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螺丝大王”刘大源:由于40年来一直坚持品质第一,生意越做越小

2020-12-30 15:31 作者:奇异文学汇  | 我要投稿



温州市柳市镇




今天想给大家介绍一位真正具有“工匠精神”的商人,他就是80年代赫赫有名的温州“八大王”之一的“螺丝大王”刘大源。


40年来他坚持质量第一的理念,从没有改换跑道,一直经营他的螺丝生意。


大家是不是觉得他这么有“工匠精神”,他的生意一定会很好吧?


可事实却恰好相反,因为他坚持质量第一的理念,所以他的螺丝在成本上就比市面上的螺丝价格更高,售价也更贵,买的人也不多。


最终结果就是刘大源在1979年就安装了温州当时第一部私人电话(在当年不亚于买了一辆迈巴赫),然而到了2022年,他依然只有一家门市店,他家的地下室还是他的仓库。


接下来,就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刘大源的故事。


温州“八大王”合影


01、


1970年代末到1980年代初,当时浙江省温州市乐清县的柳市镇涌现了一批个体经营户,而其中的佼佼者在五金、旧货、电器等行业异军突起,在当年大米只需要2毛钱的时代,他们就通过自己辛勤的劳动,年收入能达到几万元。他们也被称之为温州的“八大王“。


为什么当时温州市乐清县的柳市镇的个体经济能如此活跃呢?


这是因为早在1970年代中期温州市乐清县的柳市镇就出现了类似家庭作坊一样的街道企业,而这个街道企业就成了孵化当地非公有经济的温床。


1972年开始,有不少知青就开始陆续返回柳市镇,由于当时城市工作非常难找,所以这些知青只能在家里闲居。


这么多青年在家无所事事,这可急坏了当年动员他们下乡的居委会负责人石锦宽。


于是,石锦宽就效仿之前温州市才出现的家庭作坊式的街道企业,就居委会的名义申报成立了一家街道企业,这就是柳市通用电器厂,他自己担任厂长。


当时这个电器厂的第一批员工和管理人员都是支边回乡的知青,这些年轻人有理想、有魄力,在他们的努力下,到了1979年,柳市通用电器厂的产值就已经达到了1亿元人民币。


正是因为从1970年代中期开始,柳市镇的家庭作坊式的企业蓬勃发展,这才为后来“八大王”的出现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


如果是一个保守落后的地区,是肯定不可能出现“八大王”的。


而这八位“大王”分别是“五金大王”胡金林、“矿灯大王”程步青、“螺丝大王”刘大源、“合同大王”李方平、“旧货大王”王迈仟、“目录大王”叶建华、“线圈大王”郑祥青、“电器大王”郑元忠。


而今天的主角是“螺丝大王”刘大源。


刘大源旧照


02、


刘大源,是柳市镇最早富裕起来的个体户,甚至可以说他最辉煌的时候是“八大王”里赚钱最多的一位,当国人普遍一个月只有几十块钱的工资时,他就已经能月入一两万了。


刘大源,1948年出生,从小就心灵手巧,不过由于家里条件不好,他初中毕业就参加了工作,成了一名小五金加工修理师傅。


1976年,浙江出现了旱灾,温州地区遭遇了十年一遇的旱灾,当地水库水位太低没办法发电,导致温州周边县、镇在当年夏天都经常停电。


心灵手巧的刘大源敏锐的发现了商机,他自己亲手做了100多个煤油灯拿到集市上售卖,他因此赚到了5000块钱,这也成了他的“第一桶金”。


旱灾过去后,他又开始做起了煤油炉生意,据说他做的煤油炉非常好用;不过因为柳市通用电器厂的崛起,带起了当地对螺丝的需求,刘大源看准商机,自己跑到上海,从上海的国营工厂大量购入螺丝产品,然后转手贩卖。


最开始的时候,刘大源是用一辆自行车将几百斤重的螺丝运回柳市镇的,由于重量太重,他只能分站托运,把这几百斤螺丝分成几批,蚂蚁搬家一样慢慢挪到柳市镇,整个过程需要三天,而且这三天里刘大源至少有两晚上是睡在野外的。


慢慢的,他的螺丝生意越做越大,在1980年,他每一份合同都能赚个三四千元。有句玩笑话,说刘大源一个月卖掉的螺丝,连接一起能绕地球一圈。他也成为国内最大的螺丝经销商。


在他最风光的时候,他家有多达17000多种的螺丝,无论怎样少见的螺丝在他这儿都能找到。 


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总经理刘放,家里丢了一种古老的元宝螺丝,每到一个城市他都要顺便打听这种小玩艺,但都没能找到。最后,他在刘大源的店里找到了这种螺丝。  


《人民日报》两位记者听到刘大源“螺丝大王”的名声,决定试试真伪,想方设法找了1.5*5.2*3半沉头两种极为罕见的螺丝到大源的店里要求配。


刘大源妻子一看到这种螺丝,马上说:“有!”两位记者惊奇不已,连称“想不到”,原来这两种螺丝是上海101无线电厂图纸改转产后已经停产了,其货全被刘大源购来了。


刘大源旧照


03、


因为1982年出现了一些风波,刘大源曾短暂的身陷囹圄,等他恢复自由后,心有余悸的他把店关了四五年,而就在这四五年时间里,柳市镇上做螺丝这样小五金生意的人越来越多了。


可以说,等刘大源再次从事螺丝生意时,此时的螺丝市场已经是彻底的红海。


不过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刘大源并没有选择低价策略,可能是因为他坚持品质第一,也可能是因为他毕竟是“螺丝大王”,所以他的螺丝虽然品质很高,但是售价并不便宜,所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刘大源的生意始终做不大。


截止2019年,刘大源还是和1980年代一样,只有一个门店。


要知道,当年,刘大源是柳市镇第一个装上电话、开上摩托车的人,当时镇上唯一的电视差转台(转播电视信号),还是刘大源出钱建的。


当有朋友问刘大源,是否羡慕别人已经成了百亿富豪时,刘大源却轻描淡写的表示自己不羡慕:


“别人眼红他们(那些发达起来的温州企业家),我不。我现在心很平,一年赚 30 万就够了。”


刘大源在对产品品质精益求精的同时,人也变得很“佛系”,根据很他关系不错的记者透露,他一直守着自己的门店,没有进一步扩大发展,更没有多元化经营、


刘大源的处事原则是,老老实实做自己的老百姓。


刘大源曾经说过,这样至少可以让自己睡得安稳。


并不知道大家怎么看刘大源的选择,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END



“螺丝大王”刘大源:由于40年来一直坚持品质第一,生意越做越小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