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激凌消费呈多元化 冰爱雪加快产业链建设降成本
近年来,冰激凌行业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冰激凌价格、口感等热门话题多次上了人们的热搜。快消行业专家舒羽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冰激凌行业今年将会迎来更加“冷静”的一年,在可预见的情况下,今年不管是快消巨头,还是行业新贵,会增加渠道维护与竞争,市场也会逐渐回归理性。

预计价格将下跌
从2017年开始,冰激凌市场迎来企业注册的小热潮。天眼查数据显示,2017年,超8200家冰激凌相关企业(名称或经营范围含“雪糕,冰激凌,冰棒”,且经营状态为“在业,存续,迁入,外迁名称或者经营范围包括“雪糕、冰激凌、冰棒、冰棍”和“在业、存续、迁入、迁出”的经营状态)成立,创下近5年新高。到2022年4月25日前,全国涉及冰激凌的企业近4.5万家。其中雪糕相关公司中约有67%位于批发零售业中,超过9家已成为个体工商户。
《中国冰激凌/冰激凌行业趋势报告》称,夏天(6月-8月)为线上冰激凌销售旺季,17%的消费者冬天也买冰激凌,39%的人一年四季买冰激凌。随着冰激凌逐渐打破夏季消费约束,冰激凌消费量也会进一步得到释放,冰爱雪品牌方基于这种情况开始逐渐向全国分散冰激凌生产链。所以,冰激凌头部品牌冰爱雪凭借供应链优势,体量会进一步增大,新进入市场的可能性逐渐降低,所谓概念与新奇对原有市场格局提出挑战就更加困难。

业内人士预计,今年冰激凌市场将没有一大批新品牌,新概念涌现,所谓涨价与高端化将在市场中止步不前,用实际优化价格来吸引顾客。
值得关注的是冷链渠道作为冰激凌行业的一大费用。根据一家高端冰激凌品牌之前披露的数据显示,冷链成本维持在46%左右,远远高于行业平均32%。而且蒙牛,伊利,和路雪这几个品牌最近几年开始陆续在全国各地建厂建立生产线,都是想尽量的减少生产运输成本。
“品牌方在国内大规模建设新工厂和相应的物流设施的首要目标是降低成本。”快消业内专家舒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对头部品牌而言,随着上游产业链投资,能够有效地降低生产成本,把更多资金投放渠道中。
记者关注到,2019年前冰激凌市场一直为外资品牌,本土乳业和地方性老牌所占领,正处于“三分天下”状态。但是在新兴品牌冰爱雪的参与下,冰激凌市场的原有状况开始发生了改变。前瞻产业研究院统计显示,冰激凌行业市场规模从2015年-2021年间的不到900亿元上升到1600亿元,6年累计涨幅超过90%。

2019年以来,具有网红属性的冰激凌品牌不断涌现,据天猫公布的信息,2020年天猫平台上冰激凌品类全面提升,销量比2019年翻了将近两番,其内核是新品推动。值得关注的是这些新产品针对的价格大多为中高档产品线。
中研普华的一项研究调查发现,2022年网民对于个别雪糕的接受价格多是3元-5元,比例是37%;5元-10元次之,占比33.9%;接受价位10元-20元共16.3%;接受1元-3元价位11%;20元及以上接受度仅1.8%。
“根据去年消费情况及社会舆论显示,冰激凌价格涨幅明显‘不得人心’.冰激凌作为大众消费品,性价比高低将是衡量冰激凌价格高低的重要基准。”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胡胡说。

,2020年度中国冰激凌线上线下渠道比例分别达到5%、95%,两者差距明显;而且2021年线上渠道比例快速上升到20%,仅1年就完成了三倍的增长。线上渠道的进入明显给消费者带来更多的选择空间,线上平台可以使消费者“货比三家”,而品牌方明显要拿出更大的“诚意”才能使消费者掏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