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圣人智慧!告诉你如何掌控自己情绪行为 | 白话《长短经》11
孔子说:“人的本性是相近的,因为环境和经历的不同,才有了差异。”这说的是人的嗜好和欲望的基础是相同的,但是因为环境和经历的差异,人们的行为就有了很大的不同。过分追求欲望的人,行为就会放纵;被物质所束缚的人,他的意志就会流失。因此,圣人教导人们理性,控制自己的欲望,谨慎地选择所接触的事物,节制自己的偏执。所以,《传》中说:“明辨好坏,梳理情感,王道之道就在于此。”治理情感的方法,必须清楚自己的优势和不足,聪明疏通的人,要避免过于敏锐;寡闻少见的人,要避免闭塞;勇猛刚强的人,要避免过于暴躁;仁爱温良的人,要避免优柔寡断;沉静安舒的人,要避免错失时机;广开心胸的人,要避免遗忘。
《人物志》说:“严厉正直刚毅的人,擅长纠正错误,但是过于激烈容易导致激烈批评;柔和顺从的人,心胸宽广容易决断,但是过于缓慢可能会导致错失时机;雄壮勇猛的人,胆识过人充满热情,但是过于多疑容易导致猜疑;精明谨慎的人,恭敬小心谨慎,但是过于多虑可能会导致犹豫不决;强楷坚劲,用在树立形象上,失误在于太过固执僵化;(强楷之人,坚定有力,但不要过于固执,不要用辩才去掩饰真实情感,要强其专断。所以,可以和他持正,难与附和众人。);善于辩论,理屈词穷,用在梳理结症上,失误在于容易放纵散漫;(善于辩论的人,言辞犀利,不戒其辞的泛滥,而以楷为约束,使流动的思路受到阻碍。所以,可以与他闲聊,难与建立规则。);博学洽闻,见多识广,用在求同存异上,失误在于混浊不清;(宏普之人,待人宽厚,不戒其交往的混杂,而以介为狷,使浑浊更甚。所以,可以与他安抚众人,难与激励风俗。);
清正廉洁,用在节俭固守上,失误在于拘谨局促;(狷介之人,执守清廉,不戒其道路的狭隘,而以普为肮脏,增加其拘谨。所以,可以与他守节,难与变通。);爱动感情,用在攀登高峰上,失误在于粗疏越轨;(爱动的人,仰慕超越,不戒其意太卑微,而以静为停滞,使果敢更加强。所以,可以与他进步迅速,难与保持谦逊。);
沉静机密,用在深邃的玄微上,失误在于迟钝懦弱;(沉静的人,用道思考回复,不戒其静的迟缓落后,而以动为疏忽,美其懦弱。所以,可以与他深入思考,难与快捷迅速。);
朴实外露,内在实在,缺点在于不善微妙(朴露之人,心中多疑惑,但不戒掉质朴直率,把欺诈当成荒诞,暴露出内心的诚实。因此,可以和他树立信用,但难以把握其中的变化。);
多智谋,善藏情,权力在于欺诈,缺点在于摇摆(韬谲之人,揣摩度量,不戒掉欺诈之术,把直率当作愚蠢,贵在虚伪。因此,可以和他赞扬善良,难以纠正他的错误。);以上是偏执刚亢的材质,不是中庸的德行。
文子说:“人的行事法则,心情要小,志向要大,智慧要圆,行为要方,能力要多,事情要少。”
所谓“心情小”,就是考虑患难尚未发生,戒除祸患谨慎细微,不敢放纵自己的欲望;
“志向大”,就是兼容各国,统一不同风俗,将诸种不同比作车轮中的辐条一样聚集于车毂;
“智慧圆”,就是始终如一没有起点没有终点,犹如泉水发源流淌四方而不会枯竭;
“行为方”,就是直立不弯曲,素白无污染,处于困境不变节操,处于边远之地不肆意妄为;
“能力多”,就是文武兼备;
“事情少”,就是用简要的方法治理广大地区,静处时以待骚扰。
那天的道理是:物极必反,水满则溢。所以聪明的人广泛智慧,用“愚”来守;见多识广又能辩论的人,用“俭”来守;武力强大的人意志刚毅勇敢的人,用“畏”来守;富贵广阔的人,用“狭”来守;德行广泛施行天下的人用“让”来守。这五条准则就是先王守护天下的方法。
《传》曰:“无始乱,无怙富,无恃宠,无违同,无傲礼,无骄能,无复怒,无谋非德,无犯非义。此九言,古人所以立身也。”
《玉钤经》说:“把明白的事说出来的人见识短浅,有了过错自己不知道的人不明事理,执迷不返的人没有好下场,言语招致怨恨的人遭灾祸,违背大多数人的意愿的人被废弃,发布政令矛盾的人遭失败,愤怒而没有威严的人易受人侵犯,侮辱别人的人自取其祸,杀戮自己所任用的人危险,不尊敬所敬爱的人凶险,同伙中有人存心不良的人孤独,亲近奸邪的人遭灭亡,听信谗言而抛弃贤才的人昏庸,私人窃取官位者名声扫地,私人挟持与谋私利者沦为乱臣贼子,欺凌下属而取胜者是侵夺他人财产的小人,名不副实的人声名狼藉,待人宽厚而处事不公者声名日下,施予一点点小恩惠而希望得到大大报答者落空,富贵了忘记贫贱的人很快就会失势,做官不为民做主则险恶,由一人当官决定官员的升降者失误多,做出不仁义的决定是危险的,施行阴谋诡计而外露者遭失败,征收苛捐杂税而民不惧者贫穷。”
所以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之法是把自己的心身先修正过来。也就是说修正心身以正心为先。心正而后自身才能正,自身正而后身边左右的人才能正,左右正而后朝廷才能正,朝廷正而后国家才能正,国家正而后天下才能正。如果天下不正就从家庭开始修正;家庭不正就从朝廷开始修正;朝廷不正就从身边左右开始修正;左右不正就从自身开始修正;自身不正就从心开始修正。这样修正越近所达到的效果就越长远。大禹、商汤罪己而兴起了万民。“正心”就是这种思想的体现。
《尸子》说:“心是身体的君主。天子把天下受令的心归于心君就不把天下之福当一回事;诸侯把国受令的心归于心君也不把国家之福当一回事;平民把身受令的心归于心君也不把自身之福当一回事。心不当则自身遭戮刑了。”
【深度解读】
孔子说过:“人的本性是相近的,因为环境和经历的不同,才有了差异。”这句话说明了人的嗜好和欲望的基础是相同的,但是由于环境和经历的差异,导致人们的行为有着很大的差别。那些过分追求欲望的人,往往会放纵自己的行为;而那些被物质所束缚的人,则容易失去自己的意志。因此,圣人教诲人们要理性地控制自己的欲望,谨慎地选择所接触的事物,以及节制自己的偏执。正如《传》中所说:“明辨好坏,梳理情感,王道之道就在于此。”治理情感的方法,必须要清楚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对于聪明疏通的人来说,要避免过于敏锐;而对于寡闻少见的人来说,要避免自己的心思过于封闭;勇猛刚强的人,要避免过于暴躁;仁爱温良的人,要避免自己的优柔寡断;沉静安舒的人,要避免错过良机;开阔胸怀的人,要避免遗忘初衷。
《人物志》中提到:“严厉正直刚毅的人,擅长纠正错误,但过于激烈容易引起激烈批评;柔和顺从的人,心胸宽广容易作出决断,但过于缓慢会导致错失时机;雄壮勇猛的人,胆识过人充满热情,但过于多疑容易导致猜疑;精明谨慎的人,恭敬小心,但过于多虑可能会导致犹豫不决;强硬坚定的人,用于树立形象,但过于固执会失误;善于辩论的人,理屈词穷,用于梳理结论,但容易放纵散漫;博学洽闻的人,见多识广,用于求同存异,但过于混浊不清;清正廉洁的人,用于节俭固守,但过于拘谨局促;爱动感情的人,用于攀登高峰,但易于粗疏越轨;沉静机密的人,用于深邃玄微,但过于迟钝懦弱;朴实外露的人,内在实在,但不善微妙;多智谋的人,善于藏情,但容易摇摆。这些都是偏执刚亢的性格,而不是中庸的德行。
文子说:“人的行事法则,心情要小,志向要大,智慧要圆,行为要方,能力要多,事情要少。”这句话揭示了一个道理:心情要保持平和,不放纵自己的欲望;志向要远大,能容纳各种不同的风俗;智慧要圆融,始终如一,没有起点和终点;行为要正直,不弯曲,保持纯洁;能力要多样化,兼具文武之才;而事情要简化,用简要的方法处理广泛的事务,安静时等待机会。
另外,《尸子》中也提到:“心是身体的主宰,君主把天下交给心来支配,不把天下的幸福当成一回事;诸侯把国家交给心来支配,不把国家的幸福当成一回事;平民把自己交给心来支配,不把自己的幸福当成一回事。如果心不正确,自身将遭受刑罚。”这个观点强调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方法,就是先纠正自己的心态和行为。正如古代圣人所说的,修正心态是修正自身的第一步,只有自身正直才能影响身边的人,进而影响国家和天下。所以,修正心态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之法。
从这些古文中可以看出,古人对于人的性格、行为和修养等方面有着深刻的观察和思考,提出了许多深刻的道理和智慧。这些道理对于我们当下的社会现实也具有启示和警醒的作用。在当今社会,我们仍然可以从古代经典中汲取智慧,以正确的心态和行为来面对挑战和困境,实现自身的修正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