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香灸·五行香灸






艾灸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据说它的起源不晚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非常流行了。它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防病治病的有效手段,直至传统文化复兴的今天,愈发地被广大受众所喜爱,以至于艾灸养生馆遍地开花、方兴未艾艾灸,就是用“艾”来“烤”。艾草是极为特殊的一味中药,主要功能是“温经止血”。这很神奇,通过“烤”来“温经”,简单意义上理解,应该会促进血液循环,而它偏偏“止血”,也就是不会使血液循环加速,这样,绝大部分人就都可以使用。那它是通过什么方法“止血”的呢?点燃艾绒,因加热使艾绒里面的挥发油得以挥发,一部分通过皮肤进入人体,另一部分通过呼吸入肺,然后再分配到相应的经络,这就是“止血”的原理。有些艾灸馆装了排烟系统,其实这样会损失很多艾油。烟大、刺鼻是因为使用的艾草不好,很多艾草制品根本就不含艾绒,而不是艾灸过程必须排烟,有的甚至扯上了“pm2.5”。其实只要保持良好的通风就行,否则艾灸养生法不会传承几千年,而且不可替代
隔物灸是艾灸的一种常用方法,其先驱者当属东晋的葛洪,他在《肘后备急方》中记载隔蒜、隔盐、隔椒、隔面、隔灸器等多种隔物灸法。自此以后,隔物灸不断扩充,如隔薤灸、隔姜灸、隔葱灸、隔韭灸、隔核桃皮灸等。从中医文献资料中可以查到40余种,多以植物、动物、器皿为隔灸物品,但没有与药结合。
元代的朱丹溪对隔物灸的应用较多,他将药物做成隔灸物品,如隔甘遂灸、隔皂角灸、隔附子饼灸等,治疗病种进一步扩大。其次是元代的薛立斋,用隔蒜灸拔毒消肿,隔豉饼灸用于肿硬不溃或溃而不敛,隔附子饼灸用于疮陷而脓水清稀,隔木香灸用于肺气郁结等,使灸药结合孕育了新的含义。
如今,将香药与艾绒组合到一起做成“香”的形式,就是香灸。既然用到了药,那就不能一个配方包治百病,而应该“合理配伍”、“辨症施灸”。于是,“五行香灸”就诞生了。它根据五行对应五脏的原理,循经取穴,使养生和辅助治疗行为更有针对性“木”性香灸以艾绒、当归、郁金、川芎为主要原料; “火”性香灸以艾绒、檀香、安息香、苏合香为主要原料; “土”性香灸以艾绒、沉香、陈皮、藿香为主要原料; “金”性香灸以艾绒、百里香、白芷、细辛为主要原料; “水”性香灸以艾绒、肉桂、母丁香、小茴香为主要原料。更重要的是天然冰片的应用,大大提高了香灸的穿透力,施灸效果迅速、明显,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