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知识:八】 商品拜物教

商品拜物教
何为拜物教?资本主义社会使人无尽的追求财富,永不满足的追求,也就是我们所谓的拜物教。
拜物教是如何深入人心的?
货币拜物教
价值是虚无缥缈的,它必须找一个实体来使自己具象化,否则它就无法在现实世界中展示自己的能力。这个被具象化的东西就是货币,一个被放出商品体系,并且给商品体系充当镜子来反映自身价值的特殊商品。货币的产生和使用,是货币拜物教出现的前提。货币使价值能够具象化。物的一切形象都仅表现为物的价值,外交普遍的主体颠倒,导致人类也必须遵从资本的思维方式,于是在这些被颠倒了主体的人眼中,一切物的形象最终都统一成了多少钱的模样。货币将物,化为货币自身。这样一来,所有的交易都能被翻译解码为货币交易。
商品拜物教
在商品拜物教中,人-人的连结被转变为物-物的变化,这种变化必须要有一个具象的表现,它就是货币。货币成了物表现自身价值的中介。
生产消费实际上是主体化与客体化运动的流转。在生产消费模型人-物-人中,会存在一以贯之难以捉摸但确实存在的主体性。即物必须作为主体的客体化。作为人类的生产,无论多么简单的产物存在,没有这种主体性就无法被处理,缺失了使用价值。没有使用价值,这种缺失主体性的物就无法参与交换,无法主体化,也就是被消费。
在资本主义下,使用价值必须反映为价值,价值又必须具象化为货币才能进行交换。货币成了物蕴含的主体性,也就是作为主体的客体化,这个东西能够被承认的必然中介。
商品拜物教实际上是资本的增值,需要在微观上的反映。作为资本代行者的人,又必须依赖货币这个中介,来具体的了解资本增值,在人类有限的了解下,货币作为价值的反映,取代的虚无缥缈、难以理解的价值,成为价值的代言人,进而成为了物-物模型的真正主体。货币就这么成为了市场交换力量的象征,并通过市场交换成为了智慧社会的统治性力量的象征。同时由于市场经济下期,物-钱-物被异化为钱-物-钱。
综上所述,如此一来,商品拜物教就事实上成型了。其表现的等式如下:
人-人=人-物-人=人-物~物-人=人-物~钱~物-人=人-物-钱-物=物-钱-物=钱-物-钱
货币拜物教是商品拜物教的深化,是很典型的资本主体导致的进一步错认。人与人的关系被物与物的关系掩盖,物与物的关系又被物与钱的关系进一步掩盖,人本身被忽视到无法看见,钱本身被放大得耀眼夺目。而这种错认进一步的发展就是资本拜物教。
资本拜物教的内涵可分为表层和深层。
表层:
资本主义下,资本已经可以实现自我增值(钱生钱),这一现象甚至可以只以金融形态,不依托于现实的商品流转而存在。把钱生钱总结为模型,就是(钱~物~钱=钱-物-钱)。比起把钱存起来,更适合把钱花出去。在资本主义里,资本比单纯的货币要有用。货币本身只是反映货币价值的镜子,可资本一方面能够扩张生产和交易,另一方面却又能减少输出和消耗。这就如同在社会化大生产的生产流上修了一系列大坝,变成各式各样的积蓄价值的蓄水池,货币不断汇集,自然而然的更多货币的产出使得货币拜物教向资本拜物教演变。拜物教的主体从货币变成了资本,于是我们可以给出资本拜物教的等式,也就是拜物教等式的完全形态:人-人=人-物-人=人-物~物-人=人-物~钱~物-人=人-物-钱-物-人=物-钱-物=物-钱-物=(钱~物~钱)=(钱-物-钱)。这个等式把拜物教的演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蒙受的三重掩盖表达得淋漓尽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先受到物与物关系的掩盖,再受到物与货币、最终受到了资本增值的掩盖。
货币作为市场交换的力量的象征,并通过市场交换成为了支配社会的统治性力量的象征,这翻译为哲学就是抽象,现实的成为统治者。这里的抽象有三者:①作为一般劳动表现的价值②作为价值的具象化体现的货币③货币聚集和自我增值的资本。而统治者自然而然就是社会的支配性力量,这一社会的支配性力量反映的就是社会的主体。明明人才是社会的主体,人才应该是社会的支配性力量,可现在社会的主体居然是价值、货币、资本这种抽象的东西。它们把人类奴役了。理性的狡计就是如此产生在私有制下,人理性的认为获取资本有助于自身的生存,于是为了追求资本,做出了各种明显非理性的行为,这些行为都可以总结为对于资本统治的屈从。引发了黑格尔口中“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惨剧,使得作为主体的人沦亡为了资本的客体,让人为了资本的自我膨胀和癌细胞式发展而不断的被榨干,并承受着这些超极限膨胀的结果,人就这么被资本物化了。
总结:资本拜物教是拜物教的完全体,其一方面很好地描述了人普遍的对资本的追求,另一方面也在理论上推动着人的物化成为古典经济学为何会把资本描述为社会主体的重要理论解释。
尾声
整个拜物教结构建立在以下三点上:①广泛的私有制②有现代紧密的社会关系③资本主义从萌芽到完全体的全过程
拜物教是可能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加以克服的,起码是加以遏制的。因为它并不是主要建立在资本主义这个宏观基础上,而是主要建立在其微观基础,即围绕财产所有权所建立的表现为个体孤立的社会性客观联系之上。显然的,对其微观基础的干涉撼动甚至消灭,是摆脱拜物教最高效的方法。办法:①废除私有制②摆脱个体孤立的状态,对自己的社会关系进行有意识的干涉和处理,进而自己的认知分析和处理自己的社会关系。社会关系直接造就了人的本质,进而影响人的主体,所以事实上对于自我社会关系的自觉操作就是对自我主体的干涉。人将会在这种操作中逐渐找回自己的主体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