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序言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
为我记录感想
在序言中,黑格尔指出哲学是对现实的把握,是服务于现实的,同样基于这一点,哲学的出现、推进往往晚于现实一步。就内容而言,可以举个例子,看到多则相同类型的社会新闻出现以后我们往往才感觉,意识到社会风气已经朝着另一个方向变化,这时候我们才在此基础上进行思考以及预判和想出防范措施。在法哲学原理这本书的语境下,黑格尔所言的是:哲学是它的时代或时代精神在思想中的反应和把握。这句话的效果是安抚时代的愤怒,试图调和贵族和人民的矛盾。如果按照他的姿态,那么人人都应该承受时代赋予给他的种种,他脱离不了时代,哲学亦无法做出什么改变。他替保守主义辩护,“没有脱去德国的庸人气息”。但是,我们现在并没有脱离掉“法哲学原理”,我们还在它的运行逻辑中。
本书有一套着重于“对立”入手,从一个问题到另一个问题的思辨认识方法。人们已经意识到康德的知性范畴规范化的认识方法已经适应不了现实需要,但又在进行反思的时候回到以前。
黑格尔认为,我们之前构建的法,伦理,国家的真理更偏向于一种卢梭所言的社会契约论,在行法的时候,人们似乎懒得去思考真理,而依赖于现成的东西,或来自客观世界,或来自主观世界,只要有直接赞同的证言就都好。但是这并不是科学的认别,证明的真理。我们要从我们的自由思维本身中寻找。这涉及后文的抽象法。
面对约定俗成的法,有对法的无条件顺从,即“天真心灵”,但他们往往会遇到的一个问题是,面对法时争论不休,他们的认真态度会让他们以为自己在寻求一个真理,但实际上他们并不是想找到一个真理,而是想有一个权威指定,即“法和伦理的实体”。但人毕竟能思维,思维会在自身中寻找真理,如果思维产生出有用的东西且这个东西与约定俗成的相背离并在其中能察觉到自己为自由的,那只能说明法不法。
也有些生性固执的人认为,只有当思维和精神冲突,才能证明思维的正确,这仿佛比“简单心灵”更复杂,更严肃。这样的人更趋向认为,国家的法、伦理可以由此刻描绘出符合它的本来面貌,而前面人们经历的所有不为真。在认识自然界的时候我们可以有一个真这样的概念做判断,但是在精神意识领域,我们恐怕无法享受这样求知的便利。
序言冗长,不再做段段梗析,则重点而记。
黑格尔极力反对如此姿态:国家的建筑大厦是由人的爱,心灵,感情构造出来的。即情构法的态度。早之前的我,便也是这个态度。 虽然拉康批判黑格尔,但在某些时刻,他们的某些思想像两片轻柔的羽毛,不着痕迹的相划过。

但书前黑格尔保守的姿态和拉康精神分析的伦理不相同。再多说,他们之间在这方面就没关系了。
剩下的就不写了,黑格尔都尽然说了,没什么其它想法,理解就好。
看见了代表罗翔老师的理论:

最后,法哲学原理的出发点:

补:黑格尔精彩的发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