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每日新知:如何将思维导图应用在日常生活中

2023-08-31 13:11 作者:出日入月  | 我要投稿

1、制作思维导图的完整内涵

制作思维导图是将画在中央的主题逐渐细化分解的过程。先把从主题延伸出的粗线(主支)分解成中等粗细的线条,再把每根线条继续分解成细线,然后再把它们分解得更细……制作思维导图就是分解步骤的不断重复。

这个过程可以帮助我们从不同角度透彻地分析一个主题。不仅如此,把所有内容都画在一张纸上,可以纵观全局,还能注意到信息之间的联系。

此外,相互连接的线条使分解过程一目了然。细线上的词语是从哪根线上分出来的?它的源头又是哪根粗线?这些问题都能立刻找到答案。可以说思维导图与促成它诞生的记忆术一样,所有信息都是相互关联的。

2、思维导图有7条规则,现在就开始实践吧

思维导图共有7条规则,把它们按照绘制导图的步骤排列,就会理解它们的含义。

①“纸张”上;

②画“中心图像”;

③使用“颜色”;

④延展“线条(分支)”;

⑤在上面写下“语言(词语)”;

有了这几条规则就可以画思维导图了。而余下的两条规则是:

⑥“层次化”;

⑦“TEFCAS”。


图示:回顾自我的思维导图



 

原则上,思维导图画在A4或A3大小的白纸上,纸张横着摆放(熟练后也可以画在手账上)。位于中央的是表现主题的“中心图像”,它是思维的出发点。

从中心图像向四周伸出的弯弯曲曲的线条就是“分支”。它用来分解主题,引导我们的思维。直接与中心图像相连的粗线名为“主支”,是对主题进行的第一次分解。从主支联想到的事项就作为主支下的分支不断分解下去。

分解完主题后,在每条分支上用“词语(语言)”写下该分支的内容。这一步有一条重要规则,即“1分支1词语”。举个例子,如果要在“苹果”下面延伸分支,我们不能分出一支“红色的水果”,而要把“红色”和“水果”作为两个不同的分支。“红色的水果”会限制接下来的思维,但“红色”和“水果”的联想范围是无止境的。

此外,思维导图要五颜六色!实际上,用不同颜色区分不同的主支,整体结构就会一目了然。而且,一边思考“接下来要用哪种颜色”一边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也是乐趣十足呢。

3、思维导图日常应用一:全面了解一个人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思维导图了解一个人的性格、心里话、意图、见识、思维方式、品位等各个方面。当然,只看一幅图难以准确了解所有信息,但与只靠外观和说话方式做判断相比,用思维导图来了解一个人要有效得多。换言之,不用再为了解对方而花时间花精力进行多次交流,思维导图能帮助我们在短时间内更准确地了解对方。

只要准确了解对方,就能将自己想表达的信息迅速精准地传达给对方,展开更深层次的交流。另一方面,就算对方没有说明自己的强项和弱项,我们也能用思维导图进行事先预测并加以应对,以发挥对方的强项,弥补对方的弱项。

4、思维导图日常应用二:让沟通更顺畅

如上所述,思维导图有一条名为“1分支1词语”的规则。一根线条(分支)上只能写一个词。所以,在回答“你在忙着做什么”时(在线条上写作“什么事”),肯定会蹦出诸如“家务”“学习”等单词。如果不明白对方的意思,就再引出一条线,写上“为什么”。在反复问答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对方意外的感受,对方或许也会发现自己未曾察觉的复杂心境。

不仅如此,用“画画”代替“说话”这一点也非常重要。“画画”创造了一种倾听对方发言的氛围,将全过程记录在思维导图上,便于随时俯瞰对话的全貌。只要看一看全貌,说不定就会发现,自己之所以感到“家务很忙”,原来是另有原因。

认识到彼此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沟通也就变得舒畅惬意。而第一步就是用思维导图了解彼此在前提条件上的不同。提出自己的想法并非一件坏事,而同时听取对方意见并找出双方的共同之处,使沟通顺利进行下去,这便是思维导图这种工具的优势。

——本文摘自《日常生活中的思维导图》


每日新知:如何将思维导图应用在日常生活中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