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身世之谜:是嫂娘哺养大的吗

载自《包拯千年之谜》作者春江 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在合肥地区,敬重嫂子比敬重姐姐还讲究。谁要是说句怠慢姐姐的话,尚可原谅,但若是说了句对嫂子不敬的话,那可是捅了马蜂窝,因为在这个地方,从穿开裆裤的小孩,到胡子花白的老头,都晓得清官包拯留下的一句话:“长嫂如母。”
好多剧种都演过《赤桑镇》这出戏。

故事是这样的:包拯巡按赤桑镇时,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大娘,状告包拯侄儿包勉打死她儿子、摔死她孙子、强奸她儿媳妇,致死人命三条!此等重罪,罪不可赦!可是,包勉是包拯的侄儿,更是包拯长嫂的亲生骨肉。包拯幼时丧母,是吃嫂嫂的奶长大的,而小包勉却是因奶水不够而吃粥长大的。这与天地同在、与日月同辉的养育之恩是包拯一辈子都报答不完的。

可是现在却要斩嫂嫂唯一的骨肉,包拯又怎能狠下心来呢?

最终,包拯铁面无私,不徇私情,秉公执法,斩了包勉。

结案后,包拯把妻子李夫人叫到跟前,说:“嫂嫂就包勉这一点骨血,我们要好好孝奉她老人家啊!长嫂如母,你要记住啊!”
从此,“长嫂如母”的话头,就连同这个动人的故事流传了下来。
其实,在各种史书中,都没有包拯有兄长的记载。没有兄长,哪来的“长嫂”呢?看来“长嫂如母”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了!
不!
《宋史·包拯列传》中非常简约地提到了“包公”的嫂子。但这个“包公”不是包拯,而是包拯的小儿子包綖。
当时,包拯的大儿子繶任潭州通判时,病死任上,其妻崔氏守节不嫁。自此,包拯一直到59岁那年,身边没有儿女。这一年,包拯有一妾离开了包府,走时,已有身孕,后来生了个男孩,崔氏得知后,把孩子接到自己身边,尽心抚养。
宋仁宗嘉祐七年(公元1062年)包拯去世。遗下这个男孩,刚刚5岁。这个男孩就是包綖。包拯为官清廉,没有给家人留下丰厚的遗产。崔氏清贫度日,一直把包綖抚养成人。
这或许才是“长嫂如母”的故事原型。但这里所说的“包公”是“包綖”,“长嫂”是崔氏。
“公”在古代是对人的尊称,姓刘,就称刘公,姓张,就称张公。包拯被世人尊称为包公。可能在故事开始流传时,人们把包綖也尊称为包公。故事传久了,便弄不清事实的原来真象,把包綖这个包公误解成是包拯这个包公了,但也可能这是人民群众的一种心里愿望,把美丽的花环都往包拯头上戴。于是,包拯便有了嫂子。“长嫂如母”的故事也就借着包拯的威名流传至今。
包公儿时受父亲虐待吗?
在中国的许多民间故事里,大凡深受老百姓爱戴的英雄人物都有一个“很好”的出身,要么出身寒门,要么家道中落。有关包拯的民间故事自然也逃脱不了国民的审美心态。

这有点像鲁迅所批评的“十景病”。

一直到现在有些人还对这种“理论”深信不疑。但包拯的出身在民间传说中既不同于“出身寒门”,也没有“家道中落”的情节,而是民间作者另辟新径给包拯创造了一个“好”的出身。

在很多传说故事中,都把包拯的父亲写成是个胆小怕事、虐待包拯、吝啬小气的“包十万”、“包百万”。
明代成化说唱词话中有《包待制出身传》,是最早的包拯身世故事,在后世流传广泛,对各种包公戏典、小说影响颇大,在包拯故事的流传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包待制出身传》开篇唱道:“休唱三皇并五帝,且唱仁宗有道君。四十二年为天子,经过几度拜郊恩。十度拜郊三十载,四度明堂十二春。四十二年兴社稷,只靠朝中武共文。文有清官包待制,武有西河狄将军。但是两班文共武,创立仁宗定太平。听唱清官包待制,家住庐州保信军。离了庐州十八里,凤凰桥畔小包村。爷是有钱包十万,妈妈称呼叫太君。家有水田三千顷,每雇长工二千人。好养耕牛千百个,头生两子甚超群,末遇三郎生得鬼,八分像鬼二分人。面生三拳三角眼,太公一见怒生嗔……”
从这短短的几句唱词中,我们至少可以获取这样的信息:包拯出生时家庭富有,但包拯因长得丑而令其父生怒,结果是无缘享受幸福的童年。
包太公见三儿小包拯“八分像鬼二分人”,就叫童儿抱到南山下涧水中溺死,全然没有一点父子骨肉之情。就在这关键时刻,包拯的大嫂出现了。“大嫂直至厅阶下,深深下拜说原因。三叔虽然生得丑,一双眉眼怪双轮。头发粗浓如云黑,两耳安邦定国纹。公公不要三叔后,媳妇乞叔做儿孙。看养在房年十岁,看看长大得成人。”
包拯的大嫂将小包拯抱回家,整整抚养了10年。这一日,太公见小包拯在厅前玩耍,把他叫到一旁说道:“你在嫂嫂房中吃饭年深,今日爷爷给你一差遣。”小包拯听了便告诉大嫂,大嫂说:“不是让你去读书,而是让你到南庄放牛。”
已经开始懂事的小包拯,心里受到多大的刺激啊!唱词中唱道:“三郎听得爷爷语,眼中热泪落纷纷。”小包拯只好驮犁牵牛去南庄了。
话本说到这里,包拯“不幸”的童年和少年遭遇已值得我们非常同情了。而包太公虐待小包拯的情形已看不出他们之间还有什么骨肉之情!当然,这只是民间故事的传说而已,真实的情况并非如此。
包拯真实的童年是怎样度过的呢?时代久远,我们也难详其究。所有的历史资料对这一段的记载也较少。和包拯同朝为官的吴奎,也是包拯的挚友,在包拯的《墓志铭》中对包拯的童少年时代只说了九个字:“挺然若成人,不为戏狎。”
在1990年版《肥东县志》里,有这样的记载:“包拯故居,位于县城东解集乡包村(古名小包村)。故宅早毁,现存一井一塘,均在故居后院。井与塘东西并列,相距百米。井名花园井,深13米,井筒上部5米为近年重修,其下8米仍为宋井风格。塘名清净塘,又名清明塘、荷花塘,长方形,水甚清澈。”二嫂谋害包拯,大概就是从这口井演绎而来。县志里还有这样的记载:“祖籍县境小包村,北宋嘉祐元年(1056年)迁居合肥城。包拯少年在乡读书,亦兼耕牧。”“村东南有凤凰山,又名柴山。山上杂树稠密,传说包拯少年常在此山打柴、嬉游。”从这里可以看出,包拯的童年、少年,是比较贫苦的,放过牛,砍过柴,因而传说中的故事,也有所依据,并非完全出自主观臆造。传说中包拯的性格,也与这些记载基本保持一致。至于演绎出的那些奇特而又生动的故事,那就要感谢那些无名的、民间的艺人和创作者了。这些奇特的传说,很有力地表明:包拯了解民间疾苦、贴近黎民百姓,为他今后的执法如山、为民除害、打击权豪铸造了可靠的基础,这就增加了这位“包青天”的魅力和可信性。

这种创造,反映了普通人民的意愿和心态。
包公当过“放牛郎”吗
民间传说故事中的包拯,少年时是个放牛郎,和许多英雄人物一样,人们给他们“安排”了一段“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经历,而包拯的这段故事则更加曲折离奇,引人入胜。

明代成化说唱词《包待制出身传》在叙述了包拯生时遭弃遗、9岁时被遣做牛郎后,紧接着便叙述包拯15岁时年三十夜晚回家过年的情景。第二天,即大年初一,包太公让大儿子、二儿子去亲戚家拜年,唯独没有差遣包拯。包拯只好把从长嫂那里借来的新衣脱下,仍到南庄去放牛。包太公吩咐,南庄水田若耕不完,晚上不得回庄。小包拯听罢,“低头眼泪落纷纷”。这件事情终于感动了上天的太白星,于是便差遣神仙下界,趁包拯睡着时,替包拯耕完了田。
三郎在田埂上睡着,醒时见田已耕好,以为是大嫂做的。三郎牵着牛回庄,路上碰见一位算卦先生。算卦先生上前叫住三郎,问他高姓。三郎答道姓包,排行老三。算卦先生问:“你不算命?”三郎说:“我被爹爹罚在南庄放牛耕地,有什么好算的?再说我也没钱给你。”先生笑道:“你若告诉我此地到庐州有多少路,我就给你算命。”三郎说:“有180里。”算卦先生问三郎生辰八字,三郎一一作了问答。只见先生整整一个时辰不吱声,三郎性急,叉手问道:“卖卦先生,你莫不是欺负我年纪小?”先生答道:“你莫急,听我慢慢说给你听。”
算卦先生叫包三郎坐下,说道:“你既是卯年卯月卯日卯时生,那么你可知你32岁做濠州县宰、34岁去陈州放粮济民,然后治理开封府,能日断阳间、夜断阴间?”三郎听了,十分没趣,说道:“先生哄弄人。我不识字,又不习武,怎么能做官?”先生随后哈哈大笑:“郎君千万不要忧心!你若他日荣华富贵,千万不要忘了我这个算命先生啊!”包三郎递给先生一条手巾,说道:“我若得官,你将手巾来相见,我将卦钱还你。”算卦先生辞别而去。
这位卖卦先生不是凡人,乃是太白星下凡,指点包拯。这也就是在民间故事中常见的情景——神人指路。太白星辞别包拯,说唱词话本中还有三段唱词:“辞了郎君行数步,乘云去步上天门。云端之中高声叫,叫言文曲姓包人。我不是凡人××,我是南方太白星。三郎听得心中喜,双手高抬向××。感得神仙来算命,后来莫不做官人。且莫耕田回××,去见嫂嫂有恩人。大嫂一见便欢喜,叔叔今且要××。今朝大年初一日,因何罚你使牛人。”
三郎回家将先生算命之事,说与大嫂,大嫂甚是欢喜。大嫂又说与婶子,婶子嘲笑道:“他若做官,淮西这块地方就没有放官的地方啦。”言下之意,三郎若做得官,天下的人都能做官了。
大嫂见三郎年岁渐长,若不叫他读书,岂不负了三郎?!她心中甚是焦急,就暗自将三郎送到书院,让先生收包拯做学生。这样一来,包拯白天在田地放牛做活,晚上读书。由于包拯勤奋好学,进步很快。话本中形容为“三年书满跳龙门”。包拯读书三年,大嫂安排他进京取功名。
且说离全国大考的日期将近,仁宗皇帝夜间忽得一梦。梦见走上一条大船,船上有一个金斗,斗里有一包文字。黑王太师为仁宗解梦,道:“我皇万岁,及第状元必姓包。”大考结束后,状元果然姓包,乃包拯也。唱词唱道:“专候三年开南省,御笔宣取姓包人。一举状元身及第,先到金阶见圣人。问一答十金阶下,问百回千甚聪明。一赐通钱三千贯,二赐逍遥轿一乘,三赐三裙青凉伞,六街三市去游行。仁宗御笔差他去,定远知县管万民。三年留下为知县,端拜仁宗出内门。”
包拯读书进京求官之事,包员外并不知晓。这一日,从东京来的报榜差役来到包家大门前,翻身下马,径直叫门。包太公不知何事,只听得门外叫叫嚷嚷,吓得战战兢兢,以为是山上的强盗来了。好一会儿,大嫂开门,才知是报榜公差,带来喜讯:包文拯喜中状元。大嫂闻听忙报与包太公知晓。谁料,包太公跳了起来:“你来胡说!三郎他不曾读书,一个呆子如何得官?”大嫂这才将私下把包拯送与书院读书一事说了个仔细。包家大摆筵席,庆贺了一番,又赏些银子给那公差。包太公又招回两个儿子。两个儿子回来大笑不已,对包太公说道:“你真以为三呆子能做官?想必是在外欠了人家的店钱,便同店主人假做报榜,骗你钱物去均分。”包太公一听两个儿子这么一说,叫道:“唉,上当了。”气得连忙吩咐下人,若捉得三呆子,赏钱一百贯。
包拯带着王小二在夜里来到小包村,将王小二安排在一雇工家里,自己便径直来到大嫂家,将行李放在大嫂闺中。大嫂让包拯明日去南庄监收麦子,免得在家被两个哥哥看到,过日即准备银钱,以便到濠州上任。第二日,包拯一身平常打扮,到南庄割麦子去了。而濠州差役这日也赶到包家,问新任知县何日上任。包太公不听则已,一听气不打一处来,道:“先番被你骗去三百贯钱,今日又来。我三个儿子,两个读书不曾得官,第三个儿子多年不归,今日听得人说他领人在南庄割麦,我家哪有什么官人?除非是下村包家,他家有读书人,你们去那里看看!”公差听罢,便往下包村去了。
包拯从南庄回来,便径直来到嫂嫂房中,将行李打开,穿上一身官服,收拾停当,正欲出门,又听到门外有公差叫门,包太公叫道:“事不过三,真是怒人!”此时却见三郎官衣乌纱站在面前,太公以为有鬼,对外面的媳妇叫道:“有鬼偷你的绿裙披在身上。”这当然是包太公眼睛昏花,老而糊涂,没见过世面,所以才叫喊有鬼。话本写到这里,《包待制出身传》的故事已基本讲完。
明代成化说唱话本《包待制出身传》是现在所见写包拯身世故事的第一部作品。说唱词是以唱为主,以说为辅。《包待制出身传》行文粗糙,故事情节零乱,且有前后相抵触之处,情节发展较牵强,又夹杂了过多的神魔成分及那个时代的一些糟粕,显然并没有经过专业文人的加工润色。故事情节发展到包拯得官回乡,就更加脱离社会现实及生活常识,近乎一场闹剧了。这当然是话本的不足之处。
这个说唱词话刊本产生于明代前期,正是封建统治者在意识形态上加强控制的时候。正由于这是民间流传的产物,而非出自封建文人之手,所以在思想内容上更特别值得我们重视。话本中包拯的故事占了一半,显示了包拯故事由元代向明代过渡发展的历史痕迹。故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宣扬了封建迷信思想,但其中也折射出平民百姓对封建官僚残害百姓、压迫人民的罪行的控诉,反映了下层人民的思想火花。从整个包拯故事体系来看,《包待制出身传》对以后的包拯故事演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从史书和县志里,我们已知道包拯在青少年时期放过牛、砍过柴,并没有太多的细节。但从上面两个话本里我们可以看到,包拯的形象已逐渐地丰满起来。从真实的包拯,到艺术形象的“包青天”,的确是一个很有趣的演变过程。

它反映了人民的要求和愿望,也展示了群众创造性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