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浅谈归去来兮辞中的情感状态

2023-08-05 01:25 作者:湝歌  | 我要投稿

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的情感状态 小武 初看归去来兮辞,我觉得陶渊明内心十分的脆弱,犹豫不决,做事做官半途而废空有一身文采却做不出成就,类似摆烂的人。再看觉得陶渊明十分厉害,在“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的情况下,质性自然,深愧平生之志,自免去职,因事顺心,不为五斗米折腰。真正做到了放得下,活在当下,乐天安命。现在再看,是无比的羡慕,是看山还是山,看海还是海。人人都可以归去来兮,但不是人人可以成为陶渊明。大可以放下担负,小能够易安容膝,但是陶渊明只不过是性本爱丘山,顺应本兮而已,迎难而上而何乐不为,也能够是一种本心?知难而退,舒适区内何苦而为?儒道两家,克己复礼,顺其自然,折其中,能进能退,是中庸。欣赏不等于效仿,遇到磨难,是陶渊明,抓住机会,为李太白,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奚惆怅而独悲,聊乘化以归尽。变通,活在当下,得势与不得势,委心任去留。 就作品本身而言,“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之志。因事顺心,自免去职。”我并不是踩一捧一,陶渊明是落破贵族子弟,从小深受开国员勋曾祖父的影响,也想本图宦达,耀祖荣宗。后面母亲(父亲)去世,寄人篱下,深受亲戚的影响,亲近自然。到后来成家立业,四次当官,生不逢时,叛乱不停,厌倦官场生活,辞官回家过上贫苦的生活,写下了这篇归去来兮辞和之后的归园田居,饮酒。年代不同,经历不同,性情不同,条件不同,就此,壮志难酬的陶已经死去,性本爱丘山的陶死去归来。 此时,陶是十分痛苦,内心复杂,决绝的。从”策扶老以流憩,时娇首而遐观”可以看出,他在一片峡小、封闭的四角屋内,既孤高,又以客膝之地而感到安适,却又身心疲惫,时不时抬头,是不是在怀念、眷恋曾经意气风发的自已和遥远的朝廷呢?但又摇摇头,看到了“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是因为悲伤看到了悲景,还是看到了悲景而内心伤感油然而发呢?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我看到一个无家可归的失业者,在家里徘徊、不安,哪才是陶的归宿,鸟儿你要往哪去呢,为什么早晨你会因为太阳东升而欣欣向荣感吾生行休,傍晚却日薄西山而有所眷恋,迷途不知返呢,陶真的能审容膝易安吗?人越是唱反调,就越是在意。人之所以是人,是因为人有感情。陶也是人,古今崇拜的是文章中那个完美的、如桃花源一般的陶,还是敬佩追求朝闻道,夕死可矣的开辟者呢? 鸟儿本就是在森林里长大,回归自然才是归宿。陶在长期的压抑下最终选择了本心,如释重负,写下了 “帝乡不可欺期,富贵非吾愿。登东高以舒啸,临清泉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浅谈归去来兮辞中的情感状态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