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兔R”落月失败,日本梦碎、影响几何?商业登月争夺战,已经开始!

“白兔R”落月失败,日本梦碎、影响几何?商业登月争夺战,已经开始!
日本探测器月球着陆失败!名叫白兔R,计划成为月面软着陆第四家,月球商业探测器第一趴,带的月球车还有点小奇葩,现在全都抓瞎!
【白兔R落月失败情况】
从直播中能看到的是,在白兔R着陆前不到30秒,距月球表面大约80米的时候,遥测数据从实时转为模拟。然后,就没有然后了。预定着陆时间过去之后,也没有收到来自着陆器的信号。ispace工程师说,监测到剩余推进剂达到了较低的临界值,随后下降速度迅速增加。在那之后,通讯中断。已经基本可以大概率的认为,着陆器最终在月球表面进行了硬着陆,也就是撞上去了。
【日本对白兔R的厚望】
如果它成了有两重意义。
第一重意义,如果成功,它会让日本成为第四个具备月面软着陆能力的国家。其实,大家都知道,本来冲击这个目标的是印度,那就是享誉全球航天界的印度月船二号95%成功的故事。2019年,印度月船二号准备落月,可就在此时,软件故障系统发出了错误的指令,着陆器来了个倒栽葱,虽然后来奋力拼搏、恢复正常姿态,但为时已晚,最后还是失去了联系,直给撞月。但印度说这是95%成功。实际,印度去年就想发月船三号,补上那5%,可推了又推。日本占领了先机,可是现在没成,估计印度在偷着乐呢。
第二重意义,它是世界上第一个商业航天的探测器登上月球,也算是开启了月球探测的新时代。而未来,“游隼”号和新星-C月球探测器,也都是商业月球着陆器。商业登月市场这几年逐渐火起来。日本在这方面似乎很感兴趣,而且对ispace寄予厚望,日本政府2021年通过了承认企业拥有月球表面等太空资源所有权的《宇宙资源法》,2022年向ispace发放了首个许可。ispace随后跟NASA签了个协议,着陆后收集的月球沙子,卖给NASA。这是针对月球达成商业买卖交易的首个案例。前提是得能成功。而有数据估算,到2040年,商业登月市场总规模会达到1700亿美元,又是一块大蛋糕啊!
【白兔R基本情况】
它的定位是小型化、低成本且高可靠性设计。现在看来,并不可靠。
整个登月器的重量是1.05吨,干重大约是340公斤。着陆器顶部,可以装载大约30公斤的有效载荷。大小,高大约2.3米、宽度约2.6米,这是在着陆架伸展的状态下。
它的外壳结构是由碳纤维增强聚合物制成的。大家发现它的外壳结构,直接覆盖着太阳能板,同时还有多层隔热材料。
着陆器的推进系统是阿丽亚娜集团提供的,1台主发动机、6台辅助发动机、8台姿控发动机。
【白兔R带的月球车】
一辆是传统的轮式月球车,阿联酋的拉希德号。高度70厘米,10公斤重,可以爬过10厘米高的障碍物,下20度的斜坡。任务是了解灰尘和岩石是如何在月球上变化的。
另一辆日本的月球车,可变形机器人,超小巧超紧凑超轻便。样子奇奇怪怪、可可爱爱。看着像个玩具,也的确借鉴了玩具的思路,玩具版的据说已经可以买到了。
这个月球车直径大约80毫米,重约250克。现在看这是个球,但可以展开里边有连接轴,咔一下变成两个半球,扭起它的胯骨轴,可以不怕沙尘往前走,采集图像是靠这两个小摄像头,然后再传回地球。它的活动时间大概是两个小时。
【白兔R计划任务】
一方面,它要验证月球软着陆的技术,现在没验证出来。另一方面,研究月壤、月岩和尘埃运动以及月面的等离子体状况,现在也搞不了了。除了刚才说的带的俩月球车之外,还带了加拿大的人工智能飞行计算机、日本特殊陶业公司的全固态电池等,现在灰飞烟灭了。多说一句,白兔R是没有月夜生存能力的,所以计划干活12天,接近一个月昼,现在是一天都没干。还没开始就已经结束。
【ispace和白兔R任务的前世】
ispace是2010年成立的,主营业务是全球性的月球资源开发,专注于月球着陆器和月球车的开发设计建造。公司的的愿景是“扩展我们的星球。扩展我们的未来。商业航天公司嘛,肯定都得画点这样的大饼,不会讲故事活不下去啊。
12年前,在谷歌支持的月球探测竞赛中,ispace派出的团队,在34支队伍中,走到了最后阶段,一共是五支队伍到了这一步。这也就是白兔R任务的起源。ispace创始人兼CEO首席执行官说:“当时认为三到五年就可以了。”最后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最后干了12年。期间,白兔R着陆器也是改过几次的。最开始的方案,比现在的要大,有3.5米宽、4.4米高,现在是缩到了2.6米宽、2.3米高,重量从1.4吨、降到了1.05吨。
这家公司在发展过程中,也是不断积累,获得了NASA收集和传输月球风化层的合同,也被欧空局确定为一项从月球上提取水的项目的成员。今年4月12日,借着要登月的势,这家公司还上市了,到21日,收盘价与发行价相比,涨了超过7倍。现在的股票价格各位去看看。
ispace的探月之路不会就此中止,原计划2024年还要发白兔R的第二个,ispace US还获得了NASA商业月球有效载荷服务计划合同,实现 2025 年登陆月球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