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宝琴影射康熙,宝琴怀古诗是康熙自诩功绩

2021-01-19 20:39 作者:洪升红楼梦  | 我要投稿

摘自“随风飞舞潇洒人生”天涯帖子

注:宝琴影射康熙,因此怀古诗只是从康熙自己角度出发,不能说是作者为康熙歌功颂德。

下面就开始分析宝琴的十首怀古诗。既然宝琴是影射康熙皇帝,那么这十首诗也应该是跟康熙朝的事件有关系的了。事实上也的确是的,这十首诗都是为康熙皇帝歌功颂德的。下面来具体看看怎么样歌功颂德法。

第一首:赤壁怀古

赤壁沉埋水不流,徒留名姓载空舟。喧阗一炬悲風冷,无限英魂在内游。

这一首的典故大家都很耳熟能详了,就是讲三国的赤壁之战的。那么我们先来翻译一下诗的表面意思:

赤壁之战曹军的许多战船被打沉,埋没在水里,导致河水都堵塞流不动了,空空的船中只剩下写着曹军将帅名字的旗帜。曾经战火喧天的战场,现在在悲叹着寒风的冷冽,这里面游荡着无数死去的英魂。

这首诗,表面上看来,是在叹息赤壁之战中失去的曹军将士,这跟康熙有什么关系?

其实,奥妙就藏在这场战争的三方的姓氏上面了,就是曹、刘、孙三个姓。

刘姓,我们很清楚了,就是刘姥姥的刘,繁体字劉有个金字,因此影射后金。孙姓呢?

原来明朝初年,朱元璋禁止臣民使用胡姓,胡姓多为复姓,象公孙、叔孙,长孙,土孙、王孙之类的复姓也在被禁之例,这类含“孙”字的复姓不得不省字而改孙氏。还有清朝满洲八旗姓孙佳氏全族改孙氏。另有鲁布哩氏改姓孙氏,如历清顺治、清康熙两朝的护军统领、太子太傅孙达哩,本来就是姓鲁布哩氏。

这样看来,原来孙、刘联军竟然是影射满清一方的军队,怪不得是赢的一方了。那么输的一方曹军就应该是影射明军了。曹姓和朱姓有什么关系吗?

朱姓,始成于西周,是古帝颛顼高阳氏之后。古帝颛顼的玄孙陆终有6个儿子,第五子名安,大禹赐曹姓。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后,封安的后裔曹挟在邾(今天山东省邹城市一带),建立邾国。到了战国中叶为楚所灭,邾国贵族以国为氏,就是邾氏,后邾国君主支庶子孙又去邑为朱姓。

这就很明白了,原来朱氏,就是源于夏商时期的曹姓。

这样一“歪解”,这首诗的含义立马水落石出。那我们重新来解析一下。

意思就是说,明朝残余势力已经全部被消灭了(标志就是南明的最后一个皇帝永历皇帝被处死,正是康熙初年发生的事情),全中国已经被清朝所统治(全部沉埋在水中),曾经喧嚣一时的朱明王朝(“炬”字既是火,也谐音“朱”),现在只能悲叹着被满清所统治的命运,这里面到处还游荡被消灭了的明军的魂魄啊。

这就是第一首怀古诗的意思了。首先歌颂一下康熙自己的彻底灭明的这个功绩。


继续来分析第二首。

交趾怀古

铜铸金镛振纪纲,声传海外播戎羌。马援自是功劳大,铁笛无烦说子房。

先来看看交趾的介绍:

交趾,又名交阯。中国古代地名,地域及其文化遗迹位。初期包括今广东省和今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北部。秦以后,交趾郡为今越南北部。“交趾”一名在南越时代已有之。公元前111年,汉武帝灭南越国,并在今越南北部地方设立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实施直接的行政管理;交趾郡治交趾县即位于今越南河内。后来武帝在全国设立十三刺史部时,将包括交趾在内的7个郡分为交趾刺史部,后世称为交州。

原来交趾地区最初是包括了广东省和越南北部的,秦以后设立了交趾郡,就只包括越南北部。那么关于交趾的典故,最有名的就是马援的故事了。

马援(前14年-49年),字文渊。汉族,扶风茂陵(今陕西杨凌西北)人。西汉末至东汉初年著名军事家,东汉开国功臣之一。

新朝末年,天下大乱,马援为陇右军阀隗嚣的属下,甚得隗嚣的信任。后归顺光武帝刘秀,为刘秀统一天下立下了赫赫战功。天下统一之后,马援虽已年迈,但仍请缨东征西讨,西破羌人,南征交趾,官至伏波将军,因功封新息侯,被人尊称为“马伏波”。其老当益壮、马革裹尸的气概甚得后人的崇敬。

上面介绍中的“南征交趾”,就是本首诗所引用的典故。

建武十七年(41年),交阯女子征侧、征贰举兵造反,占领交阯郡,九真、日南、合浦等地纷纷响应。征侧便在麊泠趁机自立为王,公开与东汉朝廷决裂。刘秀任命马援为伏波将军,扶乐侯刘隆为副将,率领楼船将军段志等南击交趾。部队到合浦时,段志去世,刘秀命马援兼领其军。于是,马援统军沿海开进,随山开路,长驱直入千余里。

建武十八年,马援率军到达浪泊,大破反军,斩首数千级,降者万余人。马援乘胜进击,在禁溪一带数败征侧,敌众四散奔逃。

建武十九年正月,马援斩杀征侧、征贰,传首洛阳。朝廷封马援为新息侯,食邑三千户。马援犒赏三军,大发感慨,三军将士齐呼万岁。

接着,马援率大小楼船两千多艘,战士两万多人,进击征侧余党都羊等,从无功一直打到巨风,斩俘五千多人,平定了岭南。

那么,书中的这第二首诗,引用交趾的这个典故,又是想说什么意思呢?

由于诗本身文字都很简单易懂,表面的意思就不翻译了。我们直接来分析它的含义。

第一句,“铜铸金镛振纪纲”。金镛,就是铜铸成的大钟。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曾收兵器铸金钟和铜人。这“金镛”两个字都是含“金”的,很明显是影射满清,并且用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功绩来比拟康熙南征北战所取得的功绩。

康熙都主要有哪些征战的功绩呢?主要是三次的大的战役,一是平等了三藩;二是收复台湾;三是西征漠北的蒙古准噶尔部落。这些战役全部都取得了胜利,使当时的中国的疆土比前朝又扩大了许多。

所以下面这第二句“声传海外播戎羌”,就是说前两项的战争功绩的。“声传海外”,就是指收复台湾。“戎羌”,羌族又称西戎,分布在中国西南地区。就是指打败吴三桂收复云南。而平定三藩还包括平定广东岭南地区,因此这些都跟马援的主要功绩很类似。

然后第三句“马援自是功劳大”,称赞康熙手下的将士功劳很大。注意里这里宝琴并没有夸康熙自己的功劳,而是称赞康熙手下的将军。这跟后面第四句的意思是一脉相承的。

再来看第四句“铁笛无烦说子房”。子房就是汉初的张良。而关于“铁笛”的典故,马援是有一个的,我们来看看:

马援镇压了交趾后,闻刘尚进击武陵五溪西南夷军败安没,向刘秀请战。刘秀怜其老,马援说自己尚能披甲上马,并当场试骑。刘秀称赞说“矍铄哉,是翁也!”(“精神真好啊,这老头子!”)结果他在南征途中病死,留存其诗《武溪深行》一首,写武溪毒淫,征途艰险。马援的门生爰寄生善笛,援作歌以和之。

如果“铁笛”是指这个典故,那这句的意思就是说,论劳苦功高当数马援,有笛曲可征其事迹,用不着去说汉初的张良。

按照这个意思理解的话,虽然也说得通,但是会觉得诗的境界就有点低了。因为宝琴是为歌颂康熙而来的,这反而变成了歌颂康熙手下的将军,就没康熙什么事了。而且写完马援就够了嘛,干嘛要专门点出张良呢?

所以这里应该不是这样解的,这样解的话就显不出作者的高明了。那么我们再来查查“铁笛”还有没有其他典故呢?这一查还真是有的。这就是出自元朝的元文宗写的《登金山》一诗,诗云: 

巍然块石数松支,尽日游观有客从。自是擎天真柱石,不同平地小山峰。 

东连舟楫西津渡,南望楼台北固钟。我欲倚栏吹铁笛,恐惊潭底久潜龙。

元文宗是元朝的第八位皇帝,在位时间只有短短4年。他的详细的历史这里就不说了(其实是我看那些蒙古人的名字看得眼都花了,实在看不下去),这里就说一点,就是这个皇帝有一点和康熙很像的。

他和康熙一样,都是一个年轻的皇帝,同样重视文治,为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他在位期间,创建奎章阁,编修《经世大典》,为研究元朝的历史提供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文宗的汉文化修养超过在他之前的所有元朝皇帝。他的书法,“落笔过人,得唐太宗晋祠碑风,遂益超诣”。他还会作画,所绘“万岁山画”草图,“意匠、经营、格法,虽积学专工,所莫能及”。

元文宗的《登金山》这首诗,是他将即位时写的,表达了一种年轻皇帝想要建一番功业的雄心壮志。

因此,最后这一句诗中的“铁笛”,其实是用元文宗来影射康熙。那么这句的主语就是康熙皇帝了。那么康熙无烦说子房,是什么意思呢?

原来,在康熙平定三藩、收复台湾、平定噶尔丹等每次取得胜利后,群臣都请求为皇帝上尊号。上尊号是因尊崇皇帝,在皇帝生前加封的称号。而终康熙一朝,群臣请求上尊号就一共有8次。

但是每次都被康熙拒绝了。拒绝的原因主要就是说,这些功劳主要都不是他自己一个人的,而是因为手下的将士用命,也连累了百姓困苦。

例如第一次平三藩后,康熙说:“所奏称天下荡平,皆朕一人功德所致”,“这所奏无益”。他多次同大臣们回顾了平三藩的决策情形,表示这一场斗争经历了复杂的过程,如“事有错误,朕亦自任,断不归咎于人”。现在取得了胜利,乃是“荷上天眷佑,祖宗福庇”,将士用力,“疲于征调”;百姓困苦,“敝于转运”,连官员也裁减俸禄,以供军需。这是上下一心,共同奋斗的结果,“若遂侈然以为功德,崇上尊称,滥邀恩赉(lài,赏赐),实可耻也”。

再来看看,原来汉高祖刘邦也说过类似的话。

汉高祖刘邦和群臣谈论楚汉胜败原因时说: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我不如张良;治理国家,安抚百姓,我不如萧何;统军作战,战无不胜,我不如韩信。这三人是杰出的人才,我能任用他们,这是我能夺取天下的原因。

分析到这里,诗的意思就很明白了,“铁笛无烦说子房”的意思,就是把康熙比喻成汉高祖刘邦,不嫌繁琐地反复说明功劳不是自己一个人的,而是手下的将士的。

这样子来理解的话,这首诗用了秦始皇、汉高祖、元文宗三个皇帝来分别比喻康熙的文治武功、善于用人和不贪图虚名的政治胸怀。那这首诗的境界确实就一下子上去了。

下面看看第三首:

钟山怀古

名利何曾伴汝身,无端被诏出凡尘。牵连大抵难休绝,莫怨他人嘲笑频。

钟山:亦称钟阜、北山,即今南京市东北的紫金山。宋代张敦颐《六朝事迹编类》:“(刘宋)文帝为筑室于钟山西岩下,谓之招隐馆。至齐周颙亦于钟山西立隐舍,休沐(假日)则归。后颙出为海盐令,孔稚珪作《北山移文》(移文是官府文书的一种,用以喻对方移风易俗,故名)以讥之。”

这个典故的意思,就是说周颙这个人,假惺惺的在钟山修茅舍隐居,后来被皇帝下诏又出来做官了。他并不是真的想隐居,而其实是沽名钓誉,想学姜太公,以隐居而抬高身价而已。

那这个典故,以书中的历史背景来分析,得不出什么太大的关系。因此我认为,在这里也同样不应该用这个典故来解析的。那么应该对应的是哪个呢?我查了一下,其实还真是另有一个典故,就非常之契合这个地方了。

这个典故的主角就是大家都很熟悉的,历史上非常有名的艺术家皇帝,南唐后主李煜。这个李煜的号,正是叫做钟山隐士!南唐当时的都城就在南京,而这个李煜本来并不喜欢做皇帝,他只喜欢隐居起来醉心于他的吟诗作画。因此他给自己起了钟山隐士这个号,另外还有叫青莲居士等,都表达了他的超然世外,不想涉入红尘的这个愿望。

但是很不幸的是,南唐的其它继承人都死光了,只剩下李煜这个独苗,他不想做也得做。结果他做了皇帝后,根本无心治理朝政,只沉迷于书画诗词和各种享乐。一心向宋朝卑躬屈膝、进贡求和。可惜宋太祖并不放过他,最后还是把南唐灭国并把李煜俘虏到北方去了。几年之后把他毒死了。

李煜和南唐的这段历史,跟明末、南明以及当时的那几个皇帝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例如木匠皇帝朱由校就和李煜颇为相似,只适合当艺术家而非政治家。南明的历史跟南唐也颇为类似。

因此这首诗应该就是用李煜的典故来影射明末及南明。嘲笑最后的那几任皇帝,本来是“名利何曾伴汝身”,不是做皇帝的料,可是偏偏被命运推上皇帝的位置,“无端被诏出凡尘”。

都是朱家的子孙血脉,想躲也躲不了,因此“牵连大抵难休绝”,最后被灭掉就“莫怪他人嘲笑频”了。

这首诗还有一个地方请大家注意,就是第一句中的“汝”字。这个字同样也是被程高本改了,改成了“女”字。那我分析原本的汝字是三点水旁,可能是影射朱三太子的意思。也就是说,这首诗同样还在嘲笑在康熙朝层出不穷的朱三太子案。这些人真的也好假的也好,为了名利跑出来招惹红尘事非,最后落了个凌迟身死的下场,真是不自量力,可笑之极。

同时,这首诗也回击了前面宝玉和黛玉的所谓“鸾音鹤信”、“风雷动”以及“独立名”等等的自夸,以一种轻蔑嘲笑的口吻对这两首诗的意思进行反击。

下面接着分析第4首诗:

淮阴怀古  其四

壮士须防恶犬欺,三齐位定盖棺时。寄言世俗休轻鄙,一饭之恩死也知。

同样先讲一下这首诗的典故。这首诗主要是说韩信的。淮阴,是秦代所置的县,即今江苏省淮安市,故城在其东南。刘邦封韩信为淮阴侯于此。

三齐,是指韩信平定胶东、齐、济北三个诸侯国,故称三齐。韩信破赵平齐后向刘邦讨价,要求立他为齐国的假王。刘邦大怒,大骂使者。张良急忙踩他的脚,要他对韩信暂时容忍。刘邦马上改口骂道:“大丈夫要做就做真王,做什么假王!”立即封韩信为齐王。当时楚汉相持不下,“天下权在韩信”,韩信的向背关系重大,所谓“为汉则汉胜,与楚则楚胜”。齐人蒯通劝他不如割据一方,谁也不依靠,“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否则,“勇略震主者身危”,将来必自取其祸。韩信因受刘邦之封,不愿马上背汉。后来,他伏罪被处死前说:“吾悔不听蒯通之计。”

一饭之恩,是说韩信没饭吃,在城下钓鱼,一个洗衣妇可怜他饥饿,连续多天给他饭吃。后来韩信封王时,召见这个洗衣妇,赐赠千金以报答她的“一饭之恩”。

这首诗如果直接按照字面意思来理解,有不少说不通的地方。例如,韩信被封为齐王时,离刘邦取得天下还早着呢。虽然因此触怒了刘邦,但也不见得后来韩信被萧何设计所杀,是因为这件事。主要还是得天下后韩信比较嚣张,又有一些谋反的举动,才被杀的。如果说“三齐位定”就可以对韩信盖棺定论了,不太合理。

还有,为什么说一饭之恩死也知呢?韩信报答洗衣妇的时候,还是在被封王的时候,跟“死”无论如何也拉不上边。

那么我经过分析,这首诗其实也是要“歪解”才能得出合理的意思的。

首先,作者在这首诗中,写韩信这个人,是想影射康熙朝的一件什么事情呢?这个其实倒是很容易就猜到了,应该就是影射鳌拜的。

相信大家对鳌拜都很熟悉了,他是清朝前期皇太极、顺治、康熙的三朝老臣,顺治死时被托孤成为康熙朝的辅政大臣。后来由于过于嚣张,严重侵犯了康熙的皇帝权威。被康熙设计擒下,关入狱中最后老死。其党羽也被一网打尽。收拾了鳌拜后,康熙才真正得以巩固皇权,开始施展自己的治国才能。

鳌拜和韩信一样,都是国家开国功臣,在建国征战过程中立有大功。也都同样是由于不懂韬光隐晦,功成身退而没有好下场。

那么,我们从康熙与鳌拜这个角度,重新解一下这首诗,就非常通顺合理了。

第一句,“壮士”就是指康熙了,“恶犬”当然是指鳌拜。鳌拜对满清其实还是非常忠诚的,尤其是对皇太极、顺治忠心耿耿,因此说他象狗一样忠诚,但对康熙又太不遵君臣的礼,欺负小皇帝,所以是“恶犬”。

第二句“三齐位定盖棺时”,这一句看似普通平常,其实写得非常之绝妙,很有意思。完全证明这首诗就是影射鳌拜的。

那么这一句妙在哪里呢?原来,这是一句类似回文诗那样的句子,要把每个字反转顺序来读,才能明白它的真正意思。怎么反着读呢?就是从第三个字“位”字开始,然后依次向前读,到了开头就从末尾接上。这样就变成了这样的一句话:

位齐三时棺盖定。

然后这样还不行,还有把一些字换成同音字。也即把“位”换成“卫”,“时”换成“死”,“棺”换成“冠”。这样就变成了:

卫齐三死冠盖定。

好了,这句话粗看还是无法理解,但我一解释大家就明白了。

原来鳌拜的老爹,就叫做卫齐,鳌拜是第三子。所以“卫齐三”就是指卫齐的第三个儿子鳌拜。然后鳌拜死了就“冠盖定”了,冠盖是什么意思呢?

冠盖,是指古代官吏的帽子和车盖,借指仕宦,贵官。如班固的《西都赋》:“冠盖如云,七相五公。” 唐杜甫的《梦李白》诗之二:“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那么,这一句诗,意思就是康熙把鳌拜干掉了之后,朝庭之中就安定了,所有的大臣就都乖乖听话了。

呵呵原来作者在这里又设下了这么一个谜语,真是太有意思了。

然后再来看后面两句诗。显然这里作者不会去歌颂鳌拜,鳌拜也没有什么“一饭之恩”这样的故事流传。这两句其实是说康熙的。为什么这样说呢?

原来,康熙拿下鳌拜后,命议政王大臣等审讯鳌拜。大臣们审实后,宣布鳌拜30条罪状,应处以革职、立斩。据法国传教士白晋记载,当时鳌拜请求觐见康熙,让康熙看他为救康熙祖父皇太极而留下的伤疤。结果,累累伤痕和对上两代皇帝的功绩,终于使他保住了性命。康熙念及鳌拜资深年久,屡立战功,且无篡弑之迹,遂对他宽大处理,免死禁锢。其党羽或死或革。不久,鳌拜就在禁所死去,卒于康熙八年(1669)。

我们知道,许多开国皇帝喜欢杀功臣,例如明朝的朱元璋就是一个典型。那么康熙是个要做千古一帝的人,非常在乎自己的名声的,他肯定不希望在后世评价他的史书中,留下这个杀功臣的污点。因此就籍着鳌拜为祖父辈立下了大功这个原因,没杀鳌拜,饶了他一命了。

所以,后面两句诗说的就是这件事情。意思是告诉世人,不要轻易下结论说我屠戮功臣,我跟你们大明的开国皇帝可不一样。对功臣立下的大功我可是记得的,虽然鳌拜犯下了30条大罪,可是我都仍然念其恩德饶了他一命。

最后一句“一饭之恩死也知”的这个“死也知”,意思就是要定鳌拜死罪的时候,我是知道他的恩德的。

下面接着来解第五首诗:

广陵怀古  其五

蝉噪鸦栖转眼过,隋堤風景近如何。只缘占得風流号,惹得纷纷口舌多。

这一首诗,表面意思是说隋炀帝杨广的。广陵郡,隋代先称扬州,又改为江都郡,治所在今江苏省扬州巿。605年(大业元年)三月,隋炀帝(杨广)调动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挖通济渠,自长安直通江都。河渠两岸堤上种植杨柳,称之为隋堤。又沿渠造离宫四十余所,江都宫尤为华丽。同年仲秋,杨广率萧皇后以下嫔妃、诸王、公主、百官、僧尼、道士、侍从等一、二十万人大举出游江都,水上龙舟楼船相衔二百余里,挽船壮丁八万余人,两岸骑兵护送,旌旗如林,穷极侈靡,耗尽国力,所过之处百姓遭殃。

因为隋炀帝喜欢游玩逸乐,得了个“风流”皇帝的称号,所以才招来了后世纷纷讥贬。但是,杨广开凿运河,在历史上却是有功绩的。唐代参加过黄巢之乱的诗人皮日休曾写诗说:“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这首诗,表面上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那么,此诗所影射的另一层意思,也就比较容易猜到了。这是歌颂康熙兴修水利的功绩的。我们来看看关于康熙这方面的介绍:

康熙亲政后,一直对兴修水利十分关注。他晚年时曾说:“朕于河务留心最切,经历最深,往年屡次阅河时,精力尚强,亲乘小舟,不避水险,各处周览。”“黄河关系最大,……河工虽已告成,尤当时加巡视,不可疏忽。今春多风而少雨,恐秋间雨水必多。地方官宜加意堤防。”康熙不仅重视水利,而且多次亲临黄河视察。他对水利、气象等科学有一定的了解,力图使他的治河方案置于科学的基础上。在封建社会中,具有如此求实精神、科学态度的帝王是罕见的。康熙时,对为患最大的黄河开始了大规模整治工程,甚至在军情紧急之时也不终止。削平二藩后,康熙指出:“今四海太平,最重者治河—事。”终将“淮黄故道,次第修复”,暂时缓和了黄河中下游和沿淮各地多年水患的威胁,保证了百姓的耕种。同时,康熙又在各省兴修各项水利,江浙的海塘也在康熙年间几经修治。

这首诗的意思,就是你们这些汉人整天对满清的统治骂骂咧咧,说三道四,可是在我的治理下,那些修好的河道的两岸,现在的风景怎么样呢?我兴修水利的功绩你们汉人视而不见,反而只因为我们满清是异族,就惹来一直不断的纷纷责骂啊。其中第三句的“风流号”,自然是影射满清了。

好了,这一首比较简单,这里就解完了。

接下来分析到第6首,我们来看看这一首又是讲什么事的呢?

桃叶渡怀古  其六

衰草闲花映浅池,桃枝桃叶总分离。六朝梁栋多如许,小照空悬壁上题。

桃叶渡,在今南京市秦淮河与青溪合流处。桃叶是晋代王献之的妾,曾渡河与王献之分别,王献之在渡口作《桃叶歌》相赠,桃叶作《团扇歌》以答。后人就叫这渡口为桃叶渡。见《古今乐录》。

下面就是王献之作的《桃叶歌》:

其一 桃叶复桃叶,桃树连桃根。相怜两乐事,独使我殷勤。

其二 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

其三 桃叶复桃叶,渡江不待橹。风波了无常,没命江南渡。

那么桃叶渡这个地方,跟康熙又有什么关系呢?呵呵,关系可就太大了。大家来看一下:

原来,桃叶渡这个地方,是经常有人落水淹死的。大家看看《桃叶歌》的第三首,里面说“风波了无常,没命江南渡”,就是这个意思。之所以经常经常有人会淹死,一个是渡口非常拥挤,常有人被挤下河中,第二是有时风浪太大,船被打翻。所以王献之要写诗安慰他的爱妾桃叶,不要害怕,放心上渡船吧,我到时会来迎接你的。

那么自从晋代以来,桃叶渡就是这么个情况,一直没有得到改善。注意这个地方可是在南京城哦,明朝的旧都,天子脚下,江南繁华之地。可是历朝历代的政府都没有去修建安全设施。

一直到了清顺治年间,孝陵卫人金云南迁居渡口,见渡口非常拥挤,常有人落水而死,便捐建木桥,题名“利涉桥”(取便利涉水之意),公元1663年(康熙二年)易木桥为石桥。

所以,这首诗的意思就清楚了。这是在讥讽历朝历代的所谓朝廷栋梁之士,只顾着题诗作画沽名钓誉,而一点也不关心民生,不关心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只有我们清朝的政府才终于为老百姓做了一些实实在在的好事。

整首诗翻译一下,意思大概是这样的:

渡船过江的老百姓映照在江水之上(既然“木”象征明朝皇帝,那么衰草闲花就应该指普通的汉人老百姓),总是有人落水淹死而骨肉分离。六朝以来的朝廷栋梁之士这么多,但都只顾着在墙壁上题诗作画,以为留下自己的好名声,而却没有人真正想着为老百姓做一点实实在在的事情。

宝琴的这个讽刺的还是比较有力的,事情也确实如此。

好了,接下来看第7首。

青冢怀古  其七

黑水茫茫咽不流,冰弦拨尽曲中愁。汉家制度诚堪叹,樗栎应惭万古羞。

这首诗,讲的是王昭君的典故。“青冢”,是王昭君的墓。传说纷纭,一说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清代宋荦《筠廊偶笔》:“墓无草木,远而望之,冥蒙作黛色,故曰青冢。”近人张相文《塞北纪游》所记略同。别有“胡地多白草,昭君冢独青”之说,当出于附会。

黑水,即黑河,即今呼和浩特市南之大黑河。《清一统志》:“昭君死,葬黑河岸,朝暮有愁云怨雾覆冢上。”

我们知道,王昭君是被汉元帝送到塞外与匈奴和亲的。前面两句诗,充分描写了王昭君出塞的悲哀愁苦的心情。其中,“咽不流”意思是连黑河水也哽咽着不流动了。

最后一句的“樗栎”一词,典出《庄子集释》卷一上〈内篇·逍遥游〉和〈内篇·人间世〉。樗和栎指两种树名,古人认为这两种树的质地都不好,不能成材。后因以“樗栎”喻才能低下。

那这首诗,是要表达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引用王昭君这个典故?如果说“汉家制度诚堪叹,樗栎应惭万古羞”是在讽刺汉人和明朝,可是明朝可没有和亲这种制度哦,用昭君的典故这怎么能跟明朝扯上关系?

其实,凡是这种解不通的地方,就需要我们来“歪解”一下了,一“歪解”,马上就通了。而且,头两句诗,写得也挺巧妙的,把康熙给隐藏在里面了,我们下面来看一下。

首先,这首诗的“昭君”,恐怕是另有所指。

《说文解字》中说,昭,日明也。因此,“昭君”,恐怕在这里是指明君,即明朝的皇帝。

然后,“黑水茫茫咽不流”这句,满清的发源地是“白山黑水”。“咽”,谐音玄烨的“烨”。因此,这句就是说,满清的大水已漫延全中国,现在已经停在了康熙这一朝了。

“冰弦拨尽曲中愁”这句,“冰”自然指满清。“弦”谐音玄烨的“玄”,“曲”字,含义很深。

“曲”和“由”是一对关系字,前者是从后者改变而来。“由”是田字出头,指庄稼地边界被打破,所有权不固定。“曲”指庄稼地边界体系进一步解体,所有权面临大范围调整。

因此,这句的意思就是,满清到了康熙朝,已经扫清了因明清交替、政权变更所带来的种种混乱和忧愁了。

最后两句,就是嘲讽明朝的皇位继承制度,即只能传长和传嫡,而不是根据才能来挑选继承人,这个制度很可笑。因此才出现了朱由检、朱由校这两根朽木,明朝也亡于此两人之手。

接着再来看看第8首:

马嵬怀古 其八

寂寞脂痕渍汗光,温柔一旦付东洋。只因遗得風流迹,此日衣衾尚有香。

这首诗,是讲杨贵妃的。马嵬驿,亦叫马嵬坡,在长安西面百余里处,今陕西省兴平县西,756年(天宝十五年),安禄山叛兵攻破潼关,玄宗仓皇逃往四川,到马嵬驿,六军驻马不进,杨贵妃被迫缢死于此地。

《新唐书·后妃传》说玄宗从四川归来,过马嵬,派人备棺改葬,掘土,得到杨贵妃的香囊。刘禹锡《马嵬行》则说:“不见岩畔人,空见凌波袜。……传看千万眼,缕缉香不歇。”就是说杨贵妃的尸体不见了,只剩下一只香囊。所以说“遗得风流迹”、“衣衾尚有香”。

我在前面分析秦可卿的时候,就分析过,秦可卿的死和杨贵妃的死很相似,同时也和崇祯皇帝的死很相似,都是上吊而死,都是被逼而死。因此,这首诗是用杨贵妃来影射崇祯皇帝。另外,马嵬的这个“嵬”字,恐怕也有山上的吊死鬼这个意思。

那么为什么要在这里说崇祯皇帝呢?从诗中的意思,可以看出是讲杨贵妃死后的事情的。而崇祯皇帝死后,先是被李自成草草葬在田贵妃墓。后来顺治时,花钱把田贵妃墓改建成了思陵。

因此,这首诗应该就是讲满清为前朝崇祯皇帝建陵墓这个事情了。

另外,在程高本中,这首诗也被改了两个字,第一句的“渍”,被改成了“积”。那么显然,“渍”乃谐音顺治的“治”,所以才被改了。

还有第4句的“衣衾”改成了“衣裳”。这个“衾”字,其中的一个意思是指盖死人的衣服。这里应该代指崇祯的陵墓。因此这个也是敏感字眼,也被改了。

那么我们全首诗来翻译一下。

“寂寞脂痕渍汗光”这句,“脂”字有月和日,代指明朝。“渍”就是谐音顺治的“治”。

渍汗的“汗”字,可能是指大汗的意思。因为鞑靼被清朝所灭之后,清朝皇帝都兼任蒙古大汗,象顺治就被封为额耶尔札萨克汗。

因此这句的意思是原本寂寞的崇祯墓在顺治朝才风光起来。

“温柔一旦付东洋”这句,温柔这个词,其实早已用于形容秦可卿。大家请看书中对秦可卿的形容:“袅娜纤巧,性格风流,行事温柔和平”。既然秦可卿是影射崇祯,那这里的温柔当然也是形容崇祯了。温柔的“柔”字,是谐音朱由检的“由”字。

顺带说一下,大家还记得刘姥姥说的那个女鬼雪地抽柴的故事吗?里面说这个女鬼“梳着溜油光的头”,里面这个“油”字,显然也是谐音“由”,这个“十七八岁的极标致的”女鬼当然就是崇祯。大家看后面刘姥姥还未说完,忽然贾府南院的马棚就着火了。这南院的马棚不就影射闯王的“闯”字吗?

“一旦”的旦字,也同样可以理解为“明”字,“付东洋”,这个很明白不用解释了。

“只因遗得風流迹,此日衣衾尚有香”这句,是说因为遗留下来了这个被顺治修整过的陵墓,所以现在才不断有香火来祭拜。

另外这首诗可能还同时影射康熙六次拜祭朱元璋的明孝陵这个事情。康熙极为推崇明太祖朱元璋,为了表示对朱元璋的尊敬,他在拜祭时,由甬道旁前行,并行三跪九叩礼至二门外,又于宝城前三奠酒,当时南京的父老百姓数万人在场,一个个感动得流泪。

下面来看第9首:

蒲东寺怀古  其九

小红骨践最身轻,私掖偷携强撮成。虽被夫人时吊起,已经勾引彼同行。

这首诗用典是出自《西厢记》,这个估计大家都知道,就不多解释了。那么这首诗又是想说些什么呢?

其实头两个字“小红”就已经是一个很明显的线索。因为红楼梦书中的丫头小红,就是影射袁崇焕的。从这个线索出发,这首诗的意思也很容易就能理解。并且后文中,李纨的一番说辞也帮助我们印证了这个结论。下面就来具体分析。

首先第一句就是颇为惊心动魄的。

首先在程高本中,这第一句就又是给改了两个字,分别是“践”字和“最”字,改成了“贱”和“一”字。那这被改掉的两个字,就恰恰又是关键敏感的字眼。

这个“践”字,我估计不认真看书的人,很可能都下意识的以为就是下贱的贱字,理解为红娘身份很下贱低微。但如果是这个足字旁的“践”字的话,那可就完全没这个意思了。

大家请看,践字繁体字是“踐”,是一个足,加两个戈。是不是就是用刀割手足的意思?

这个“最”字,其实它最原始的本意,是冒犯夺取的意思。

所以“最身轻”,是不是就是不断割取骨肉,身体越来越轻的意思?

因此这第一句诗,原来是描写袁崇焕被凌迟的情形的啊,是不是挺惊心动魄的?

“私掖偷携强撮成”,这句是说崇祯给袁崇焕定的罪的。大家看看这个罪状的原文:

以市米则资盗,以谋款则斩帅,纵敌长驱,顿兵不战,援兵四集,尽行遣散,及兵薄城下,又潜携喇嘛,坚请入城,种种罪恶。

其中,“以市米则资盗”,就是说袁崇焕“卖粮资敌”的嫌疑,不是指直接对满清卖粮,而是指袁崇焕卖粮给了蒙古的喀喇沁部,这个部落又转卖给了满清,即间接资敌。

“潜携喇嘛,坚请入城”,是说皇太极入关围北京城的己巳之变中,袁崇焕千里驰援回京,到达京城后请求入城修整,崇祯不允。至于为什么潜携喇嘛是大罪,这个我也没搞清楚。反正原文就是这样的。有清楚的童鞋可以帮忙回复说明一下。

所以这袁崇焕的两个罪状,就是对应诗中“私掖偷携”这4字的。“强撮成”,是说这两条罪状被崇祯强安上去,是被冤枉的。

那为什么这里说“强撮成”的只有这两条罪呢?大家可以看看剩下的那些,以谋款则斩帅(杀毛文龙),纵敌长驱,顿兵不战,援兵四集,尽行遣散,估计就都是事实了。这些倒没冤枉袁崇焕。

“虽被夫人时吊起,已经勾引彼同行”这两句,就是说虽然崇祯把袁崇焕给杀了,但不久之后,自己也上吊自杀,和袁崇焕做同路人去了。

那么袁崇焕的死和康熙又有什么关系呢?原来袁崇焕的坟,正是在康熙朝时才被大家所知。

袁崇焕被凌迟,本来是尸骨无存的。但其部下佘义士深明大义,“夜窃督师尸”,葬于北京崇文门东花市斜街,并世代守墓至今。这个墓的所在,本来是埋葬死于北京的广东人的义庄,当初偷偷埋葬袁崇焕,当然不敢公开。直到康熙朝,这个义庄才重加葺治,修建祠堂。应该也是这个时期,袁崇焕葬于此地的消息才渐渐透漏出来。但是这个是无法考证的。所以大家看后文李纨故意提到关公的坟,又说那些坟没有什么根据,就是暗示这个意思。

今天把最后一首怀古诗解完。

梅花观怀古  其十

不在梅边在柳边,个中谁拾画婵娟。团圆莫忆春香到,一别西風又一年。

这首诗是最后的一首,作为压轴之作,当然含义是特别深的。就好像牙牌令那段情节中,黛玉的最后那句一样,都是饱含深意。

前面的九首诗,都是在为康熙歌功颂德,这最后一首,恐怕就不会仍然简单的去歌颂康熙的哪一件功德了,而会去写些什么呢?更重要的是,作者想要在最后表达什么思想?前面九首诗,作者为什么要借宝琴之口,来为明朝的仇人满清的皇帝去歌功颂德?

其实,这首诗是一首诗中诗,在这首诗中,暗示了另外一首现代中国人都异常熟悉的词。大家看第三节开头两字是“团圆”,那当然就是说中秋团圆了,而第二句的末尾是“婵娟”,那关于中秋和婵娟的诗词是哪首,这还用说吗?当然是苏轼的《水调歌头》了。

大家请注意,我们现代人个个都是小学就背诵这首词,又有邓丽君和王菲唱过,所以才人所共知。但明末清初的时候这首词是什么样的地位,可不好说。反正肯定不像现代这么有名,所以作者当时暗示这首词还是有相当的隐蔽性的。

那么这首词有什么特别之处,值得作者要在这最后一首诗中来引用它?其实大家只要转换一下角度,也就是用我们已经熟知的那些影射满清和明朝的特殊字眼,来“歪解”一下这首词,就会发现简直太绝妙了,好像苏东坡提前预见到了明清更替,专门为这个场景写这首词一样。

那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一下这首词: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用宝琴的口吻来“歪解”一下:

属于明朝的月亮什么时候会再来?你们汉人只能拿杯酒问问青天了。(因为明朝朱家子子孙孙全都归天了)。不知道他们住在天上的宫殿中,现在是哪年呢?我也想驾驭着清风到天上看看,可是怕这天上太冷清寂寞啊。哪里像在我们人世间,可以在清朝的治下翩翩起舞这么快乐呢?

月光已经不再照着朱明的阁楼,我知道你们很多人都睡不着(在怀念前明)。不要再悲叹和前朝的别离,怨恨我们满清的统治了。要知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你们明朝也一样会兴盛衰亡,政权更替这不是自古以来的规律吗?希望汉人和满人一起和平共处,长长久久地在满清的治下生活下去吧。

所以这首词里,既用宝琴或者说康熙的口吻对仍然不服满清统治的汉人劝解了一番,更是作者为自己在清朝出仕为官这种行为进行解释和开脱。作者的这种思想其实是贯穿全书的,例如我前面也分析过了,影射满清的薛家与贾家是亲戚,是一家人,清明更替和历史上的历次朝代更替都是一样的。因此在清朝为官也没什么大不了的。还有前面分析牙牌令时,湘云的牙牌令所表达出来的思想,也隐隐包含了这种思想。

(注:红楼梦作者并非像湘云原型那样是变节明官员,这首诗分析得是有道理的,但此段发挥多有不妥。)

那么我们再来看看怀古诗本身,意思也是差不多的。

第一句“不在梅边在柳边”,梅花是开在冰天雪地之中,柳树是长在温暖湿润的江南水边。所以这句是说,当前的清朝已经不是梅边的冰雪漫天,而是柳边的温暖湿润,已经从以前的残暴统治变成现在的安抚怀柔了。

第二句“个中谁拾画婵娟”,是说这里面谁才是值得大家永远跟随的人呢?当然是我康熙皇帝了。

第三句“团圆莫忆春香到”,是说大家中秋团圆的时候就不要记挂着前朝了。春香就是春天的香气,影射崇祯和明朝。

第四句“一别西風又一年”,西风,应该是代指满清刚刚入关的时候,现在离那时已经又过了一朝皇帝了,物是人非,前事不堪回首,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呀。

好了,这10首就解完了。大家可以也来讨论讨论,看看是不是还有更好更完美的解释。


宝琴影射康熙,宝琴怀古诗是康熙自诩功绩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