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甲骨文等古代文字之“诗”

2022-06-11 16:50 作者:诗人王千去  | 我要投稿

首先要明确的一点,是中国文字的历史。

· 按商朝的甲骨文为最早文字的话,安阳殷墟的年代是前1319年—前1046年,3000多年前。

· 按新石器时代的陶文为最早文字的话,黄河中下游仰韶文化和下游的大汶口文化则可以推到约7000年-5000年前。

· 而距今9000―7500年前的贾湖遗址,出土的贾湖契刻,分别刻在甲、骨、石、陶器上,刻符结构为“横”、“点”、“竖”、“撇”、“捺”、“竖勾”、“横折”等笔画,书写特点也是先横后竖,先左后右,先上后下,先里后外,与汉字基本结构相一致。有些契刻符号的形状也与4000年后的商代甲骨文有许多相似之处。


       如此看来,从早期的文字时代到《诗经》被预设的商末周初,跑上两遍 从秦始皇到今天 都绰绰有余。《诗》的年代,可以往前延申很多;“诗”的年代,显然延申得更多。当然我们还是要取得保守一些,仅就甲骨文来看的话,一个“诗”字便存下了诸多真实的历史。

      直接引用一下当代学者杨官朋老师在视频中讲述的内容。甲骨文的“诗”字(其实篆字也长得差不多),左“言”右“寺”,“寺”之“言”为诗。言字上“辛”下“口”,即有莘氏之口述;寺字上“土”下“寸”,利用圭表测影的“寸”开天辟地、封土建邦之地为“寺”,所以《说文解字》讲:“寺,廷也……廷,朝中也。”寺是新建之邦,也就是各位“诸侯”朝中的机构。

      寺这个字它确实跟和尚没关系,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悟道才公元前5世纪,忒晚了。而且直到公元后67年,佛教才传到了东汉。公元68年洛阳建成了白马寺,来放佛经和释迦牟尼的立像,从那时起,寺才新增了住和尚的寺庙的意思。此前,“寺”一直是朝中机构,后来引申为“机构”的意思,光禄寺、大理寺、太常寺、鸿胪寺……当然历朝历代都有各自的增减变化。

      而对于《诗经》在此研究基础上的完善解读,直接移步到老师的“出洛阳记”系列视频即可。当然,最好是把他前面的视频也先补一补,因为确实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


      诗者,寺之言,有莘氏口述封土建寺之事即为“诗”。即是我华夏族之上古史诗,所以得配上雅正之颂乐,所以诗必“皆弦歌之”。

甲骨文等古代文字之“诗”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