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乱写的蛇皮玩意】毛姆揭不开的《面纱》
(工作作品,用来给以前单位的公众号引流的)
《月亮与六便士》大家都听说过,
今天想要和大家聊的书是英国作家毛姆的另一本书,《面纱》。
小说《面纱》讲述了一个爱情故事:
母亲市侩功利,父亲无私善良的美女凯蒂,是父母亲两种性格的复杂结合体。
她的母亲令她庸俗市侩,好色轻薄,
她的父亲又让她心地善良,乐于奉献。
凯蒂小时候就被母亲当交际花培养,
择偶标准就是英俊、幽默、有地位、对家庭负责任,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无能,要依赖妻子,就像凯蒂的父亲一样。
凯蒂做交际花一直做到了25岁,
不知什么原因,她鲁莽地嫁给品味高雅、品格高尚的男主人公,医生瓦尔特。
凯蒂嫁了一个她绝对不会爱的人——严肃、深沉的男人。
瓦尔特也爱了一个他绝对不会爱的人——庸俗、肤浅的女人。
这注定是一次失败的婚姻。
婚后的交际花凯蒂,慢慢接受了高雅、礼貌和严肃的查理,关系渐渐融洽起来
但这样故事就写不下去了
作者让查理刻意和凯蒂保持礼貌的距离,他们不再亲密
这个距离让凯蒂慢慢难以忍受
认为这伪装面纱下面尽是无能和怯懦
就和男二号查理出轨了
查理符合凯蒂母亲的全部择偶标准
幽默风趣、身居高位、拈花惹草,
但实际上却非常无能,一切主意都出自他的妻子,被妻子牢牢掌握
一个表面风光,热衷偷情,实际是妻子傀儡的男人
出轨查理,代表年轻的凯蒂这时,还是不知道她自己要什么
她事实上是她母亲欲望的傀儡
别着急反驳我,这个傀儡状态一直持续到了小说结尾
结尾处凯蒂的母亲死去,凯蒂的精神枷锁才彻底打开
凯蒂把母亲寄生在自己心灵上的欲望,当成了自己的欲望,疯狂地爱上了查理。
而且她越知道查理是个虚伪、无能、卑鄙的人,就越是爱查理,因为这符合她母亲原本灌输给她的择偶标准:会讨好人、没有底线、对妻子百依百顺。
凯蒂指望着瓦尔特能和自己离婚,成全自己。
瓦尔特在撞破了奸情后说:“我对你根本没抱幻想,我知道你愚蠢、轻佻、头脑空虚,然而我爱你。我知道你的企图,你的理想,你势利、庸俗,然而我爱你。我知道你是个二流货色,然而我爱你。”
瓦尔特这句话在不久后就被凯蒂本人给重复了一遍。
凯蒂想让渣男查理离婚娶自己,否则就会被瓦尔特要挟着去冒着生命危险,拯救瘟疫。
查理选择让凯蒂去死,也不愿意娶她,因为他本质上只是他的妻子的傀儡,
他拈花惹草的欲望,也不过是他妻子的欲望,借丈夫出轨而又离不开自己,
来满足自己胜过那些二流女人的虚荣。
但凯蒂还是爱渣男查理。她对查理说的话,和她丈夫对自己说的几乎一摸一样:

关于这番话,男读者不用沮丧,女读者也不用欢呼,好像这才是女人下贱/伟大的本性。
这句话代表凯蒂已经以一种平行线的方式,在和瓦尔特站到了一边。
她的悲剧在于,她只能通过这样的错误的爱,才能理解自己的丈夫,
必须时刻意识到,瓦尔特和她经受的是同样的痛苦。这里的两性是平等的。
小说最后的完全体凯蒂,已经不再爱查理了,在精神上和肉体上都完全告别了查理。
哪怕是最后又和查理上了次床,实际上也和对查理的爱没有任何关系。
爱上废物查理的凯蒂,和爱上废物凯蒂的瓦尔特,
高尚的人出于怜悯,想要解放庸俗的人。
这时勉强可以说两人是站到了人生境界的同一起跑线。
来到疫区后,凯蒂知道了瓦尔特超出想象的伟大,
出于内疚,凯蒂对自己的出轨产生了极大的悔恨
她开始帮助修女救治病人,渐渐变得圣洁、神圣
但是读者朋友,这时一定要继续睁大眼睛
凯蒂依然不是自由的
她这时依然是她母亲的傀儡,尽管她不再低俗
但别忘了她的父亲,那个无私奉献,追求正义的律师,同样是她母亲的傀儡
而她此时就要用道德和善良来扮演她的父亲
凯蒂不再肤浅,但她开始变得伪善
她认定瓦尔特还是要报复自己
认为可怜的绿帽哥还是充满了憎恨
她并不是不伟大,但是这种伟大必须建立在认定瓦尔特是卑劣的
认为瓦尔特带她去疫区,是为了杀她,
认为瓦尔特会为了自己怀了别人的孩子而耿耿于怀
认为瓦尔特就算死也不会原谅自己
大部分女性读者对于整部小说的理解就局限在这里了,
并且陷入一种憎恨、怜悯男性的伪女性主义视角
这是很可惜的,也违背了作者的本意
因为凯蒂最终发现自己被瓦尔特带上的不是一条危险的不归路,而是一条充满希望的道路
她最终克服了自己的伪善,也终于理解了瓦尔特的追求,从她母亲的欲望、世俗的欲望、善良的欲望、神圣的欲望乃至瓦尔特本人的欲望中逃离了出来。
第一关庸俗、肤浅很好过
第二关虚伪、伪善大多数人过不了
如果你能暂时按捺住这种不服气
我想你会收获更多
揭不开的面纱 第二集
凯蒂不再肤浅、庸俗了,
她在瘟疫中爆发了人性的光辉,她试图用道德、宗教的神圣道路来拯救自己,让自己摆脱一切罪恶,抵达神圣永恒的天堂。

但是凯蒂却陷入了虚伪,她把自己想象为神圣的,而把瓦尔特想象成是一个永远不愿原谅自己的伪君子。
当然,小说最后,凯蒂本人也最终克服了这一虚伪。
如果我们的读者也想和凯蒂一样,抵达更高的境界,不妨耐着性子看下去。
凯蒂暂时皈依了神圣的道路,她庆幸自己摆脱了曾经肮脏、肤浅的欲望。

突然,瓦尔特却染上了瘟疫,他快死了
凯蒂,拼了命地要赶去见瓦尔特最后一面,却不是出于爱
她只是怕来不及,来不及得到吝啬的瓦尔特的宽恕,来填补自己的内疚
这时的凯蒂,只是她父亲那个好好先生的欲望的傀儡
要做至善至美的人,要符合世俗对于圣人的想象
凯蒂哭着把丈夫唤醒,为的是逼他交出最后的宽恕
弥留的瓦尔特睁开眼睛,
他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真是好大一缸子鱼(“This is a pretty kettle of fish,”)”
What's the meaning of the phrase 'Kettle of fish'?
The expression 'a kettle of fish' is usually part of the phrases 'a fine kettle of fish', 'a pretty kettle of fish' etc, which mean 'a muddle or awkward state of affairs'.
一缸子鱼常用于“好一缸子鱼”或“好大一缸子鱼”等短语中,表达“一种混淆、尴尬的事情状况”
瓦尔特要死了
但是凯蒂还没有真正成熟、获得自由,陷在枷锁中
他想用婚姻拯救她的心灵
却反而陷入被戴绿帽,被情敌打发老婆去死的窘境
但如果知道凯蒂心里的想法
瓦尔特会彻底绝望的

这种“全然没有为自己考虑”,
必须要求“瓦尔特还没有原谅他自己”
圣人凯蒂始终需要一个卑劣的瓦尔特衬托
凯蒂这时还是瞧不起、鄙视、憎恨瓦尔特的
他不心平气和地去死,她就不能心安理得地活,
以及拥抱至善天堂
瓦尔特内心压力爆表
凯蒂会咒骂我吗?或者哄骗我?
鱼儿能跳出鱼缸吗?
跳出
瓦尔特在期待奇迹
聪明的读者也在期待奇迹
作者是大方的上帝,他给出了奇迹
凯蒂情急之下对瓦尔特脱口而出:
“亲爱的(Darling)”
这个词凯蒂只会对小狗、小宝宝、小汽车玩具说
这个词在凯蒂与查理几次三番的调情中从未出现
感兴趣的读者可以下载英文版验证一下
它代表了凯蒂自己的爱,
怀孕的凯蒂本人成为了母亲
她在这一瞬间摆脱了她母亲的支配
瓦尔特用尽最后的力气说,“死的却是狗”
这句话来自戈德史密斯《挽歌》
故事中的善人拯救了一只
为想着满足私欲的狗
狗咬了善人一口
所有的看客都在咒骂(swore)这只疯狗
他们也同样咒骂(swore)这个该死的善人
比自己更伟大,衬托出自己的卑劣
没错,原文里众人骂狗和善人的是同一个单词——swear
没错,看客指的就是我们这些读者
不相信瓦尔特宽恕了凯蒂
就像不相信善人真的想救狗
不相信瓦尔特是为了拯救凯蒂的心灵而带她冒险
以为瓦尔特从始至终就是想羞辱、杀死凯蒂
而不是为了让她的心灵得到解放
瓦尔特这句遗言
狗是无辜的,它只是欲望,但它注定死去
尽管欲望无罪
所谓的女性的反伦理、反道德的爱
终究反对的还是虚伪的伦理和道德
不包容和收留欲望这条狗
“The dog, to gain some private ends”
善良也无法成为真正的善
瓦尔特的好友韦丁顿
其实也就是作者本人的化身
早就了解瓦尔特的良苦用心
他知道瓦尔特真正的意思:
欲望是自然的,无罪的
你要爱欲,我要复仇
欲望看似会撕咬灵魂和良心
但欲望并没有错
它只是一个过程
狗咬一口,能治好善人的伤
欲望最终会蜕变成爱
真正的错误不在于欲望
而是那些对于欲望的诅咒
咒骂狗的人,也在咒骂那个收留狗的善人
咒骂欲望的人,同样在咒骂生产出欲望的心灵本身
这本书的中文名叫做《面纱》
但英文名却叫做《the painted veil》——画出来的帘幕
What is behind the painted veil? ——The lost painting.
The painting behind the veil is lost.
The painting of the veil is lost as well.
For there never exist such a difference between veil and painting
As well as which between painting and reality.
古希腊有两个画家比试画画
一个画家画了一幅葡萄
栩栩如生引得飞鸟啄食
另一个画家画了一幅画布
对手问他:“掀开你的画布,让我看看里面画了什么”
能画出不存在的真实,对手自愧不如
尘世背后并没有超越尘世的彼岸
欲望背后并没有超越欲望的神圣
真正的错误在于相信欲望背后有某种更高的、更伟大的精神
真正的错误在于要从一副画出来的面纱下,看到不存在的神秘
揭不开的面纱 第三集
瓦尔特临终前
凯蒂终于暂时摆脱了伪善
不再幻想着自己因亏欠瓦尔特
在和聪明的韦丁顿(作者本人的化身)交流时
她忽然领悟,尘世生活的背后并不存在永恒的善

善并不存在于面纱背后,
在这个肤浅的世界中不断创造的转瞬即逝的美好
才是真正唯一的美好
被画出来的面纱
读者朋友你理解了吗?
韦丁顿以为凯蒂已经彻底开悟了
他认为不再需要给与凯蒂指引
他早已准备好的答案,
吞进了肚子里

他甚至给凯蒂讲起了《道德经》
这时作者最喜爱的东方智慧

英文当中有几句是道德经里没有的
是作者的私货

同样的意思
道并不在万物的背后
道就是万物之一
它就是被画出来的面纱
是需要不断创造的
所以它既是道路
也是行路的人
需要人不断努力
在渺小的尘世
不断走出本真的道路
美好的生活是奋斗出来的
而这种奋斗
奋斗者,本身就是美好生活的一部分
但是,作者还是不愿意就这样结束全文
凯蒂心血来潮的“darling”
并不能说服作者她已经得到完全的解放
她还有一笔债要还
她还要直面她的母亲,战胜她的母亲
这个角色由查理的夫人扮演
回到香港后,查理夫人嗅到了凯蒂身上的神圣光环
她打算让自己的丈夫再一次征服凯蒂
好让自己战胜一个圣人
她主动邀请情敌住到自己家中
并且故意让凯蒂和查理独处
两人又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发生了关系
面对查理
她再次失败了
但这并不意味着她还爱查理
并不意味着女人的爱就是天然的“反伦理”、“直觉”、“反男性权威的”
并不意味着女人“天经地义”就该违背一切善恶的规则
姐妹们醒醒,
这种天经地义,恰恰是男人中的人渣制定的
凯蒂被美貌吸引
瓦尔特也曾被美貌吸引
凯蒂向往纯洁与美好
瓦尔特也向往纯洁与美好
凯蒂最后与查理做爱,她事后是多么的痛苦,她恨自己,这种关系根本无法忍受
瓦尔特与凯蒂结为夫妻,但他从未感到后悔,并始终爱着凯蒂
“死的是狗”
没有爱的欲望是无法维持自己的
这种爱是画出来的面纱
它的背后既不是男人的权威
也不是女人的反权威
这种对立本身就是不懂得什么是爱
而凯蒂最终与查理做爱
不过是模拟体验了她心目中瓦尔特和自己在一起时的心情
如果瓦尔特瞧不起我,就像我瞧不起查理一样
那么瓦尔特与我那个时,是不是也和我和查理那个时
一样的痛苦呢?
显然不是
答案很明显了
一个蠢女人要付出这样的代价
才能明白爱和欲望的分别
——没有分别
只不过爱,是画出来的面纱,它让人期待背后的神秘
而欲望,只是画出来的葡萄,它只能吸引无知的小鸟
她得到答案后不顾一切地离开了香港
小说的最后,凯蒂得知母亲死去,欲望的枷锁彻底消失
她与父亲和解,也就同样摆脱了道德的枷锁
最后一段话中,凯蒂说“一切都不确定,一切都令人困惑,但隐约中我可以分辨出纹路,看到眼前无尽的丰饶,万物的谜与神秘尽收眼底,热情与善意,道和弘道之人同在,也许最终在道路尽头会有所谓的上帝”
这里依然是《画出的面纱》的隐喻
一切都是不确定的,一切都需要努力
没有永恒的彼岸可以依靠
或许尽头会有上帝
这个”或许“
在基督教中意味着动摇,意味着不虔诚
但是在毛姆看来
正是这种动摇
这种不确定
才是真正的虔诚
因为一旦笃定有天堂存在
就会沦落为惩恶扬善的算计
所谓善,就不过是自私自利罢了
存在主义哲学家克尔凯郭尔把人的境界分为三层
第一层:审美境界,盲目地追求感官的享受——这对应庸俗的凯蒂
第二层:伦理境界,刻意地追求道德的善良——这对应伪善的凯蒂
第三层:宗教境界
克尔凯郭尔的宗教境界,就是不相信神和天堂的存在,
却依然愿意追求善,
无神论,没有任何彼岸保证
却依然愿意奉献付出自己的热诚
彦如在尘世创造美好的孤胆英雄
画出的面纱背后并没有青春姣好的容颜
但也要大胆地承认它是一种美好
这就是凯蒂最终抵达的境界
我不知道瓦尔特是否在见到凯蒂的第一面
就看到了最后的结局
我不知道凯蒂当时是否在想:
我怎么可能嫁给他?
“怎么可能?”——这才是爱的名字。
PS:彼时是一个蛇皮T主义者。里面最后那个阶段所谓开放的可能性,也是一种形而上学,后现代繁荣。不足为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