粳。所以我们可以知道粳米是一种粘性中等、胀性小、米粒短而粗的谷稻。《神农本草经疏》指出:“粳米即人所常食米,为五谷之长,人相赖以为命者也。”但粳米不仅仅是饱食之物,其药用价值也是不容忽视的。《名医别录》载:“粳米,主益气,止烦,止泄。”《备急千金要方·食治》:“粳米,主心烦,断下利,平胃气,长肌肉,温中。”孟诜在《食疗本草》中提出:“粳米,平,主益气,止烦泄。”《滇南本草》载其治一切诸虚百损,补中益气,强筋壮骨,生津,明目,长智,从中可知粳米的作用众多,主要归纳为:补中益气、止烦渴、止下利。 [13]
【性味】味甘,性平。 [4]
1.《名医别录》:“味甘、苦,平,无毒。” [4]
2.《千金要方·食治篇》:“味辛、苦,平。又云生者冷,燔者热。” [4]
3.《饮食须知》:“北粳凉,南粳温,赤粳热,白粳凉,晩白粳寒。新粳热,陈粳凉,生性寒,熟性热。” [4]
4.《本草备要》:“甘,凉。 [4]
【归经】入肺、脾、胃经。 [4]
1.《医学入门》:“入手太阴、少阴经。” [4]
2.《本草纲目》:“色白者入肺。” [4]
3.《本草求真》:“专入脾、胃,兼入心、脾。” [4]
【功用】

健脾和胃,补中益气,除烦渴,止泻痢。适宜于各类人群,尤宜于脾胃虚弱、食少纳呆、倦怠乏力、心烦口渴、泻下痢疾者食用。 [4]
1.《食疗本草》:“温中,益气,补下元。” [4]
2.《日华子本草》:“补中,壮筋骨,补肠胃。” [4]
3.《饮膳正要》:“主益气,止烦,止泄,和胃气,长肌肉。” [4]
4.《本草衍义》:“平和五脏,补益胃气。” [4]
5.《滇南本草》:“治一切诸虚百损,强筋壮骨,生津,明目,长智。” [4]
6.《本草纲目》:“好颜色,解热,赤者益脾而白者益胃。” [4]
7.《本草备要》:“和胃补中,色白入肺,除烦清热,。” [4]
8.《食鉴本草》:“补脾,益五脏,壮气力,止泄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