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科学认识过程——关于在当下如何正确看待中医药的几点看法(上)
前言
今年早些时候,我为了应付期末作业,作文《关于在当下如何正确看待中医的几点看法》。文章中对认识论和中医现代发展分别作了600字论述,总共花了90分钟左右,算是很粗糙了。过年期间我本想着整理成专栏,赶上疫情,便参与了防疫常识的学习和普及等舆论战。疫情稳定之后,我判断医疗卫生和公共卫生体制会成为讨论的焦点,不想凑热闹。没想到,医疗和公卫恐怕也只是国内大舞台中的一部分,那么中西医之争的格局就更小了。如此,小心翼翼地就此做点社普还是可以的。这篇文章主要讲认识论,用一些科学史的公案和讨论中医药时常见的观点作例子。这么写,一方面是认识论本身的社普,一方面也是用科学的认识论驳斥借着科学反中医的一些谬论。

中医学是在现代医学兴起之前由中华民族劳动人民创造的医学,现在通常称为“中国传统医学”;在现代医学兴起之后,中医学没有改变根本的世界观,但也积极吸纳现代化的技术手段。中医药长期是人民群众预防疾病、治疗疾病的唯一依靠和主要依靠。民国时期,进步的“五四运动”在一些时候出现了“全盘西化”的思潮,对中医药有过冲击,众多仁人志士用疗效说话,抵挡住了这一浪潮。新中国成立后,老爷子提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在生产力水平极端落后的情况下实现了全民医疗。后来,医疗由追求社会效益转向追求经济利益,诸多利益开始变得盘根错节。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今天,在多大程度上承认中医药的价值、在多大程度上肯定中医药传承的意义,又被推到了风口浪尖。
我认为,中医药的传承、创新和发展是历史潮流,不可阻挡。
首先要厘清医学的任务。在我看来,医学是对人体偏离正常状态的判断和干预,医学是否能够成立、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成立取决于对人体的认识程度。清华大学医学院鲁白教授说:“医学目前仅处于初步了解人体的阶段,医学能彻底治好的病其实少得可怜。”也就是说,人类对人体的认识水平实在太低,不能满足人类自身的需要。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就算是“一百步笑五十步”依然是可笑的。因此,我多次表示“中西医之争”是一个格局很低的争吵。
中医药的认识过程,可以也必须纳入人类对人体认识的过程。人的认识过程,起于实践,将实践的经验过程归纳上升为理论,再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的正确性,如此循环往复,不断更新和完善理论,使得理论不断向真理逼近。注意,这里的“理论”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实际上包括了猜想、经验理论、科学理论。目前,化学学科中仍有大量经验理论存在,生物学科中则更多,在理科生中甚至形成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这样的鄙视链。即便如此,“化学不是科学”这种极端的言论,在学术界也很难站稳脚跟。再看中医药,中医对人体状态的判断(望闻问切等)、中药对人体进行干预(汤药、针灸、推拿等)有充分的经验过程,对这些过程有一定的经验归纳,这个实践过程具有认识的一般特征,完全可以认为是对人体认识的科学过程。必须说明的是,医学实践一定伴随着人类的巨大牺牲,在“以人为本”称为重要指导思想的今天,不可能以同等规模重复此类实践。因此,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批判性的思维去重新梳理中医药是可以的更是必须的。
批评和否定中医药,应当遵循科学认识的一般原则。上文对认识过程的表述的潜台词是:人类从来只是逼近真理而非一蹴而就地达到真理。认为“科学无所不知”的看法,不仅违背事实,而且是对科学研究本身的否定。试想,如果科学已经可以解释一切,这个社会还需要科学研究吗?只需要工程师去实现科学理论就可以了。科学理论总是有时间和条件限制的,现存的一切科学理论都不是永恒的真理,而是目前人类在某一方向认识的最高水平。举出反例挑战现有理论是有水平的学术成果,发展现有理论或提出更广义的理论把这些现象包含进去是了不起的科学突破,反之,一方面无法给出更广泛适用的理论、一方面否定现有理论,则是非常不务实的做法。例如,目前量子力学中没有“引力”的概念,我们应当认为“引力不科学,是想象出来的”还是“量子力学理论仍然不够完善”?既然如此,“中医药没有科学解释”是中医药的问题还是科学的问题?历史上,对于一些简单的现象尚且争议多年,例如解释燃烧的“氧化说”与“燃素说”、解释配合物的“链式理论”与“配位理论”;对于人体这种“仅处于初步了解阶段”的高度复杂事物,指望直接给出论断、甚至指望赢家通吃,未免滑稽。
最后,我是做科研的呀,发现以前没有发现的事物、解释以前不能解释的现象,本来就是科学研究的任务,没有这些“创新点”的都是水文章。现在研究中医药的科学论文可不仅发在中文杂志上,英文杂志上也是有的,写一个小综述,哪怕对我个人也是有提升的。挖个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