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对暴力侵害女性,这组海报太有力量了!【杰视帮】
25日,各大官媒都被一条新闻刷了屏。
24日,美国最高法院裁定,推翻1973年“罗伊诉韦德案”的裁决,否认堕胎权属于宪法权利。

总统拜登当天发表公开讲话称这一裁决“使美国倒退了150年”。

2022年了,没想到女性的生育自由居然还需要被捍卫。
虽然早就听说了这个消息,但是当真正看到官方通知的那一刻,还是深深的无力。

而仅仅在一周前,唐山烧烤店的事件还历历在目。

远方的哭声,近处的惨剧,希望这一次,互联网的记忆不是只有七天,我们也相信执法人员会给到满意的答复。
作为设计师,我们或许很难改变社会的现状,通过强制性手段杜绝此类事件的出现。
但是可以提笔为剑、以墨为锋,用设计的力量为受害者发声。

前段时间,塞尔维亚诺维萨德大学和诺维萨德艺术学院举办了一场以“对暴力侵害妇女行为零容忍”为主题的竞赛。

所有30岁以下的年轻设计师和艺术院校学生都可以参加,每人最多可以上传三件作品。

这一次,我们不谈国籍,不看名次,只想单纯的从设计的角度,聊聊这些作品。
不少设计师选择了红黑色彩对比,红色是血液的颜色,与黑色结合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血腥、黑暗、恐惧。
搭配牢笼这个元素,展现暴力对女性的伤害与束缚,强化了受害者的绝望。


也有一些设计师,选择利用正负空间增强海报的表现力。
正形与负形相互借用,通过元素的巧妙设计,给人一种不安定的焦灼感。
不管是被控制住的身体还是插入胸口的手,都暗讽着女性在这场不平等关系中的艰难处境。


扭曲的红色线条,夸张的表现手法,展现着女人暴力折磨之下,发抖的身体,让人感到深深的恐惧。


无数恶意的眼睛,全方位盯着海报中心的身体,传递出一种压抑、难以逃脱的情绪基调。

背景选择大面积的白色,以挂在晾衣架上的红色上衣代指女性,衣架是武器也是束缚,搭配红色的水滴,给人无尽想象。

这张海报同样选择以物喻人。
将女性化身为管状颜料,巨大的手从天而降,紧紧压在躯体之上,直到颜料(暗指血液)被挤出。

男女位置的上下安排,手臂的不同动作,骷髅元素的运用,面部与身体的混乱搭配,都展现着女性被压迫、被迫害的悲哀。

除了这种抽象的插画,很多设计师选择了更为写实的风格。
背景选择真实的墙面,伤痕累累的手,支撑在一张透明的保鲜膜上。真实的画面对观众而言更容易带入情绪,引发不适,甚至感到窒息。

再来看看这一张,肩膀上一处深陷的手印,手印的始作俑者却完全没有出现。
消失的手表现出更强的不确定性,暴力不也是这样,不知何时何地会发生,难以预料,却不得不承受伤害。

海报直接是女性的脸部特写,颜色也只用了黑白,利用光影增加层次。
仔细观察,嘴唇部分过曝,红色小字在本应是嘴唇的位置点出主旨:不说不意味着暴力没有发生。


或许会有朋友说:
这类海报设计又不能制止犯罪,相关人员的及时管制才是关键。
这从逻辑本身就有问题。
一方面,我们确实需要一线人员对我们的保护;但另一方面,通过设计师作品的传播,才能更广泛更深刻地让更多人意识到这些问题,唤起观者心中对爱和正义的呼唤。
设计与媒体的本质是传播,价值观的传播,引发更多思考与关注。
《乘风破浪的姐姐》联合全国妇联宣传部、微博,面向社会发起“巾帼她力量”网络寻找,致敬每一位不畏平凡、乘风破浪的女性。

《梦华录》提倡女性独立清醒,永远依靠自己,而不是把希望放在他人身上。

这都是传媒的力量。
虽说这种力量与跟恶性事件的直接斗争相比,并没有那些直接易见效果,但是它们同样对社会的良性运转必不可少。
如果说我们的国家是航行在大海上的船只,那么传媒就是站在船头的瞭望者,观察海面上的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报。
而设计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是大众获取信息,感知内容的关键要素。
包括前段时间的教科书插画事件也是如此,传媒与设计是一种传递的力量,传递的是价值观与世界观,予孩子以引导,予人们以帮助。

所以,下次再看到这类恶性事件时,不要怀疑自我。
谁说站在光里的才算英雄,我们能做的还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