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每日哲学 #211|斜塔实验竟是流言!为何总有虚构的科学史故事?

2020-01-21 22:22 作者:Arinor  | 我要投稿

这篇专栏是视频 AV82815285 的文字版。

 

伽利略在斜塔顶上出现了。他右手拿着一个10磅重的铁球,左手拿着一个1磅重的铁球。两个铁球同时脱手,从空中落下来。一会儿,斜塔周围的人都忍不住惊讶地呼喊起来,因为大家看见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了,正跟伽利略说的一个样。

——这段话出自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课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旧版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有一篇题材相似的课文,题为《斜塔上的实验》。这两篇课文都记述了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公开进行自由落体实验的经过,相信大家都留有深刻印象,以至于提起比萨斜塔,首先想到的就是伽利略曾在这里做过落体实验。

然而,我们知道,语文课本包含的知识错误可不是一个两个,像是前几年被捶到爆的爱迪生救妈妈、旅鼠跳海自杀、地震中的父与子,还有斑羚飞渡等等,这些课文在事实方面无一例外都存在硬伤。至于落樱神斧华盛顿这样的历史轶事,由于不存在决定性的证据,所以就算与事实不符也不是那么明显,属于「软伤」。伽利略的斜塔实验很可能就属于这一类。

伽利略1564年生于比萨,1580年开始在比萨大学学医,但不久对数学和物理学产生了兴趣。接下来这十年里也不知发生了什么,1589年,年仅25岁的伽利略获得了数学教席,到1592年搬家到了帕多瓦为止,这三年间就是坊间传闻伽利略实施斜塔实验的时间。

那这个传闻从何而来呢?来自伽利略晚年的助手,维维亚尼,他于1654年写成的传记里记述了斜塔实验。此时距离斜塔实验的发生已经过去了超过60年。在此之前,伽利略于1632年发表了《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被指违反了1616年「禁止将哥白尼学说作为物理事实教授」的禁令,结果伽利略被判处终身监禁,在家执行。1639年,17岁的维维亚尼成为了伽利略的助手,但当时伽利略已经几近失明,并于三年后去世。

在这六十年间,无论是伽利略还是伽利略的同时代人,没有留下半点关于斜塔实验的记录。所以,大部分学者认为,传说中场面盛大、引起轰动的斜塔实验并没有真实发生过。这个故事要么是维维亚尼杜撰的,要么就是伽利略晚年随口提起的一个思想实验,被年轻的维维亚尼当真了。

无独有偶,富兰克林的「风筝实验」也被认为存在这样的情况。相传1752年6月,富兰克林在费城实施了风筝实验,说他制作了一只带金属丝的风筝,风筝线的末端是干燥的丝带,在丝带和风筝线的交界为止串一把钥匙。随后在一个电闪雷鸣的日子里跟儿子一起放飞风筝,通过触碰钥匙的手产生的麻木感,证实了闪电的本质就是电。

风筝实验的构想确实是富兰克林提出的,但是富兰克林自己是否做过这个实验?目前仍然存疑。不过,跟斜塔实验不同的是,富兰克林在自传里说自己做过这个实验。但这个自传什么时候发表的呢?1789年,时间已经过去了37年,第二年,富兰克林就去世了。

除了斜塔实验和风筝实验以外,牛顿因为看到苹果掉落、甚至因为被苹果砸到而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的故事,还有凯库勒因为梦见咬住自己尾巴的蛇而提出了苯环分子结构的故事,都是不合常理、非常可疑的科学史话。这些故事都有一些共同的特征,比方说故事通常出现在故事内容发生之后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是当事人老了之后讲述的,又或者是当事人去世之后,他的后辈讲述的。也许其中一个原因是,等见证者全都死光了,就没人能戳穿这个故事。不过,我认为更重要的也许是,人倾向于为自己或者自己尊敬的人的独特经历和代表性成就添上浪漫主义色彩。 

上面分析了这么一大通,其实都是鬼扯。实际上,对于这种传了几百年的流言,它们是如何产生的根本不重要,关键在于传播,在于人为什么爱听、爱记、爱讲这些故事,为什么我们从小到大读过这么多故事,却特别地对这些虚假科学史故事记忆犹新。

这些故事讲述和解释的是问题线索,内容则是科学问题从提出到解答的完整叙事。它们跟我们在论文开题或者申报课题的时候要写的学术简史所起的作用是一样的,只是适用的语境不同。对大众来说,比起连从业人员都感觉头疼的立项依据,这种浪漫主义叙事当然更能打动人心。因为人的心理先天地更擅长与人打交道,而不是与理论打交道。至于教科书为什么收录这些故事,是因为这些故事普遍写得很生动,具有不俗的文学价值。比方说牛顿和苹果的故事,后来还曾经过「各种家」伏尔泰重新表述,被赋予了启蒙运动思想解放的意义。收录进课本之后,也就自然而然地得以广泛传播了。

解答了我们对科学史的疑问,满足了我们对科学的好奇心;以一种更容易被我们的心智注意和记忆的表达方式被讲述;被收录进教科书,以义务教育为平台得以传播。这就是有那么多虚构的科学史故事的真正缘由了。

每日哲学 #211|斜塔实验竟是流言!为何总有虚构的科学史故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