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化考点】:糖代谢——化学渗透学说
化学渗透学说(chemiosmotic theory):该学说假设能量转换和偶联机构具有以下特点:①由磷脂和蛋白多肽构成的膜对离子和质子具有选择性 ②具有氧化还原电位的电子传递体不匀称地嵌合在膜内 ③膜上有偶联电子传递的质子转移系统 ④膜上有转移质子的ATP酶。在解释光合磷酸化机理时,该学说强调:当氧化进行时,呼吸链起质子泵作用,质子被泵出线粒体内膜之外侧(膜间隙),造成了膜内外两侧间跨膜的电化学势差,后者被膜上ATP合成酶所利用,使ADP与Pi合成ATP(光合电子传递链的电子传递会伴随膜内外两侧产生质子动力(proton motive force,pmf),并由质子动力推动ATP的合成)。每4个质子顺着电化学梯度,从膜间隙进入线粒体基质中所放出的能量可合成一个ATP分子。一个NADH+的H+分子经过电子传递链后,可积累10个质子,因而共可生成2.5个ATP分子;而一个FADH2经过电子传递链后,只积累6个质子(少了复合体I的四个质子,因而只可以生成1.5个ATP分子。
与很多其它离子一样,质子具有疏水性,所以不能直接透过膜的双层磷脂。质子要沿着浓度差形成的梯度下行,必须经过管道蛋白质提供的亲水性通道,才能穿过膜。
在线粒子内膜上,质子只有一个穿过膜的渠道:一种名为ATP合成酶的跨膜蛋白。ATP合成酶靠顺着电化学梯度下行的质子流旋转。ATP合成酶旋转的时候,会催化ADP得到一个磷酸基,将质子梯度里的能量转化为ATP的形式。

F1F0-ATP合酶的结构与功能
质子通过这种蛋白质的扩散
驱动ATP合成和释放!
两个部分: F1和F0 (后者因为受寡霉素的抑制而得名)
F1:催化单元——由5种亚基组成(a3b3gde)
Fo:膜整合单元——质子通道(ab2c10)

氧化磷酸化的解偶联
氧化磷酸化与呼吸链通常是紧密偶联的,但是,低水平的质子泄漏时刻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因此,确切地说,线粒体通常是部分解偶联的。解偶联一般是受解偶联剂作用所致。
有两类解偶联剂,一类为有机小分子化合物,通常为脂溶性的质子载体,带有酸性基团;另一类为天然的解偶联蛋白(UCP)。(这里主要介绍解偶联剂)
解偶联剂:
通过抑制呼吸链上的电子传递,阻止质子梯度的生成而间接抑制氧化磷酸化,例如抗霉素A、鱼藤酮和氰化物等

假设质子梯度里存储的能量没有用于合成ATP或者其它细胞活动,它会怎样呢?它会以热量的方式释放出来,有些细胞会故意将质子梯度用于发热,而不是合成ATP。这样看起来很浪费,但是对于需要保暖的动物来说,却是一个很重要的策略。举例来说,冬眠的哺乳动物(例如熊)有一种特殊的细胞,名为棕色脂肪细胞。棕色脂肪细胞会制造解偶联蛋白并嵌入到线粒体内膜中。这些蛋白质是让质子不经过ATP合成酶,就从膜间隙回到基质的通道。质子有了解偶联蛋白(比如刚才的UCP1)这一条回到基质的通道,梯度能量就可以以热量的形式散发出去。
氧化磷酸化的调控
[ΑTP]/[ΑDP]之比在细胞内对电子传递速度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同时对还原型辅酶的积累和氧化也起调节作用。ΑDP作为关键物质对氧化磷酸化作用的调节称为呼吸控制。
( 1 )当细胞利用ΑTP做功时,细胞内ΑTP水平迅速下降,同时ΑDP的浓度迅速升高,电子传递也加速各种辅酶往复的氧化-还原;
( 2 )当ΑTP在细胞内积累时,ΑDP的浓度很低。这时电子传递变缓或停止,还原型辅酶浓度增加以致不能再接受电子,因此整个呼吸链也受到抑制或停止。
P/O值与氧化磷酸的调节
氧化磷酸化的效率可以通过测定P/O值来确定。P/O值是指电子传递过程中,每消耗1摩尔氧原子所消耗的无机磷酸的摩尔数。消耗的氧原子数目相当于传递给氧气的电子数的1/2,消耗的无机磷酸等于氧化磷酸化产生的ATP。细胞内的氧化磷酸化是受到严格调控的,调控的手段主要是它与电子传递之间的反馈。确切的说是受ADP浓度控制,这种由ADP对氧化磷酸化的调节被称为呼吸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