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抑郁症吗?别被贴标签了!

懒得动,不想说话,不想社交,对一切失去兴趣。
当打开浏览器搜索类似的词汇,便能得到很多长篇大论,都关于抑郁症。
然而,这真的是抑郁症吗?
不可辩驳的是,社会压力的层层压迫之下,每个人或多或少会受到一些影响,从而染上精神疾病。
这是很正常的情况。
但,一个精神上受过一些影响的人,他所体现出来的症状,便是精神疾病吗?
那么,我们判断是否是抑郁症的条件是什么?
如果是病,就应当医治,而判断是否是一种疾病,应当看这种症状是否对人产生了危害。
当流感不再危害但人类的生命健康之时,那么,流感也将不再成为一种疾病。
抑郁症,我们所理解到的是,他拥有很强的悲观情绪,从而很可能作出自残行为,或者因为这种悲观情绪而导致更加可怕的精神疾病,严重的将导致死亡。
网上会有一大堆的文章,说明抑郁症的症状,便是无理由的变懒、拒绝交流、对一切失去兴趣。
那么,是不是拥有这些特性,便是抑郁症了?
这个观点正向可以说的通,但反向却存在一些问题。
因而并非拥有抑郁症的表现,便判定一个人得了抑郁症。
当某个人拥有抑郁症的表现,实际上这些表现却没有对人产生危害之时,我们是否还认为,某人得了抑郁症?
这是一个很奇怪的问题,因为对于抑郁症的判断,是对人产生了危害,还是有了某些症状?
无理由变懒、拒绝社交、失去兴趣,其实这些症状仅仅单独拿出来看,属于很正常的现象。
当一个人从事一件事情久了,便会失去兴趣,这是很正常的。

而当一个人对很多事情都失去了兴趣,很大概率会变懒,因为事物对他的激励作用,早就已经过了兴奋期。
而拒绝社交,这更是多数人会走向的一个方向,特别是在竞争日益激烈内卷环境之下,人们哪怕有时间刷短视频,但心中的焦虑已经填满了时间。
这样的状态之下,又有什么时间倾听别人的倾述,又或者听别人说废话?
部分拒绝社交的人,是已经看透了周围的人,明白别人在从事什么,是个无趣或者枯燥的人,从而,与之交流不但不能收获什么,反而浪费了时间。
虽然这段用来交流的时间,实际上未必能有什么产出,但用来交流,也似乎没有意义。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偏好。
当一个原本就不喜欢聒噪,又对一切失去兴趣的人,处于一个无聊话题丰富的环境之中,他经常听到的,便是不断重复的,你吃了没有,或者你最近赚了多少,又或者是,你结婚了没有?
如此反复折磨之下,想必任何人都会不厌其烦。
从而,哪怕没有抑郁症,最终也可能得抑郁症。
当莫名其妙被贴上抑郁症的标签时,我们应清醒看待,是何时何地,被谁贴上了抑郁症的标签?

当我们发现,是网络上的营销号在告诉我们,这是抑郁症时。
那么,我们应该有一个概念,自己被营销了,被当成了韭菜。
我们应该有一个清晰的概念。
这个世界就是交换,而别人要帮助我们,为的必定是有价值的交换。
心理医生,想从我们这边获得咨询和医疗药费用。
而营销号,为的是给心理咨询引流,赚取的广告费。
其实,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那么多的心理疾病。
因为大多数人的所谓心理疾病,只停留在心理上,并没有渗透影响到神经系统。
那么,为何网络上那么多的陈辞论调,总是说这是抑郁症,是心理疾病?
毫无下限的营销手段,昭然若揭。
互联网上,我们容易看到,定义标准的人,从定义标准中获得财富,而被标准定义的人,从被定义中丧失财富,甚至丧失生命。
贴标签之可怕,恐怖如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