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全国一卷2023年真题试卷分析 阅读D篇 附全文中文翻译

我个人认为2023年新高考全国一卷阅读D篇相比于C篇更加简单,全文23处影响理解的词组短语和知识点,《高中英语1.5万考点》命中22处。5处长词冷词,《睡眠记忆法》配套词表均命中。
文章属于社科类科技文,关于西方价值观里所谓的“聪明的大多数”,我们中国人的讲法是“真理掌握在大多数人手里”,文章通过估价实验的方式来验证验证到底是独立的个体精准性更高,还是在存在小组讨论的情况下精准性更高。

全文中文翻译如下,大家可以当作语文阅读理解选择题测试一下看看是不是看懂就能选对:
1907年3月7日,英国统计学家弗朗西斯·高尔顿发表了一篇论文,阐述了所谓的“聪明的大多数”效应。他进行的“估算实验”表明,在某些情况下,大量独立个体估算的平均值可能非常准确。
这种效应利用了人们在犯错误时,错误并不总是相同的事实。有些人倾向于高估,而有些人则倾向于低估。当足够多的这些错误平均在一起时,它们会互相抵消,从而得出更准确的估算结果。如果人们相似并且倾向于犯相同的错误,那么他们的错误就无法互相抵消。从更技术性的角度来说,“聪明的大多数”效应需要人们的估计是独立的。如果由于某种原因,人们的错误变得相关或相互依赖,估计的准确性将会降低。
但是,Joaquin Navajas领导的一项新研究给这个经典现象带来了一个有趣的转折。这项研究的关键发现是,当人群进一步分成较小的小组进行讨论时,这些小组的平均值比相同数量的独立个体的平均值更准确。例如,从4个由5人构成的讨论小组的估计得出的平均值,比从20个独立个体的估计得出的平均值要准确得多。
在一项涉及100名大学生的后续研究中,研究人员试图更好地了解小组成员在讨论中实际做了什么。他们倾向于听取那些对自己的估计最有信心的人吗?他们会追随那些最不愿意改变想法的人吗?这种情况在某些时候确实发生,但却不是主要的反应。大多数情况下,小组报告称他们“分享论点并进行推理”。不知怎么的,这些论点和推理导致了整体误差的减少。尽管Navajas领导的研究存在局限性,还有很多问题有待解答,但小组讨论和决策可能产生的潜在影响是巨大的。
12、 文章第2段主要讲述的是什么?
A. 估计的方法。 B. 该效应的基本逻辑。
C. 人们错误的原因。 D. Galton实验的设计。
13、 Navajas的研究发现,即使_______,平均准确度也会提高。
A. 人群相对较小 B. 有时低估
C. 个体之间没有沟通 D. 估计并非完全独立
14、 后续研究关注的是什么?
A. 小组的规模 B. 主导成员
C. 讨论过程 D. 个体估计
15、 作者对Navajas的研究持何态度?
A. 不确定的 B. 轻视的 C. 怀疑的 D. 肯定的
答案是:B、D、C、D
中文版能选出正确答案的同学都没有理解能力方面的问题,丢分的原因主要还是因为单词和短语没有掌握,通过用睡眠记忆法背《睡眠记忆法配套词表》把分数提高到高考模拟卷80-110的水平,在继续背《高中英语1.5万考点》解决词组短语的问题,大家也可以在阅读CD篇拿到满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