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化学史第一集1

笔记为自己整理,如有遗漏请多包含
何尼格·波兰特在德国汉堡发现磷
原因:他想从尿中提取出黄金,从而发财
磷的用途:
1.人体骨骼主要由磷酸钙组成,磷遍布于人体
2.含磷药物能促进骨骼生长
3.磷酸盐是食品添加剂,也是牙膏的成分之一
4.炸弹中的火药成分,同时摄入100mg的纯磷会致死
磷的特点:
1.在空气中自燃,应密封保存于中:燃烧时亮光闪耀,但又是冷的
2.磷与硫粉混合后放入折好的纸中摩擦会燃烧,这开创了火柴工业(波义耳实验)
1661年,波义耳写成《怀疑派的化学家》,此书被认为是炼金术过渡到化学的标志之一
波义耳愿意公布化学秘密,这有利于科学界的发展,他也使炼金术远离黑暗,进入一个开明、理性的时期。新的科学家们热衷于发现新元素来代替老元素,因此科学进入了化学史中最大的死胡同之一。
1667年,伦敦大火发生1年后,德国化学家约翰内斯·贝歇尔提出火的破坏力由一种叫燃素的无色、无味的无形物引起。燃素学说统治了当时的科学界
卡文迪许将锌加入酸中,发现了氢气。它无色无味可燃烧,被他认为是一种“燃素”:点燃氢气后他发现试管壁会出现水雾,与当时的水元素说相悖,撼动了古老的四元素说
到17世纪中叶,已发现三种气体
普利斯特里用燃着的木条靠近酒桶的排气口,观察到火焰遇二氧化碳会熄灭的现象
普利斯特里加热氧化汞,用带火星的木条深入生成气体中,发现木条遇氧气复燃;同时,他将小白鼠放入装氧气的容器里,发现小白鼠1小时后竟还活着
氧气的用途:工业氧用于炼钢;氧也做火箭燃料;支持人类呼吸和有机物的燃烧
拉瓦锡加热锡并对比加热前后锡重量的改变,认为物质的燃烧可能吸入了一种空气,与燃素无关
拉瓦锡测量被加热汞吸收的空气量与加热氧化汞释放的空气量相同,他勇于下结论:这种元素与燃素无关,并将这种元素命名为氧
拉瓦锡推翻了燃素说和四元素说,用并将已发现的33种元素分成4类 ,引发了一场科学革命
戴维将电流通过熔融的苛性钾中,分离出了钾元素
戴维死后,元素概念基本确立,新的学科产生-——化学
道尔顿根据食盐中钠和氯的质量比提出原子的概念,并认为不同元素的不用原子有这不同的原子量
贝采里乌斯在学习吹玻璃自己制作精密仪器试图测量每个元素的原子量时,发现组成玻璃的元素之一是硅
德贝莱纳研究锂、钠、钾投入水中的反应相似,得出比较已发现的元素,能够得出化学性质相似的“三素组”
康尼查罗利用“相同体积的气体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这一原理测定气体和蒸汽的密度,得出单个原子的原子量
1863年,纽兰兹认为,元素就像音阶,每8个元素后,某些性质似乎又重复协调了,取名为“八音律”
1869年,门捷列夫将元素性质和原子量结合起来写在纸牌上,排列出最原始的元素周期表
1859年,本生灯的发明者罗伯特·本生观察到,不同元素在本生灯火焰中燃烧时,呈现各种奇妙的颜色
基尔霍夫利用“光在通过棱镜时会分成各种光谱颜色”,结合本生灯制造出分光灯,并发现了镓,填补上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钙后面的空位
1868年,严森研究日食时,发现一条新的谱线,并命名为“氦”;莱姆塞用具有放射性的石头——钇铀矿放入酸里,收集到一种原子量为4的气体,与洛基雅观察到相同谱线,莱姆塞又发现3种气体,取名“氖”“氪”“氙”
卢瑟福提出,元素的结构就像微型的太阳系,包含小电子无规则地绕着带正电的核运动;波尔认为,电子沿着固定的电子层绕核运动
莫斯莱·波尔发现每种元素都有自己的能量信号,并认识到X射线与质子数有关,他是测定质子数的第一人,并认为原子序数才是决定元素的个数和次序,并结论不会有比92个更多的元素
迪斯巴赫偶然使用血液,从铁的化合物中制得世上第一个合成材料-普鲁士蓝
李比希的发现由元素银、碳、氮、氧组成的可爆炸雷酸根,而维勒发现相同元素组成的氰酸根不可爆炸。他们偶然发现了“异构体”,这些化合物的不同之处在于元素的连接方式
1796年,史密森·台耐特将钻石放在液氧中燃烧,由产物是二氧化碳推测出钻石的组成成分其实是碳
库珀研究碳在化合物中的不同结合方式,提出原子的连接方式——化学键的概念,解释了自然界大部分物体为何由碳组成
1907年发明了被广泛应用的酚酞塑料(甲醛树脂);1930s,华莱士·卡罗瑟斯利用煤、水和空气中含有的碳、氮、氧、氢的化学键反应,设计了独特的纤维——尼龙
1921年,米基利发现了含铅添加剂能使发动机更平稳、更高效地运转
1869年,亨利·贝克勒尔将紫外线光板放在铀盐上,第二天发现底板上有黑影,因此发现了放射性
玛丽居里通过提炼沥青油矿发现了镭和钋
卢瑟福研究放射性时发现,原子中电子绕着中心的核运动,核包含带正电的质子;对于放射性元素,质子数会改变;放射线其实是含有质子的极小的原子碎片,来源于可自我分解的元素(放射性衰变),并命名为α粒子;他向氮发射α粒子,相撞后发现氮变成了氧,证明元素是可变的
1932年,詹姆斯·查德威克发现了位于原子核并不带电的中子,后来,费米用不带电的中子轰击铀原子,发现铀原子被分裂成旧元素。梅特纳与海恩继续研究,类比水滴,发现质量大但不稳定的铀受到中子的攻击就会分解,这就是核裂变。论文发表后,大西洋两岸的各国科学家竞相研究核武器并凭借链式反应使大量能量瞬间释放出来。1942年,恩里克·费米是释放铀链反应的第一人
麦克米伦和亚贝森用一束粒子轰击铀,制造出第93号元素——镎;1941年,第94号元素——钚由于能迅速进行核裂变,被用于原子弹中
锌以高速运行,与铅结合制造出第112号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