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期考古学基础理论篇


名词解释】甲骨文(18 中国人民大学)
【简答】考古学与金石学的区别(18 中国人民大学)
【简答】简述王国维的甲骨文研究(18 中国社会科学院)
【名词解释】王国维(18中央民族大学)
【简答】遗物、遗迹、遗址的区别(18 山西大学)
【名词解释】甲骨四堂(18 南京大学)
【名词解释】考古图(18 浙江大学)
【名词解释】张光直(18 山东大学)
【简答】列举五个青铜器著作并评述其价值(18 南京师范大学)
【名词解释】罗振玉(18 南京师范大学)
【名词解释】金石学、四库全书、罗振玉(18 景德镇陶瓷大学)
【名词解释】历代书画记(18 西北师范大学)
【名词解释】安特生(18 云南大学)
【名词解释】金石学(18 吉林大学)
【名词解释】夏鼐(18 湖南大学)
【名词解释】裴文中(18 武汉大学)
以上题目你还熟悉吗?如果今年的考题里出现它们你会方吗?
上一期我们预告了接下来我们要分专题梳理张宏彦先生的《考古学十八讲》一书,本期我们开始讨论本书第一章【考古学概论部分】。复习之后或许以上的问题你会给出解答。
一、何为考古学?考古学的涵义是什么?
考古学最早出现于欧洲,英文的考古学(Archaeology)一词源于希腊语,意为“研究古代之学”。Archaeology在欧洲的17和18世纪,一般是指对含有美术价值的古物和古迹的研究,到了19世纪,才泛指对一切古物和古迹的研究,并成为世界通用的学科名称。
关于对考古学的理解和定义,在世界各国甚至不同学者中,均有所不同。英国学者格林·丹尼尔认为:“考古学在今天有两种含义——对人类历史时期物质遗存的研究,和对人类史前时期物质遗存的研究。”张光直认为:“考古学从实质上说就是历史学,但它有独特的对象和独特的技术、方法,是一种特殊的历史学。”“
二者看法虽有差别,但率先一致界定了考古学的研究对象是古代的物质遗存。
中国人所说的“考古”一词,在汉语中出现很早,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有相关记述,“考古”一词自此始。北宋时期的学者吕大临曾著《考古图》一书。但当时所谓的“考古”,仅限于对一些传世的青铜器和石刻等物的搜集、整理和著录,与近代意义上的考古学含义有较大的区别。
中国现代考古学一词,主要有三种涵义:一是指考古学研究所得的历史知识,有时还引申为记述这种知识的书籍;二是指借以获得这种知识的考占方法和技术,包括搜集和保存资料、审定和考证资料、编排和整理资料的方法和技术;三是指理论性的研究和解释,用以阐明包含在考古资料中的因果关系,论证存在于古代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规律。
夏鼐先生将考古学定义为: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的实物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科学。这一定义包括了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考古学研究的时间范围是古代,古代的时间限定对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来说有所不同,中国考古学研究的时间范围一般是明代以前(即1644年前);二是考古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实物资料,即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的东西;三是考古学研究的目标是探索古代社会的历史及其发展演变规律。考古学是以古代人类活动遗留的实物资料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古代社会历史为研究口的的。
考古学的学科体系由资料、技术、方法、理论等方面构成,并形成了若干分支。如收集、整理研究资料的田野考一古学,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勘探、调查、分析和研究的科技考古,以及美术(或艺术)考古、宗教考古、建筑考古、环境考古等各类专门领域的考古学研究。就考古学研究的时间范围而言,一般可分为史前考一占学和历史考古学两大分支。
二、考古学的研究对象
考古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的实物资料。这里所指的实物资料,一般应是古代人类有意识加工过的人工制品。如工具、武器、日常生活用品等,或是人类修造的房屋、墓葬、城堡等。如果是未经人类加工的自然物,则必须确定其一与人类活动有关,或是能够反映人类的活动。
如果我们讲其细分的话,一般可分为遗物、遗迹、遗址和由相关的文化遗存构成的考古学文化。当然要特别注意的是,随着研究的深入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科学技术中的测年技术、分析技术、勘探技术广泛应用于考古学研究,使考古学获得研究资料的途径和手段越来越多,从古代实物遗存中获得的研究信息和资料也日益增多,这些“看不见”的遗物也是考古学研究的对象。
由遗物、遗迹、遗址和考一占学文化,形成了考古学研究的不同层次资料,而对不同层次的考古学资料的研究,反映出一个由微观到宏观的考古学研究过程:即从以器物为本位的遗物、遗迹观察入手,通过中间阶段的以聚落遗址为本位的诸遗迹、遗物间相互关系的分析,最后上升到以文化为本位的全面而宏观的考古学文化研究。最后通过更大时空范围各种考古学文化的比较,建立起人类文化发展的时空框架,进而阐明人类文化的发生、发展、演变过程及其规律性。
遗物:指的是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的各种具有可移动性的器物。所谓可移动性是指即使发生空间位移也不会改变这些器物的性质和价值。遗物一般依器物的原料或用途、功能进行分类。如依器物原料可分为木器、石器、玉器、陶器、骨器、铜器、金银器、漆器、瓷器等;依用途或功能可分为工具、武器、生活用具、装饰品、艺术品等。
遗迹:指的是古代人类活动而遗留下的具有不可移动性的迹象。所谓不可移动性,是指遗迹本体和周围的人文环境、自然环境环境联系在一起,不可能整体移动。遗迹主要依据其功能或用途分类并命名,如储物的窖穴或灰坑、埋葬死者的墓葬、房屋废弃后的基址、防御性的城墙或壕沟、汲水的井、道路等。为了便于考古记录,一般以遗迹名的第一个汉字的第一个拼音字母大写为代号,如墓葬的代号为“M”。如有重复,则以第二个汉字的第一个字母大写为代号,如灶的代号为“z”,柱洞的代号用“D”,道路的代号则用“L”。
遗址:指古代某一社群居民日常居住、生活范围内遗留的连续分布的遗迹、遗物集合体。古代遗址大部分是由各种性质、功能不同的房屋及防卫、经济设施等组成的村社聚落或城址的废墟。对某一聚落遗址的研究亦即聚落考古学研究,主要在于搞清遗址中各种遗迹与遗物的性质、空间分布及相互关系;聚落结构所反映的社会组织和居民生活方式;聚落与所处自然环境及资源的关系等,有关内容我们后面还会讲到。
考古学文化:指的是代表同一时代的、集中于一定地域的、有一定地方性特征的古代人类遗存共同体。一种考古学文化,一般由若干性质、特征、年代相同的遗址组成,它们应属于古代某一特定的社会集团(部落、部落联盟、民族等)。考古学文化的概念是抽象概括的,和遗迹遗物遗址不同,他具有实物性,是考古学者根据归纳总结反映在遗迹、遗物、遗址中上表现出的共同特征而总结出其背后某一社会集团所共同具有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审美观念和价值观念等。所以说,考古学文化的研究,就是对各种遗迹、遗物、遗址及其反映的技术的、社会的、精神的方面的全面的综合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