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影评】流浪地球2好在哪里?又有什么地方有致命的缺陷?数字生命才是最大的看点!

2023-02-12 22:06 作者:氢氧-水-化氢  | 我要投稿

        Tips:本篇有极其轻微的剧透(例如人名、情节梗概),如果一点都接受不了的话,请酌情阅读。

        作为大年初一上映的电影《流浪地球2》可谓是备受瞩目,作为以刘慈欣同名小说《流浪地球》为概念的第一部电影的续拍,《流浪地球2》可谓是不负众望,将中国科幻电影推向了新的高度,甚至得到了原作者刘慈欣的大力赞扬。许多科幻迷称这是一部迈向世界科幻电影水准的作品,因此我也趁着有机会去4K厅好好地品鉴了一番。我的感受是:很好,但只能算是勉强达到预期,用成语也就是差强人意吧,作为科幻电影,有一个致命的缺陷,但作为中国科幻电影,这是一个新的高度。

        《流浪地球2》的故事背景发生于电影《流浪地球》之前,算得上是前传,但两者都与大刘(刘慈欣)写的小说《流浪地球》没什么关系,仅有“太阳老化氦闪,地球装上发动机逃离”这一概念是借用过来的。也即是说,这完全可以看作是两部原创的科幻电影,这也是《流浪地球2》备受赞誉的原因之一,中国有科幻电影几乎脱离了翻拍或改编,得以原创,这是前进了一大步。

        其二就是影视特效的肉眼可见进步。在番剧《我的三体》三部曲(up主神游八方发布的《三体》小说改的番剧)中,弹幕戏称的“技术爆炸”,就可以用来形容此类进步。虽然电影《流浪地球》已经有了许多相当壮观的视觉特效,但和《流浪地球2》相比那还是小巫见大巫。电影的开场重头戏就是太空电梯,浓厚的重工业风科幻就牢牢地抓住了观众的眼球,由于这是行星级别的工程,最大的特点就是“重”“大”“稳”,而电影就以灰白的色调、棱角分明的建模以及厚实的低音很好地实现了这一观感。观影时,我感觉只有一个字“爽”,这种极具视觉冲击的画面,正是大刘所说的科幻需要被影视化的原因之一,毫无疑问,《流浪地球2》在影视特效和画面、气氛塑造是极为成功的。

        因为故事发生在电影《流浪地球》之前,《流浪地球2》的科技水平并未在第一部之上,很难再给人一种更高科技的耳目一新的感觉,也就是说看过第一部的人再看第二部,是难以从科技进步上面看到科幻带给人的震撼感的。这里举《三体》的例子,一二三部大致以时间的顺序进行,因此第一部到第二部有很大的科技进步,哪怕基础科学被智子锁死,在应用科学上,人们也实现了无线充电、万物互联、高度人工智能和太空舰队等高科技,读者是能够获得超越阈值的兴奋感的。换个说法,《流浪地球2》已经失去了科幻中“科技进步”这一较为关键的看点,但剧情却并未因此变得无味,这说明剧情的成功。

        支持“数字生命”的团体对“移山计划”发动攻击一剧情,同时将大量的近科幻元素如无人机、人工智能抖落出来,保证的一定的观感,而后半部分的点火决策和老一辈英勇牺牲的行为也是升华到了精神的层面,调动起了观众的情绪,使得科技科幻程度不是那么高的同时,人情温暖得以发散,使高高在上的科幻更加走进人们的生活,走进人们的历史。大刘说:“一部好的科幻电影应该是要拍出历史感的。”很庆幸,这次《流浪地球2》做到了。

        可惜《流浪地球2》的优点就到此为止了,它缺少了一个关键性的因素:内核。这不是指那些战士英勇牺牲的无畏,也不是人爱我我爱人的情怀,而是作为科幻作品,一种理论概念的脑洞,对科学的思考。说些题外话,这也是我一直反感将《复仇者联盟》等漫威系列作品列入科幻作品的原因,它们也缺少这种内核。说白了,漫威作品就是将魔幻化的“高科技”当成调动视觉的工具罢了,称之魔幻作品更为准确。

        话说回《流浪地球2》,它也缺少了这么一个内核,至少目前看来,虽然有模糊的内核“数字生命”,但这个内核并不是作为主要情节出现并推动的,因此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情节割裂,例如第二部里的攻击“移山计划”和炸毁月球,第二部里的点燃木星,都没有体现出较大的关联性。当然导演或许意识到这个问题,也提供了解决方法:在电影的最后添加了彩蛋,说明这些都与量子计算机为硬件的人工智能550W,即MOSS有关。但这终究只是一种补救措施,起码在此片和上一部中都未提到MOSS为何要影响,如何影响,以及MOSS参与这些事件的意义是什么,对于人类未来发展的意义又是什么。

        毫不夸张的说,“数字生命”将会是一个极富哲理性的内核,如果深入研究,与“黑暗森林”理论不相上下。也是因此我相信《流浪地球》系列会出第三季、第四季等等,毕竟MOSS身上、图恒宇身上有极大的谜团未解开,倒不如说,MOSS的登场,电影的结尾,更像是整个事件的开始。所以乐观估计,此部影片没有内核仅仅可能是因为它是前传,而真正的《流浪地球》系列说不定是有很强大的内核的,而我支持“数字生命”就是这个内核,否则如此有价值的一个概念扔在那不用了,说不过去。

        我接下来剖析一下为什么我认为“数字生命”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内核。

        第一,很直观的,它讨论了“数字”与“生命”之间的结合关系。“数字”即是理,是依靠数学法则运行的人工造物,在当代则是电子产品类,本质上依靠0和1存储并依附于数学逻辑运行,在人们眼中就是“只会执行命令,不会思考”与“没有生命,冷冰冰”的印象;而“生命”则是情,首先是生物的本能,情绪与繁衍,接着是个体间的关系,最后是思考和决策,附加的是人情温暖,在人们眼中是“情感在上”与“鲜活、温暖”的感受。但是人们几乎不知道大脑是如何运作的,如一个黑箱,却决定了你的行为你的喜怒哀乐,而计算机有程序,你知道程序是如何进行的,你能通过读程序来翻译并预测计算机下一步的行为,所以用程序来还原生命概念几乎是行不通的。但人工智能也许可以,深度学习神经网络也是一个黑箱,只是我们知道这个黑箱在干什么,但它具体如何实现的结果,也不知道。就目前而言,这个黑箱只是从大数据中汲取知识并反馈出来,还未能形成逻辑判断、情感处理等具有生命特征的行为,但是有没有这种可能呢?正如电影最后MOSS对刘培强说“这是MOSS的回答”一样,不是根据程序决定的,而是根据人工智能本身决定的复杂决策是否可能成立?就电影已有情节来说,MOSS毫无疑问是可以通过图灵测试的,所以现阶段科技短期内能不能做到相同的成果?能不能将数字与生命结合?这是其一值得思考的点。

        第二,“数字生命”与“数字”的区别或者与“生命”的区别是值得探讨的。电影中反复出现两句话:马兆说的“人死了就是死了”和图恒宇说的“我要给她完整的一生”,这其实就隐隐地探讨了这个问题。“人死了就是死了”是支持数字生命的数字论的,也就是说数字生命即程序,它和真的人,和生命不一样,它不属于生命的另一种存在形式,而是接近于或等同于平日里的人工智能那样的存在。当然这种观点并没有特别说明何为“生命”何为“数字”,仅仅是做了一种主观上的区分,也许是活物即生命死物即数字吧,数字生命不能进行吃喝拉撒睡等生活基本行为,所以归到死物那一边去了,貌似没什么错误。与之相反,“我要给她完整的一生”是支持数字生命的生命论的,首先“一生”一词就多用与形容生命了,生命才能生老病死,但实际上数字生命应该是不会老死的,可能会病(出bug)。这里的“一生”更接近生活,也就是见证世间冷暖,体会活着的感觉,从后来图丫丫与图恒宇在数字世界相遇,父女二人生活愉快看得出,这类看法也没有很明显的错误。这种观点承认了没感受没情绪的则是程序而有发自内心的情感的就是生命。当然“数字生命”与两者都有区别,但都有共同点,我更倾向于将“数字生命”更重的一笔划到“生命”当中去,但仅限于我个人的看法,具体是什么,这是其二值得探讨的。

        最后一点则是比较隐晦的,却也是最重要的,“数字生命”的影响。首先看来MOSS并不是电影意义中的“数字生命”而是一个强人工智能,电影中的概念只局限于把人的意识拷贝成数据并依靠量子计算机重现,和我看过的一部短篇科幻比较接近,但不记得是何夕写的还是王晋康写的了。可是我们能不能脱离概念进行一个发散:同样是意识在计算机中运行,如果是计算机自己诞生的意识,能否称之为数字生命?如果能的话,MOSS对人类的历史判断和现阶段所做的事情,不就是“数字生命”对全人类的影响吗?人的意识形成的“数字生命”在前期是以人的价值观念运作的,但是本来就是人工智能的MOSS可不一样,它拥有绝对的理性,虽然可能没有情感但却拥有逻辑与决策能力,做出的判断和人类必然不一样。再说远一点,人的情绪大部分由生存决定,而成为了“数字生命”后人获得意识永生,也没有生存本能和生存需求,恐惧肯定会渐渐消失,同时情感是不是也会慢慢淡去?或者经过了超越人寿命的时间后,比如过了五百年,人的思维是不是会得到另一种改变?也许会变得接近MOSS?这些是“数字生命”对现存人类,以及对成为“数字生命”后的意识人类的影响,值得深入思考。

        抛去“数字生命”中的伦理问题,这本身是一个很复杂的科幻内核,也是硬科幻爱探讨的元素,所以在电影抛出这个概念时,我是很欣喜的,但是在它仅仅用在最后点火时北京根服务器的启动成功的因素时,我是失望的。为了达成一个营造亲情氛围而表示信念和情感也是战胜困难的重要因素这种效果,把这么宏大而有深度的内核牺牲掉,我很痛心。但其实又有什么办法呢?科幻电影更多的是面向大众,而科幻小说才是面向科幻迷的,倘若将这个话题讲深了,是不是又有很多其他的人难以接受?而且彩蛋算是给了我比普通观众更多的惊喜和期待,因为它告诉我“数字生命”这个概念并没有被遗忘。

        总结下来就是,《流浪地球2》由两个相对割裂的小故事以一根不是很明显的细线勾在一起,如果对科幻内容要求不高,是能获得极佳的观影体验和极强的情绪调动的。但是对科幻内容要求较高的观众,比如科幻文学的资深读者,是能够较为明显地感受到影片在科幻内核上的空洞,这可能会影响对剧情连贯性的理解。但这并不影响它的优秀,毕竟这只是中国科幻向前的一步,迈向世界的一步,所以不论是不是科幻迷,不论有没有看过第一部,我都是非常推荐观看《流浪地球2》的,这其中饱含对于中国科技未来的自信,中国文化自信以及中国精神的骄傲。可以说,让科幻走向大众这一点,《流浪地球2》也成功做到了。

        最后的最后是一些无关紧要的话题,是这部影片中科幻概念的运用,大部分是正确的,这说明导演郭凡较懂科幻,而科学顾问也足够优秀。可是仍然出现了小错误其一就是太空电梯并不是用火箭发射上去的,而更可能是电磁驱动或者是别的清洁廉价的驱动方式,毕竟建造太空电梯的初衷就是不再使用火箭,使得上太空变得实惠高效;其二就是核弹爆炸使月球发生聚变的可能性较低,毕竟月球上的元素大多已经达到比较稳定的状态,哪怕是月球自身的引力也很难使炸开后的月球表面再坍缩至临界态,更合理且更脑洞的方法应该是刘慈欣《吞噬地球》中利用核弹的反冲将月球炸至移动,偏移轨道甚至获得一定反向加速,当然按照影片内的核弹数量可能不够;其三是月球整体与月球碎片对于地球的洛希极限应该不一致(这我不确定,仅靠已学知识判断),因为同样距离下的月球与月球碎片加速度一致,不同位置加速度应该是同等程度的不一致,即差值相同,那么月球由于质量庞大,产生这个加速度差的作用力差更大,能撕碎月球,那么更小质量的碎片上的作用力差更小,不应该能撕碎相同材质的月球碎片,影片中明显把逃离月球洛希极限作为逃离碎片的指标,不知道是不是一个小bug。

到此结束

【影评】流浪地球2好在哪里?又有什么地方有致命的缺陷?数字生命才是最大的看点!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