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贪凉,发热感冒,中药应手起效。患者胡先生,32岁,前一段时间天气较热,患者外
夏天贪凉,发热感冒,中药应手起效。患者胡先生,32岁,前一段时间天气较热,患者外出回来满身大汗,立即开了空调取凉,还躺在床上睡着了。没想到当晚就病了,患者感到身痛的厉害,恶寒发热,体温达39.5℃,咽痛梗阻,饮食难进。去医院治疗,医院给以消炎药退热,可是并不见效,于是寻求中医诊治。 见到患者时,看患者形体壮实,这时正值夏天,别人都穿短袖衬衫,而他还穿着厚衣,我问患者出汗不出汗,患者说虽发热,但不出汗。看患者舌苔,舌淡红,苔白厚腐腻,脉沉涩。这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患者发热不出汗,这是明显的是太阳伤寒,脉象应当浮紧才对,而患者脉象却沉涩,这是怎么回事呢?我又问患者口渴不渴,患者说不渴。 结合患者得病的原因经过及得病的季节特征,我恍然悟到这是因为夏季腠理疏松,患者外出回来又满身大汗,立即开了空调取凉,这是寒邪闭郁而致,寒邪不仅入侵太阳经,而且循经内侵,进入了少阴经,表病入里,因此脉也沉涩。此时的治法不仅仅需要散寒解表,而且还需要温少阴之经,于是给他开了如下药方:炮附片(先煎一小时),麻黄,细辛,桂枝、白芍、羌活,苍术,桔梗等,服三付热减,咽痛、身痛缓解,能进稀粥,厚衣已去。原方继进两付,寒热悉解,咽痛身痛均除,患者还感到身体乏力,于是以党参、白术、炙甘草、茯苓、干姜等益气温脾之药以善后,服用五付后患者感到很是舒服。 寒入少阴是伤寒六经病变发展过程的后期,全身性阴阳衰惫所现证候的概括。病位主要在心肾,临床以脉微细、但欲寐为主要脉症。 少阴的生理与病理: 少阴包括手少阴心与足少阴肾,分别与手太阳小肠、足太阳膀胱互为表里。 手少阴心属火,主血脉、神明;足少阴肾属水,主藏精,为先天之本。心肾以三焦为通路,相互交通,水火互济,彼此制约,维持其两脏的阴阳平衡。 少阴,有阴气初生之意,其位置在太阴和厥阴之间,所以又有"少阴为枢"之称,有枢转阴气的作用。 少阴发病,有直中和传经两种形式。直中者,外邪直犯少阴;传经者,太阳、太阴之邪不解而传入。其发病的根据是素体心肾阳虚,气血不足。外感风寒之邪只是发病的条件。 少阴心肾,是人体生命的中枢,少阴为病,多为危笃重证。少阴病的病理既可出现心阳肾阳之虚衰,又可有心阴、肾阴之耗伤。故少阴病有从阴寒化、从阳热化两类证候。 平常会碰到一些病人,他的脉象微细,或沉或紧或欲绝,人好睡,其表症是四肢厥逆,下利清谷,恶寒等证。其里寒外热,躁烦不安,面色反赤。但见到这种病症时,可用四逆汤为主,法用急温治疗。如果症状是刚刚起来之时只发热而无寒症。当用温经发汗并施,用麻辛附子汤或麻附甘草汤。如果里寒外热脉微欲绝,治宜通脉四逆,我就在想少阴之病者以四逆汤为主,其治疗的原理到底是什么呢?见少阴之经脉从肺出络心,注胸中,其病者,胸中不爽,欲吐不能吐,心中热烦,不能寐而但欲寐,此至是水火不济。而少阴经的脉络是上火而下水,水火济则阴阳交。 郑钦安《医理真传》中对甘草伏火有过精彩说明:“如今人将火煽红,而不覆之以灰。虽焰不久即灭覆之以灰,火得伏即可永存。”从这里可以看出先祖的伏火之说是从正气角度而言。用一个比喻来说:有一道名菜,名字叫作叫化鸡(哈哈,想起了射雕英雄传中的洪七公的叫化鸡)它是先用黄泥把鸡包起来,然后在地上挖一个小洞,上面升起火,等到地上的土窑快发红的时候,就把柴火去掉,只留下炭火慢慢熏烤,一直等到炭火烧尽,再扒开炭灰,这样香喷喷的叫化鸡就熟了。这种方法烤出的叫化鸡一点也不焦,比直接用火烤出来的还要美味。如果我们用火直接来烤的话,火侯没有掌握好外表已焦里面还是生的。而换成用土包起来烧烤的鸡不但熟得很透,其表皮一点也不焦。这就是土的妙用,土的藏性可以将火的烧炎灼热之性转变成持续的温煦作用。 所以火经土的作用后,即能温物,熟物,却不焦物,灸物。这也就是四逆汤中为什么用灸甘草的妙用。因为灸甘草,性微温,甘温益气,归脾,胃,心,肺经。它的功能是健脾益气,清热解毒,镇咳祛痰,缓急止痛。所以四逆汤中把灸甘草放在首位,就是这个土的作用。土虽非火,可是却能使附子这股火作用到实处,它让这股阳气温和不燥,使火熟物而不焦物,使阳气去寒而不伤营卫之气。清朝明医陈修园也在他的《长沙方歌括》中所言:建功姜附如良将,将将从容借草筐。而这个能将将的就是君,就是帅,而灸甘草就是先行军,让后面这股药性长驱而入,扶正去邪。阳气通行其寒邪必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