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绿色金融系列22---金融机构的绿色转型之路(2)

2021-11-06 08:48 作者:舍得低碳频道  | 我要投稿

昨天和大家分享了绿色金融系列的第二十一部分:绿色金融未来发展方向(1)


今天和大家分享第二十二部分:金融机构的绿色转型之路(2)

1、调整信贷政策

2、优化投资结构

3、丰富绿色金融产品




1)绿色项目识别 


绿色项目不仅包括绿色产业项目,同时也包括传统行业能效提升、基础设施改造等非典型绿色项目。在对相关项目进行识别和分类的过程中,金融机构应该借鉴已有的国际和国内标准,同时公开所使用识别标准。面对无法完全符合已有标准的项目,金融机构应主动向专业机构进行咨询,进一步可以为符合我国国情的统一标准的制定和完善建言献策,推动绿色金融项目的繁荣发展。 


2)ESG全过程化 


金融机构需要在信贷项目的全过程中考虑ESG标准,这要求机构需要配备具有充分专业知识的人员,不仅在放贷初期对ESG风险进行评估审查,还要在放贷之后对项目进行定期复查,以此促使贷款企业进行ESG的自身审查与信息公开,形成良性的可持续商业环境。


特别是对于优惠贷款来说,以低于市场价格为项目融资可能会造成浪费公共资源、扭曲和破坏市场、挤出社会投资、引起不公平竞争和腐败等负面影响,因此更需要在发放贷款前充分评估以及在发放贷款后保持项目监测。前述目标的实现并不一定要求建立一个全新的模块,而可以通过调整现行的风险模型指标或通过情景分析 等,将ESG因素嵌入已有风险评估框架之中。


另外,由于目前的ESG风险管理措施尚处于探索阶段,因此机构必须定期评估其所实施的行动是否有效,从而决定其下一步行动计划。ESG全过程化同样也适用于金融机构的投资政策等。


3)信贷政策差异化、多样化 


面对不同的项目,金融机构需要制定差异化的信贷政策,加大对绿色产业和传统产业低碳化转型的融资支持,同时调整对高碳行业的信贷政策,通过主动排摸潜在风险客户和僵尸企业名单,加快存量风险客户的化解处置。我国各大银行都在近年来加大了对绿色项目的信贷投放力度,并推出了对污染高碳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的放贷限额管理。


另外,针对于某些绿色项目还款周期、贷款期限较长的特点,金融机构可以参考已有实践,尝试制定不同的还款方式,如美国康涅狄格州绿色银行实施的C-PACE项目允许用户在能源使用升级之后通过财产税的方式还款,而澳大利亚清洁能源金融 公司允许用户通过增加其电费收费的方式归还贷款。


2、优化投资结构


1)调整并丰富投资项目结构 


金融机构需要主动调整自身投资项目结构,增加绿色债券配置同时控制高碳资产,并关注政策与市场走向、重视来自市场的反馈,及时调整投资方向与投资策略,做到与时俱进。


另外,应尝试在可行范围内从地理位置、经济部门、项目种类等方面进行投资项目多样化,并将其作为绿色金融投资的一大原则。尽管目标行业集中在绿色领域,但仍可利用不同的投资手 段达到投资多样化的目的。通过优化投资结构,金融机构可以缓解与ESG风 险相关的集中度风险,从而降低市场风险。


2)投资项目信息公开机制 


金融机构应通过分享项目数据和开发行业准则,建立一个良好的投资项目信息公开机制,这一方面能够履行其专业义务和社会责任,有助于提高机构本身的透明度和公信力;另一方面能够提高行业透明度、促使企业提高其治理水平,打造“绿色标签”。


同时,信息公开有助于社会投资者理解新的资产类别,从而增强投资者信心、降低绿色项目融资成本。国外多家绿色投资机构都定期公布其绩效指标和项目信息;而我国于2021年2月发布 的《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指引(征求意见稿)》中也首次纳入了ESG信息并明确提出相关信息披露建议,如在电话、传真等传统的投资者关系管理沟通渠道基础上新增网站、新媒体平台、投资者教育基地等新渠道。


3)积极撬动社会资本 


“30·60”目标之下,绿色项目资金缺口巨大,依靠政府或其他公共资金并非长久之计,碳中和目标的实现亟需也必需社会资本的加入;同时,绿色项目社会投资潜力巨大,需要采用正确的金融工具和合作方式才能撬动社会资本。金融机构的绿色投资应以“挤入并撬动社会资本”为定位,采用多样化的金融工具降低投资者风险预期,以有限的资金吸引社会资本共同投资与绿色项目。


4)量身定做投资方案 


由于绿色项目通常商业模式不成熟,社会效益大而项目收益小,投资回报期限相对较长,且项目较为分散,同时社会投资者对绿色项目知之甚少,因此金融机构应扮演好专业角色,为不同项目量身定做投资方案,从而为社会投资者提供全面的信息,如英国绿色投资银行和澳大利亚清洁能源金融公司已经将“量身定做”融资方案作为投资策略的一部分。


3、丰富绿色金融产品


目前绿色金融产品覆盖范围少,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占主导,其他绿色金融产品具有很大的创新空间。


金融机构可以针对不同主体和不同绿色发展需求开发绿色金融创新产品与服务。如农业银行在2008年就推出了清洁发展机制顾问业务,并开展了节能减排顾问、合同能源管理、碳交易预付账款融资等多款创新产品和试点推广。


北京银行在发行了全国首单银行间市场 “碳中和”小微金融债券的基础上,计划推动“碳中和”金融债、小微绿色金融债的发行。


浦发银行在2021年推出了《绿色金融综合服务方案3.0》,旨在打造立体式、全流程、全覆盖的服务体系,满足企业在绿色发展中的金融需求。在“双碳”目标的推动下,金融机构的绿色转型是未来发展的必选项。


与此同时,金融机构也应该意识到,绿色转型作为中长期发展战略,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从机构内部的组织架构改革、管理流程的优化、长期价值导向和分阶段战略的实施等几个方向入手。



快车通道:


如何把碳成本转化为碳资产?

碳资产系列汇总

为什么上市公司的董事长和总经理会愿意参加碳排放管理培训?

为什么最近有很多人咨询碳资产管理的课程?



在公众号发送以下关键字可以查看相关系列的内容:

国际碳市场
中国碳市场
碳交易
碳资产
碳计量
林业碳汇


绿色金融系列22---金融机构的绿色转型之路(2)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