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此文集是记录我的一些想法
2,欢迎讨论,但不接受戾气
3,说些心里话
我是一个浪漫主义者,最可笑的中间派,向往共产主义。还有就是我人比较直,容易受到一些教训,又长时间待在学生视角。自然而然,我对这个世界持很强的悲观态度。而且在2019年之后,在我眼中,世界进入了一种破碎的状态。疫情确实改变了太多,但这个状态却不可阻挡的进行下去。想来,或许我堪堪理解了一点世界的本质。
嗯,描述一下我想法中的破碎。
“破碎”,是一种状态,比如玻璃碎了而不散开,某种瓷器的碎裂。也许你们会认为重点在于“裂痕”上,这样不免把方向导向人与人之间关系上的裂隙。然而我所说的是“破碎”,并不是“裂痕”。这种“破碎”我并没有在现实中见过,大概就是一块玻璃,碎到无法再碎的状态,但又是并没有散开成为玻璃渣子,仍是紧紧联系在一起。而“个人”就是是其中的一块玻璃渣子(注:这句话并没有贬低人的意思,重点是放在人与人的关系上。)
就和括号里我所说的,重点是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这个关系的状态,被我描绘为“破碎”。看到这儿,结合“状态”“关系”“并非裂痕”的词句,会联想到“社会原子化”。事先说明,我并没有深入了解过“社会原子化”,这里只是作为浅显解读。社会原子化包括了道德解组,人际疏离,社会失范等特征的社会危机。我所说的“破碎”并没有包含那么多的维度和层面。仅仅针对人与人之间,大概就是人际关系,包括家人,朋友,同学同事。
接下来总结一下原因。
a手机的普及,而短视频加速了这个过程。人类各不相同,都有自己的世界,而手机则是将这个“个人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区别放大了。人们更加原意沉迷在自己一手缔造的“个人世界”,从而与他人的联系更加微弱。就比如可以随处视频通话的现在,对于家人和家乡的思念就会稍微削弱。
b资本的介入,也是原因之一。“个人世界”的缔造是可以分为自觉或不自觉的,而手机中的信息,大多来源资本的有意识投放,这种有意识投放非常针对人的喜好,直达“个人世界”,而往往个人很难主动去意识到。
c快节奏。人类活动的时间被延长,时间的观念深入人心,比如时间就是金钱。那么人会很容易的认为,在有限的时间内将活动的效率最大化,从而加快了生活的节奏。快节奏导致人们接受信息的程度降低,当然,还有工作的压力之类的,也会导致人的对于信息的接受程度。
那么“破碎”的结果会导致。
a人与人关系的疏离。
b信息的接受程度降低。
c思考越来越浅。
总结。
人与人之间,是“破碎”。个人,这种状态或许可以被称之为,“囚笼”。
4,我的大纲很多,但人比较懒,现实生活的琐事也比较多。
嗯,已经大概了解了一下这个专栏,但因为一个文集只有500个章节,所以当内容不够的时候,会进行合章。希望这个专栏可以为小说阅读优化一下,读下一章的时候还是麻烦,往后就在章节的下面加个链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