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文学(二)汉赋
10.2 司马相如
1.司马相如,字长卿,巴郡安汉县(今四川省南充市蓬安县)人,一说蜀郡人(今四川成都)。西汉辞赋家,中国文化史文学史上杰出的代表。
四川在古代历来是一个偏僻之地,而这样的地方能出一个文人,并且还与帝王有这样密切的联系,可以说是非常引人注目的,回到自己的故乡就会受到非比寻常的待遇。(地域研究视角)
司马相如者,蜀郡成都人也,字长卿。(注意文人字、名、号)
少时好读书,学击剑,故其亲名之曰犬子。相如既学,慕蔺相如之为人,更名相如。
1. 司马相如长期在京都游宦,都有与贵族交结的经验,在当地被受瞩目的。
2. 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故事:是司马相如在文学史上,作为一个文人形象留下的“贡献”,因为它形成了一个很有名的典故,而这个典故历来会受到许许多多的艳情的投射与想象。这是司马相如在文学本身之外,以一个文人的姿态,使所留下来的对文学的更大的影响,那就是他跟卓文君之间的故事。
这个典故连诗圣杜甫都曾多次运用,如“杜甫的《琴台》:茂陵多病后,尚爱卓文君。酒肆人间世,琴台日暮云。野花留宝靥,蔓草见罗裙。归凤求凰意,寥寥不复闻。”
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可以不断地去演绎,不断地从各个角度去发挥,那涉及到其中的食色性也的一部分,加上婚恋各种纠缠不定,这些跟伦理贞洁有关的东西,就会被演发出许多的讨论。
当然,每个诗人在用典的时候就会有各种不一样的考虑,这个典故后来就变得非常的丰富。
3.
①司马相如成为最早的才子形象(但是与此同时,卓文君并不是佳人的代表);
②婚恋自主的成分;(突破礼教、预示悲剧)
③窥视(后世传奇、戏曲的要件)
④贴身丫鬟(推动剧情发展的要件)
我们在现代人的视野之下往往会忽略一些关键,这些关键我们一般是没有意识的,因为不在我们的价值里面,我们根本不会讨论而只会从爱情和伦理的角度去发挥。我们现代人在阅读过去的当时的礼法和阶级时,容易误解的一方面。
司马相如在文学史上的贡献或影响恐怕跟他的风流轶事有关系,这些风流轶事可以间接地说明这个人的性格,而文人的性格会与文学作品有一定的关系,这也不算太过离题。
4. 卓王孙家从八百人,家业庞大(贾府是皇亲贵戚也不过上千人),地方首富,借司马相如文人之才名,增添风雅。卓文君,新寡,偷窥。这样一些事件情节,其实这些事件都会影响到后面的艳情典故,也影响到许多戏曲结构,或者说一类艳情叙事的基本模式(主要就是指才子佳人)。
5.由于这是一个风流的故事,所以对后来的传奇、戏曲都有很大的影响。
茂陵多病后,尚爱卓文君。
第一个,司马相如的故事开启了才子佳人故事的最早的渊源。
才子,即有文采,这是中国文化中很特别的一点。中国文化对于男性和女性各有不一样的理想形象要求,(跟西方讲英雄讲骑士精神不同),中国文化对男性的理想审美形象,几乎都脱离不了“文”这个概念。文武双全,文质彬彬,成为中国文化对于男性形象的最高理想。文胜质则史。所以司马相如开启才子佳人,而被认为是最早的才子形象。
但是卓文君并没有被视为佳人的最早形象。
6. 才子佳人的遇合是有脱离礼教,婚姻自主,恋爱自主的一方面。由恋爱的发生到最后获得承认,被社会、国家接受,在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里,都可以看到雏形。这样的结构、成分、组织条件,基本在这里就可以确认。
7. 这直接影响到后来的才子佳人形象的本质。卓文君恋爱自主,不惜抛头露面去争取婚姻的行为,“文君窃从户窥之,心悦而好之“——窥视行为。
在才子佳人、情色故事里开启窥视行为的重要身份是红娘(贴身丫鬟),在中间穿针引线。
相如于是使人贿赂文君侍者,男女距离之间总要有一个红娘穿针引线,弥补距离。
在后面的才子佳人故事中,总是会有“红娘”这样的角色。这些贴身的丫头最接近这些女性,最容易攻坚,打动少女的心灵。
窥视+贴身丫头的组成要件,在这里已经形成,构成才子佳人叙事模式的重要环节。
8. 于是文君就“夜奔相如”。
婚——八抬大轿,敬天地高堂,仪式庄重,强调明媒正娶的礼教,上层贵族所重视。
奔——私奔,平民阶层更不为礼教所约束。完全没有婚姻仪式关系的纳妾,非礼教的,不被承认的,世俗伦理所唾弃取笑的。
(经常可以看见妻妾之间的争斗,妻以自己是明媒正娶来欺压羞辱小妾,小妾则恃宠而骄。《家·春·秋》中的高家就很典型。)
是否对古人的行为有溢赞?把现代人的思维强加于古人、结合五四以来的文学观与当时的语境,平衡。
身份阶层:临邛多富人,富不等于贵,不同于世家大族。
卓王孙家富而不贵。她的做法、价值观念都属于平民阶层。如果她是贵族,基于从小受到的教养,基本上不会发生这种事情。因为一旦违反而有这样的行为,是可能被反噬,会死无葬生之地。
而卓王孙毕竟是当地钱人,讲究门当户对。
当一个人做出这样的选择后,就必然要付出一定代价。
假如客观的礼法,卓文君是会被杀的。
卓文君跟司马相如(什么锅配什么盖)
他们作为富而不贵的阶级所发生的故事对于后来的才子佳人的影响也正在这里,因为
这样的故事在上流阶级是不被允许的,但投合了许多受到闺阁门限而不得自由的女性的向往,文人才子也可以借此获得一种人财两得的心理补偿的快感。
以至于才子佳人小说在明清以后大行其道。投合大众心理需求,往往有一种不客观写实的部分,因此就被《红楼梦》的贾母批判说:“这不是我们家人会发生的故事”。
“编这样书的,有一等妒人家富贵,或有求不遂心,所以编出来污秽人家。再一等,他自己看了这些书看魔了,他也想一个佳人,所以编了出来取乐。”
在这故事一开始,奠基的背景是可能发生这样的故事的,因为只是富。
但后来的才子佳人小说为了让一般平民有一种阅读快感,就会把才子佳人的背景设定在宰相、尚书这样的贵族,满足平民的偷窥癖,通过小说了解深似海、讳莫如深的贵族生活,结果他们发生的故事,现在都在字面上让众人看得清清楚楚,并且众人可以对此进行批评取笑,这便得以让人体验到有一种僭越、翻身的快感,即平常高高在上、难以接触的贵族现在被自己取笑贬低着,平常被压迫的苦闷愤怒也借此宣泄而出,因此得以平衡心理。所以阅读才子佳人故事才会因为迎合大众需求而大行其道。(偷窥、亵渎、宣泄)
才子佳人小说模式的演变。
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本来是在史记上有所记载,可是后来受到文人的滋濡、添加、改造,为了越来越迎合俗众的猎奇需要,就渐渐地脱离了它作为富而不贵的阶级的合理性,以至于造成才子佳人故事的很大的一个阶级上的谬失,就是主人公身份都设定在贵族阶层,却完全忽略了真正的贵族是不会发生这类不顾诗书礼仪的事情。
9. 如果故事只是发生到这里,这个卓文君好像不太惹人喜欢。但是后来还有一些流传,据说后来,女子有年华老去的时候,三十岁之后就可以称为徐娘半老,对于既得利益者的男性而言永远有取之不尽的替代物。当司马相如在这张力十足的戏剧之后,回归于婚姻生活十年之后,就想要讨妾,而这时,卓文君知道司马相如有二心后,作《白头吟》以自绝,表示她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司马相如看了之后很感动,就打消了纳妾的心。
从这个故事就可以看出,司马相如的性格,懂技巧,投其所好。
10. 司马相如还有一个病,消渴疾。“相如口吃而善著书,常有消渴疾。”(韩非子亦如是)
糖尿病。因为他与君王贵族的密切关系,以及和卓文君的故事,所以这个消渴疾就有了更多的意涵。
第一就是指文人病,用消渴来表达怀才不遇。
司马相如因为消渴疾而辞官还家养病养老(当然是这是历史人物的个别的偶然),但因为是著名文人,以至于这个病被反复应用后,消渴疾就成了一个文人病,而这个文人病就和怀才不遇联系在一起。这和疾病本身的原因是没有联系的,但文学是想象的,所以疾病本身会有文化的意义,
第二消渴疾被当成是一个情欲过度的疾病。文人是执笔的,具有发言权的,解释权的,大部分的文献都是文人写的,所以会把自己的想象、理想全都付诸文字,而我们在文献中能看到的大部分的消渴疾基本都是男性得的。所以消渴疾就会用在纵欲过度或滥情的人身上,用消渴疾来表达过于爱好女色,滥情、纵情。
茂陵多病后,尚爱卓文君
总结:司马相如对后世的影响,一个是对才子佳人故事的影响,一个是消渴疾对后世有影响。
接受美学:阅读对象的转变造成作品内容的转变。每一篇文章都有一个阅读群体和解释群体。
《上林赋》,散体赋的典型,上林苑,占地很广,奇珍异兽,极尽铺张夸饰
《子虚赋》,子虚、乌有。
《难蜀父老》,问答体的散文赋,问难的题目与形式,得到典型化与套式化的运用。《卜居》《渔父》,荀子赋,《七发》。
《大人赋》,具有高度渲染力的作品,极力渲染游仙之乐,满足汉武帝的欲望。“外仁义而内多欲。”——君主帝王对于权力江山所有权的永久渴望,才会出现求仙长生的举止(欲望多种多样)。投其所好而写成,司马相如写完后,“天子大悦”。形成“劝百讽一”的模式。结构遣词来源于屈原《远游》
这些作品使司马相如成为赋家中的大家。
《远游》——游仙题材的开端。因为涉及对死亡的恐惧,游仙题材不绝如缕。
《长门赋》
葛洪《西京杂记》——志怪小说;包含许多后世诗歌的典故
王褒
1.王褒,字子渊,西汉人,文学家,蜀资中(今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墨池坝)人。文学创作活动主要在汉宣帝时期。著名的辞赋家,写有《洞箫赋》等赋十六篇,与扬雄并称“渊云”。
2.《洞箫赋》,专咏一物的咏物赋,在这之前有荀子的《蝉赋》和《云赋》,但此两赋比较具有说理性质,而且词句也比较质朴,有很多隐语,双关这一特性。
而《洞箫赋》
①比较纯粹的从文学的角度渲染洞箫作为一个物品、物象的种种特性而言,那当然是不可同日而语。
②用铺叙的手法,加以纯粹的歌咏,就更有文学性的、艺术性的价值,特别采用胼偶的句法,形式上更整齐美观。从《洞箫赋》开始才使得咏物赋有了新进展,为六朝的唯美文学埋下了种子,即讲究形式,排比、声律、用字,遣词造句华丽规整,整齐精炼,是后来的赋发展的开端。
③开乐器赋和音乐赋风气之先。音乐、乐器成为文章内容的焦点。枚乘的《七发》有音乐但只有一段。
班固《两都赋》
1.班固,字孟坚,汉族,扶风安陵(今陕西)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作为辞赋家,班固是“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杨雄、班固、张衡)之一,《两都赋》开创了京都赋的范例,列入《文选》第一篇。
2.《两都赋》结构模拟司马相如的《上林赋》,取材模仿杨雄的《蜀都赋》、杜笃的《论都赋》。
颇多两句对称的骈偶结构,整练,非散文化。
《上林赋》是《子虚赋》的姊妹篇,是汉赋大家司马相如的代表作品。作品描绘了上林苑宏大的规模,进而描写天子率众臣在上林狩猎的场面。作者在赋中倾注了昂扬的气势,构造了具有恢宏巨丽之美的文学意象。此赋是表现盛世王朝气象的第一篇鸿文。
《论都赋》采取大赋设客主问答的形式,开篇以散文为序,本体以韵文展开,语多铺排,言辞辩赡,打破了以往文学之士献赋颂圣娱悦的老例,居然作为疏章,奏谏国事,提高了赋体文学的政治品位,将经国济世的应用性与审美娱情的艺术性结合在一起,在大赋衰竭的情况下,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表现题材,扩大了内在张力,在内容上直接启发了班固《两都赋》的创作。
3.《两都赋》
整练的赋 《幽通赋》《 答宾戏》东方朔《答客难》 杨雄的《解嘲》
《竹扇赋》(咏物赋会在辞赋的范围内越来越多) 全篇七言
赋体变化
4.东汉中期至后期(东汉安帝—建安前,约80年)
赋体发展主流可分为先秦西汉伶优(俳优)文学——东汉六朝文士文学(在文士阶层。东汉汉赋发展的现象成为了后来六朝的主流)——唐宋场屋文学(跟考试有关,场屋就是考场,为了考试选拔人才要求就会更加严格,以律赋为主流)三个阶段,而赋体因子蜕变最关键的时期是在东汉。到东汉,赋从“豫暇事君”的优伶文学转化为士人文学,士大夫取代后门权贵成为创作与欣赏者的主力,传播方式也从口诵耳受变成书面目读,功能取向则由讽喻扩大到抒情,造成作品审美向度的改变。
张衡
1.张衡,(78—139年),字平子,汉族,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市石桥镇)人,南阳五圣之一,与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并称汉赋四大家。中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文学家。在东汉历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间相等职。晚年因病入朝任尚书,于永和四年(139年)逝世,享年六十二岁。北宋时被追封为西鄂伯。
2.此期最重要的是抒情小赋的兴起,张衡《二京赋》是汉代散文大赋的绝响,而其《归田赋》又是汉代抒情小赋的开风气之作(归田不一定跟田园诗歌有关,这个词在这里只是指文人的隐居而已。与陶渊明无关,和个人有关,个人就和抒情有关)。这时候,辞赋的抒情化、小品化,出现了多以骚体写成的抒情小赋,其实质为赋家的诗人化和赋的诗境化,如张衡《归田赋》、《定情赋》,蔡邕《述行赋》、《青衣(婢女、丫鬟所穿的衣服)赋》,为魏晋南北朝奠基。
赋体的转变:(东汉时期)
一是篇幅由长篇巨制转为短小的篇章;
二是内容上由咏宫殿、京都、畋猎等等都是比较宏伟壮丽的事物,转变为个人的胸襟与理想;
三是整个书写风格由堆砌、夸饰、铺采摛文转为平浅自然清丽可诵;
四是句法有散型转变为对偶。散文赋与楚辞赋有合流的现象。
7.马融《长笛赋》:特点是赋中与结末杂用五、七言诗句,为汉赋之创格,后人经常袭用。 音乐赋,乐器赋。(开音乐赋之先:王褒《洞箫赋》)
10.3 汉赋的影响
整体的汉赋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1)开拓和扩展了中国许多传统的主题和题材。
(2)(修辞上)文学修辞与体物上的表现就是:描写由简单到复杂,由概括到细腻。
(3)(语言文字上)促进中国文学语言的发展:双声叠韵词,骈偶化。
(4)开创不同的世界观、自然观。
(1)开拓和扩展了中国许多传统的主题和题材。
1. 司马相如《哀二世赋》:对秦代亡国的感慨,描写旅途中的自然景象,伤古怀今,开启后来纪行赋的先河。(汉赋第三期开始,纪行赋开始流行——刘歆《遂初赋》班彪《北征赋》)
司马相如《大人赋》:模拟屈原《远游》的结构,描写仙境,描写了幻想性、传奇性的自然景色(现实世界的美化),上继楚辞的传统,下开游仙文学的先河。(《远游》也是游仙诗歌之祖)
司马相如《长门赋》(宫廷女子)、班婕妤《自悼赋》:影响后世宫怨文学。
闺怨>宫怨
2. 东方朔《答客难》:问答形式源于战国诸子的驳论之文(更能够凸显推论的严谨,指摘对方逻辑的漏洞),而发展成一新文体——问答体,后世仿之者甚多。
如扬雄《解嘲》、班固《大宾赋》、张衡《应间赋》、韩愈《进学解》、柳宗元《起废答》等,《文选》为此种作品列“设问”一类,即问答体散文赋。
东方朔《七谏》:由七首小诗写成,总分标题形式,各自有小标题(枚乘《七发》没有小标题)。《初放》、《沉江》、《怨世》、《怨思》、《自悲》、《哀命》、《谬谏》。追悼屈原以自悼。开启了后来唐代组诗的写作方式。李白的古风《古诗十九首》,陈子昂的《感遇》组诗,不限于一时一地,抒写杂感,最后用一个题目统一,但内容不是精心的结构,这种组诗最早就是汉代这一批作家这里开始的。
3. 王褒《洞箫赋》:取材深受《七发》第一段的影响,但将之发展为全赋,所以是第一篇专门描写乐器与音乐的赋,开后世咏物赋和音乐赋的先河,如马融《长笛赋》。
4. 淮南小山《招隐士》:影响到后人两种“招隐”——招隐出山和招隐士归隐(反招隐)的作品。
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国家立场)
文人矛盾——进与退,仕与隐。
“用舍由时,行藏在我。”
5. 扬雄《蜀都赋》:开启京都赋一派。——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左思《三都赋》
《反离骚》
“反骚”:顾名思义,模仿离骚,又反其意。对贾谊的《吊屈原赋》有所模拟,又有所变革,借吊屈原以自吊(成为后来愤世嫉俗者用以自我感伤的模式),刻意模仿离骚,又反其道而行。吊唁屈原的不同方式:贾谊是将自我与屈原等同,扬雄是吊屈原以自吊,是一种另辟蹊径的不同的变革。
后汉·应奉《感骚》,被视为是扬雄反骚的嫡传继承。
“文成法立”:从简宗梧老师“文成法立”(通过一篇文章奠定一种文体的根本影响)的说法来看,东方朔最早出现《答客难》,然杨雄的《解嘲》《解难》更具有价值。
6. 扬雄《羽猎赋》:东汉赋篇有序之始。
西汉赋也有序,但西汉赋的序与这篇序不一样。西汉赋的序“全系史辞”(史家的赞言),没有自我情感的抒发,与扬雄这篇赋的序功能不一样,即作家为自己文章所写。
“自序之作,始于东京。” ——清·王芑孙
东京:东汉
7. 宇文所安:唐代的诗歌有关长安京城的模式只有两类,其传统可以追溯到汉赋。(杜笃《论都赋》、杨雄《蜀都赋》)
唐代的京城诗继承了两个传统:
①歌咏盛世。源于东汉的京城赋(“”)——初盛唐
②怀古诗。派生于鲍照(南朝刘宋)的《芜城赋》(荒芜衰败,残破遗迹,咏怀古迹,盛衰对比)
凝思寂听,心伤已摧。······东都妙姬,南国佳人,蕙心纨质,玉貌绛唇,莫不埋魂幽石,委骨穷尘。岂忆同辇之愉乐,离宫之苦辛哉?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黍离》亡国之悲。
金陵怀古发扬此传统。
赋者,……或以抒下情而通讽喻,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雍容揄扬,著于后嗣,抑亦雅颂之亚也。”《两都赋序》
8. 扬雄《甘泉赋》(甘泉是宫殿名称):开启宫殿室宇之描写。
杜牧《阿房宫赋》
(2:03:42)
9. 边让《章华台赋》:创亭台楼阁书写之主题(这类主题从建安七子开始多起来)。
这种现象的意义:
①游观美学:居高望远,视野开阔,就容易把天地中各式各物的进行呈现,把亭台楼阁变成自己的活动空间,形成一种游观美学,展现自己跟周遭世界的关系的这样一种美学。(主客体对换)
②凝聚生命的省察的自我意识:超脱有限的现实世界,更容易把眼光转向自我的内在,去探寻生命与万物存在的意义,具有哲理性。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班彪《览海赋》:古代第一篇写海的作品(《七发》的继承和扩大,观涛)。
※枚乘《七发》的重要意义:汉代散体大赋的奠基;后世题材的创作的先启。
张衡《归田赋》:《归田赋》①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描写田园隐居乐趣的作品;②是现存东汉第一篇完整的抒情小赋;③是现存的第一篇比较成熟的骈体赋。其体制上之创新为后来的骈赋开拓了道路。
张衡《定情赋》:表现思念之情。“思在面为铅华兮,患离尘而无光”,为蔡邕《检逸赋》、陶渊明《闲情赋》所继承发扬,成为典型的情诗意象。
(《艺文类聚》卷十八人部“美妇人“:宋玉《登徒子好色赋》、汉司马相如《美人赋》、张衡《定情赋》、蔡邕《协初赋》与《检逸赋》、魏陈琳《止欲赋》、魏阮瑀《止欲赋》、魏王粲《闲邪赋》、魏应玚《正情赋》、魏曹植《静思赋》、晋张华《咏怀赋》、梁江淹《丽色赋》。王国璎《〈闲情赋〉之讽喻与寄托》另增加传玄《矫情赋》、成公绥《慰情赋》两篇)
赋的后续流变与影响:
(2)(修辞上)文学修辞与体物上的表现就是:描写由简单到复杂,由概括到细腻。
(3)(语言文字上)促进中国文学语言的发展:双声叠韵词,骈偶化。
骈偶文:中文所独有的艺术。→律赋,律歌(万流归宗)
①玮字的运用:制造文章的新奇。 倡优侍从,游戏性质→劝百讽一,儒家化
②好奇趋新:为了投帝王之所好。
东汉时候赋诉求对象从帝王变为到同僚,于是不需要“遂竞为美辞,以动人主”。
③转向用简易通俗文字写作:既要通俗易懂,又要好奇趋新,便比如:换字法、造字法(陌生化)、裁字法(魏晋时期兴盛)。
灵魂——魂灵,命运——运命(鲁迅文章很多见,也有日语的影响)
(4)开创不同的世界观、自然观。
李约瑟认为汉人的宇宙观隐藏着巨大的档案系统。学者认为汉代辞赋是“博览会”、“博物馆”式的。
延续到后世辞赋写作。
五言诗发展与汉赋不同,走向抒情,成为主流。
通过想象周游宇宙,类似巫术,获得宇宙式的写作手法。
魏晋时代出现了许多行旅赋、游览赋,如孙绰《游天台山赋》。
其中一些与自然有关的内容,以移动地描写在行旅或者游览中所看到的自然(散点透视)。许多作者之所以登山游览,大多因为遭遇人生变化,借登高抒怀,所以他们的辞赋中也体现了他们的感怀。(魏晋突出)
9. 楚歌乃是汉初社会上,特别是宫廷中最流行的歌谣。
《垓下歌》、《大风歌》、《秋风辞》:展现先秦所无的命运无常的悲观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