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要云一下 P60 Pro 的长焦
1、聚光镜群
虽然说在反射棱镜前面放置镜片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儿,曾经有些潜望式的卡片机就用过这种设计。但我觉得对目前手机的潜望式模组的堆叠上,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如果各位关注过一直采用潜望式长焦
或中长焦的手机的话,也许会发现,虽然主摄的底变得越来越大,主摄模组的 Z 轴高度越来越高,从而导致相机凸台相较于后盖的高度越来越夸张,但是潜望式模组似乎并没有得利于这多出来的空间。

这是因为潜望式镜组
本质上是将模组的 Z 轴高度转换为模组的 X 轴长度。而相机凸台——尤其是圆形等异形凸台或者是早期的一些小尺寸凸台,虽然高度足够放下潜望式模组,但是由于其他模组的挤占,留给潜望式模组的 X 轴长度却不够。从而导致潜望式模组的 Z 轴高度尺寸和其他直立式镜头不同,并非受限于凸台的高度,而是受限于手机的机身厚度。(图三)

这也是为何有些用大底主摄的手机,潜望模组的开孔会比其他直立式模组深很多的原因,因为整个模组的起始点其实在后盖所在的平面上(忽略后盖本身厚度的话)。
OPPO Find X6 Pro 的堆叠方式明显就是在尝试着解决这个问题,也就是通过优化主摄和超广角模组
的位置,同时加大圆形的相机凸台来尽可能地给潜望模组预留足够长的 X 轴长度,使其能够完整地塞入圆形凸台中(图四)。

所以别看 OPPO Find X6 Pro 的“奥利奥”相机排列看上去有点像表情包,但是要把足够大的潜望式模组放进去,还真就需要这么堆叠。

而华为 P60 Pro 则是另一个思路,我前面不是说由于潜望式模组的 Z 轴高度受限于手机的机身厚度,如果潜望相机
的开孔也在凸台上,那么就不得不挖一个和凸台高度同样深的洞么?(图三),那么为什么不利用这个洞的空间,把原本位于折叠光路里的一部分镜片给挪到反射棱镜上面呢?(图一、六)这样的话即便潜望模组的 X 轴长度超过了凸台尺寸,其也能吃到相机凸台带来的空间福利,空间利用率更高了,自然能在有限的空间里塞入规格更美丽的镜组(当然也能反过来,规格一样但减少空间占用)

2、三轴传感器位移防抖
首先,通常直立式模组的 OIS (光学防抖,下同)是靠镜组沿 X 轴和 Y 轴平移实现的(Z 轴平移是对焦),而潜望模组把光路转了 90°,所以如果还是依靠平移镜组实现 OIS,镜组运动方向自然就变成了 Z 轴和 Y 轴(X 轴平移式对焦)。但问题潜望式模组的存在意义就在于节约 Z 轴高度,所以在潜望式模组中,镜组非但很难有 Z 轴运动的空间,甚至还需要进行 D-Cut 来缩减镜组本身所占用的 Z 轴高度。

所以目前业界给潜望式模组常用的 OIS 方案是镜组只能进行 Y 轴运动,然后通过反射镜俯仰旋转来代替镜组的 Z 轴移动,但这样的设计需要动力强劲的马达来驱动镜组做两个方向上的运动。所以后来采用更大底的潜望模组往往选择让反射镜独自完成(俯仰+航向)双轴 OIS 运动,此时镜组只在 X 轴往复运动执行对焦功能,简化对焦马达设计以腾出更多空间。当然后来 P40 Pro+ 就更夸张了一点,干脆镜组也不动了,利用移动第二、第五反射面
在有限的运动空间里实现更大的对焦行程(光线一来一回走了两遍,对焦行程比实际运动距离翻倍了)。

但是 P60 Pro 在反射棱镜上贴了一个镜片(没有气隙),这可能意味着无法使用旋转反射镜的方式实现防抖。这意味着想要实现 OIS 就只能通过移动镜组(图七)或者挪动图像传感器
了。

然而无论是何种方案,图像传感器的法线(即垂直于图像传感器平面的直线)和入射光轴
相互垂直,这导致了无论是 OIS (图七)还是 ISIS(图像传感器防抖,下同)都需要模组预留 Z 轴活动空间,这不可避免地会增加整个模组的 Z 轴高度。同时 Z 轴高度也限制了采用更大尺寸的图像传感器。
所以华为在 P60 Pro 的潜望式模组上引入了第二个反射棱镜(长焦镜组往往后焦距过长浪费空间,现在正好能再塞一个反射棱镜),将光路再次偏转 90°(图十),此时图像传感器法线基本上和入射光轴平行。ISIS 的运动方向从 Y-Z 轴平移变为 X-Y 轴平移,减少了对整个模组 Z 轴高度的需求,在另一个角度上来看也解放了 ISIS 的动作范围,理论上只要镜组像场允许,反而可能实现相较直接移动镜组(图七)更大幅度的矫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