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黑板啦!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边疆管理你掌握了吗?


哈咯,亲爱的各位淀粉们,今天带来的内容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边疆治理。我国从古至今历代王朝和政府都非常重视民族关系问题和边疆治理问题。但是小编作为学生时就觉得这一块知识有点杂乱零散又总喜欢出其不意地给你来上一刀,所以今天给大家带来了整理好的满满干货哦,快来领取吧!(文末有本文的PDF格式和word格式送给大家哦~要是觉得本文干货太多的话可以到文末点赞转发收藏领取文档慢慢吸收哦!)
一 重点知识集锦

二 各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及措施
01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秦朝
中央设“典客”(秦置,为九卿之一,掌管邦交和边陲部族事务)“典属国”(掌管与少数民族交往的事务,汉朝时并入大鸿胪)等官职来管理民族事务
北逐匈奴,修筑长城,南抚夷、越,在今天的两广地区设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
汉朝
中央设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在边疆推行屯戍政策,向边疆地区大量移民屯田,与当地民族共同开发边疆,甚至在西域也设置田官,督率戍卒屯田。
北方
汉初,朝廷对北方的匈奴采取和亲政策。
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三次出击匈奴,控制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
东汉初,匈奴分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内迁,逐渐汉化
西北
在河西走廊设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合称“河西四郡”,成为中原前往西域的要道
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
东北
西汉设护乌桓校尉
0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
自东汉以来
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
三国时期
蜀、吴两国加强了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
西晋
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羯、氐、羌和活动在长城一带的鲜卑。八王之乱爆发后,内迁少数民族卷入其中,并且逐渐主导了局势,其中匈奴贵族还灭掉了西晋政权。
西晋末年
北方先后出现了15个主要的割据政权,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汉,合称“十六国”。其中大部分由内迁少数民族建立。它们都采用了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
4世纪下半叶
前秦统一北方,但随后被东晋军队击败于淝水。由于内部各族尚未充分交融,统治基础脆弱,强大的前秦政权在淝水之战后迅速崩溃,曾经稍显缓和的民族矛盾又加剧了
4世纪末
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强大起来,于439年统一北方。5世纪后期,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在位,大力推动改革,促进民族交融。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快来点击下方链接来看看我们的脑图书吧!

03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
隋唐时期
中央负责民族事务的机构是尚书省的礼部及鸿胪寺。其中礼部的礼部司负责朝聘及册封各民族首领的礼仪,主客司负责各族朝见事宜;鸿胪寺负责宾客接待礼仪
隋朝
隋朝完成了统一,突厥、吐谷浑、党项等周边民族先后归附隋朝.加强对岭南地区各族的治理,589年册封百越首领冼夫人为谯国夫人,为隋朝治理岭南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边疆主要推行郡县制,以边疆民族的豪酋大姓任郡守、县令
加强了与琉球的接触,曾三次派人抵达流球
唐朝
唐朝边疆地区有突厥、回纥、吐蕃、南诏、渤海等少数民族地方政权
唐朝的边疆管理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西北设安西、北庭都护府,北方设安北、单于都护府,东北设安东都护府,南方设安南都护府。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
04宋元时期民族关系
宋朝
先后与辽、西夏、金长期并立,辽、西夏、金、大理等政权都吸收了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治理经验和文化。各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未中断过
辽的南、北面官制度
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皇帝和宫廷依然保持草原习俗,随季节转换定期迁徙。迁徙中的行营成为国家政治中心(因俗而治、因地制宜,实行双轨统治)
金的“猛安谋克”制度
一套女真民族的管理系统(具有“兵农合一”的特点,被编入“猛安谋克”的女真民户平时耕作,战时出征)
元的行省制度
在地方上实行行省制度。当时中央的宰相机构是中书省,委派官员代表中书省处理地方事务,逐渐形成常设机构,称为行中书省,简称行省。行省辖区广阔,军政大权集中,提高了行政效率,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是我国省制的开端,也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
05明清时期民族关系

01羁縻政策
“羁”就是用军事和政治的压力加以控制,
“縻”就是以经济和物质利益给以抚慰。
羁縻是汉代管辖西域时的用语,唐代沿用。羁縻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管理边疆民族的一种
常用政策。羁縻政策本身就比较宽泛,保持朝贡关系是一种羁縻,设置羁縻性质的行政机构也是一种羁縻。

就是废除西南各少数民族地区的土司制度,改由中央政府委派流官直接进行统治,实行和内地相同的地方行政制度。狭义上指清朝雍正时期在云、贵、川等西南六省大力实行以中央任命并可随时调换的流官代替土司管辖地方的措施。
02改土归流

03十六国
西晋末年到北魏统一北方期间,五胡在中国北方建立了许多政权,历史上把北方的
15个政权和西南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
总体特征:①民族矛盾尖锐;②实施胡汉分治;③残暴野蛮统治;④政权更迭频繁。

古代社会治理的核心理念是统治,其模式可称为统治模式。
04社会治理
不断演化的原因:经济的发展,南方的开发,人口增多,疆域的扩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的需要

05行省制度
行省制是13世纪以来中国的主要行政模式,起源于元朝,明清两朝得到发展,最终影
响了现代中国的行政体制。元朝的中央宰相机构称为中书省,委派官员代表中书省处理
地方事务,逐渐形成常设机构,称为行中书省,简称行省。行省辖区广阔,军政大权集
中。

民族关系是指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关系,各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语言等方面的相互关系
06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对外交往主要指国家与国家,国家与其它地区及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
华夏认同
华夏一词,本义是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后来作为古代居住于中原地区的汉民族先人为区别四夷即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的自称,又称中华。
春秋时期:中原各国自称“华夏”,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
战国时期: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血缘认同、文化认同。华夏族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
四 考点突破
01
中国古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方式
1.民族迁徙:如汉朝向北方大量移民屯田;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的内迁
2.民族战争:如秦汉与匈奴之间的战争;宋朝与辽、西夏、金之间的战争
3.友好交往(互市贸易):如唐朝与回纥之间互派使节,明朝在边境与蒙古、女真开展贸易
4.政治改革:如北魏孝文帝改革
5.和亲联姻:如西汉与匈奴和亲,清朝前期的满蒙联姻
6.会盟和议:如唐朝与吐蕃的“长庆会盟”,北宋与辽的“澶渊之盟”
7.进行册封:如唐朝册封南诏王,明朝敕封西藏僧俗领袖,清朝册封达赖班禅
8.设置地方机构:如秦朝设立南海三郡;西汉设西域都护府
作用;有利于封建国家的巩固和统一,有利于少数民族的进步。
有利于发展封建国家的经济加强了各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02
古代边疆治理常用方式


定哥《历史高考热点》内含人物题、中国古代史八股金句、高考”金词库“以及63个专题贯通古今,关联中外涉及大题考点,不仅有许多高考热点,还有配套的专题精练!帮助你精练巩固,更多热点专题、精彩内容尽在历史高考热点哦~

好啦,今天的超长干货分享就到这边啦,不知道对小淀粉们有没有帮助呢?欢迎大家积极在评论区留言哦,还想看什么干货分享也可以告诉我们昂!我们一直在这儿等你们!点赞转发关注爱你们哟~(要pdf或者word文档的淀粉们请进入公众号后台回复:”民族“领取哦~)
END
想要【猜题押题】快速提分选历史高考热点,想刷【精选好题】选定哥《历史1000题》,掌握【基础知识】选定哥新教材精推笔记,构建【知识体系】选定哥新教材脑图,记忆【历史时间】选记忆卡牌,【历史概念】选定哥复习笔记更多考试复习资料还在定哥熊猫屋等着仔仔们哦(๑˙ー˙๑)
👉🏻关注:微信公众号:历史老师定哥,更多干货等你来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