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风云3 基督教派别科普(中)

聂斯托利派/东方教会/景教(ܥܕܬܐ ܕܡܕܢܚܐ)



聂斯托利派,也被称作波斯教会(Persian Church)或东方教会(Church of the East),承自使徒圣多马(תוֹמָאסהקדוש),起初是位于上美索不达米亚遵从亚述礼(Assyrian Rite)的教会。作为教派的教义核心,聂斯托利派强调基督的神性与人性相互独立不可交融,并且指出圣母非神仅为凡人,玛利亚不过是借肚生子的工具。这种思潮被认为是安条克教理学院(Catechetical School of Antioch)的代表哲学思想,当聂斯托利的导师德奥道罗(Theodore of Mopsuestia)安条克学派的理论公开后引发了争议,由此引发以弗所大公会议和驱逐聂斯托利派的事件。聂斯托利派在礼仪与习惯上沿用了许多叙利亚基督教(ܡܫܝܚܝܘܬܐ)的元素,尤其是使用叙利亚圣经(Syriac versions of the Bible),在圣像上聂斯托利派更倾向于正教会广泛接受圣像崇拜,但在伊斯兰统治时期他们被迫将圣像崇拜完全摒弃。
虽然聂斯托利派的早期社区可以追溯到一世纪,但是代表东方教会真正确立事件是409年萨珊王朝伊嗣埃一世(𐭩𐭦𐭣𐭪𐭥𐭲𐭩)合法化基督教与次年塞琉西亚-泰西封议会(Council of Seleucia-Ctesiphon)选出塞琉西亚-泰西封的以撒为主教(Isaac of Seleucia-Ctesiphon),自此以后东方教会便负责统领亚述地区的基督徒并为萨珊万王之王负责。因为和萨珊帝国的独特联系,东方教会逐渐与东罗马基督教会渐行渐远,甚至424年主教达迪索(Dadisho)直接宣布拒绝外来神学辩论结果,后续的大公会议东方教会也没有派出代表与会,但是第一次尼西亚会议(First Council of Nicaea)的成果基督为神等理论则得到了东方教会的认同。东方教会的重要转折点是431年以弗所大公会议(Council of Ephesus),会上君士坦丁堡牧首聂斯托利(Νεστόριος)希望自己的理论立为正统,但亚历山大牧首区利罗(Κύριλλος Ἀλεξανδρείας)则严厉指责聂斯托利为异端,辩论在整个帝国中难解难分,皇帝狄奥多西二世的摄政普尔喀丽亚(Πουλχερία)是支持亚历山大,但皇帝夫妇却支持聂斯托利并和区利罗关系紧张,最后经由教宗塞勒斯廷一世(Caelestinus I)决断,要求聂斯托利在革除教籍和辞去牧首间选择,代表着聂斯托利派在会议中落败。会议后聂斯托利回到自己曾经在安条克的修道院,而不甘的支持者们迁移到萨珊帝国,于尼西比斯学院(ܐܣܟܘܠܐܕܢܨܝܒܝܢ)落脚,在帝国上层引导下,东方教会主要教义逐渐转为聂斯托利派观点。644年萨珊帝国灭亡后,拉希德哈里发(اَلْخِلَافَةُ ٱلرَّاشِدَةُ)将东方教会立为齐米,和犹太人一样予以保护,但不允许改信伊斯兰。后来的伍麦叶与阿巴斯王朝时期,聂斯托利派为伊斯兰世界做出许多贡献,翻译了大量希腊古典著作的阿拉伯语和叙利亚语版本,甚至阿巴斯王朝哈里发的御医通常都由聂斯托利派信徒担任。
聂斯托利派另一个独具特色的地方便是分布广泛,因为伊斯兰严格的传教限制,使得他们不得不前往更远的地方传教,西至埃及亚历山大里亚、北至蒙古乃蛮部、南至印度奎隆、东至杭州都能找到他们的痕迹。在中国聂斯托利派称为景教,早期自称“波斯经教”“大秦教”,虽然可能在6世纪初便传入北魏洛阳,但一般认为在635年贞观九年从波斯传入,由阿罗本携经书受李世民召见,并在之后的150年里蓬勃发展,和祆教摩尼教并称“三夷教”。景教在中国传播时进行了大量本土化,并参考佛教概念,将《四福音书》的作者皆以法王称呼(如圣约翰叫瑜罕难法王),以伽蓝或寺指代教堂,教士称呼比丘或僧等等,《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的作者景净所著的《志玄安乐经》,则使用《中庸》格式掺入如“无为”“清净”等本土哲学元素,教导世人如何安乐。景教的盛世最终随着会昌灭佛的波及而结束,因为过分依赖上层庇佑,灭佛后的景教迅速衰退,直到宋朝已经成为诗词中的传说(如赵清献《蜀郡故事》中云石笋,真珠楼基也。昔有故人,于此立寺,为大秦寺,其门楼十间,皆以真珠翠碧贯之为帘。后摧毁坠地,唯故基在。每有大雨,其前后人多得真珠、瑟瑟、金翠、异物等。”)。元朝时期随着色目人大量进入中原,以及蒙古三部乃蛮、汪古、克烈笃信景教,中国的景教传播死灰复燃,元朝上层给予基督徒“也里可温”优待,大量修建景教寺,福建泉州成为中国南方景教传播中心。明代元后,景教的回光返照最终结束,并在16世纪天主教进入中国后逐步绝迹。

皈依派(kombeɾso)

一直以来,皈依派都处于一种极为尴尬的位置,作为1391西班牙反犹太大屠杀的产物,他们自诩为伊比利亚“旧基督徒”(即全面皈依天主教的伊比利亚犹太人)保护者,并确保“新基督徒”(假意改信或初步改信天主教的伊比利亚犹太人)忠于新的信仰。皈依派的许多人都是1492年阿尔罕布拉法令(Decreto de la Alhambra)后,选择加入过渡社区而不是直接驱逐的犹太人(比摩尔人好点,伊斯兰信徒在皈依后还得被驱逐法令约束)。但值得注意的是,皈依派的特点是不完全拥抱天主教,信徒们依旧会纪念安息日与赎罪日这样的犹太节日,为了掩人耳目将普珥节更名圣埃斯特里卡节(圣埃斯特里卡节),坚持犹太饮食,并与犹太教社区交换知识和经济支持,有些信徒为了展现自己的反教会原则,甚至会在星期日工作(资本家落泪)。但是他们的努力时常会导致两边不讨好,基督徒和犹太人同时称呼他们为叛徒,将他们称为马兰诺(marranos ,意为猪或不讨喜的人)。在国外,皈依派大多数前往了意大利,但状况也不比伊比利亚好多少,佛罗伦萨的情况相对好点,费拉拉的皈依派绝大多数重新投向犹太教怀抱并向威尼斯迁移,安科纳的皈依派在宗座重压下艰难求生,最终在保祿四世(Paulus PP. IV)时期沦为迫害对象。皈依派曾在1520-1521年间,以卡斯蒂利亚为中心发起反西班牙君主起义。

波格米勒派(Богомилство)



波格米勒派被认为是一支由保加利亚第一帝国(ц︢рьство бл︢гарское)牧师波格米勒(Богомил),在彼得一世沙皇(Петър I)统治时期创立的诺斯替主义宗教,他们呼吁回归早期基督教教义,拒绝教会等级制度,抵抗本地统治者和教会,倡导二元论上帝为精神撒旦为物质,相信分为体内世界与体外世界,不建设教堂不使用十字架因为身体便是圣殿,通过禁食、舞蹈或庆典来修行净化自己。实际上波格米勒派的许多作品早已遗失,对于他们的记载基本来自于齐加贝诺斯·日加贝诺斯(Εὐθύμιος Ζιγαβηνός)的著作。
波格米勒派最早的记载,是出自保加利亚牧首神学院给彼得一世沙皇的信件,一些研究者相信波格米勒派吸收了亚美尼亚保禄派(Պաւղիկեաններ)流浪者和马吉安主义(Marcionism)的理念。波格米勒派一直受到正教会打压,但无法遏制他们在巴尔干地区的扩散,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匈牙利本地教会先后宣布波格米勒派为异端,匈牙利人甚至以消灭波格米勒异端的名义发动波斯尼亚十字军,导致了后来波斯尼亚教会的诞生(根据宗教裁判所调查,事实上15世纪后期波斯尼亚确实存在过一种二元论教派,但不是波斯尼亚教会)。虽然四面皆敌,但波格米勒派还是十分受到欢迎,直到第二保加利亚帝国(Второ българско царство)覆灭后波格米勒派才逐渐消失。

保禄派(Պաւղիկեաններ)

保禄派最早诞生于亚美尼亚,被认为是一种诞生于7世纪的亚美尼亚使徒教会异端,深受马吉安主义、诺斯替学派和摩尼教影响,他们的记载和波格米勒派一样,除了反对者的指控和少数文书外知之甚少,有些人认为他们是非三位一体派,信奉嗣子說(Adoptionism,倡导基督为上帝养子),另一些人认为他们是诺斯替学派,倡导两个王国原则,邪灵为造物主,是现实世界的创造者与主人,善良则是未来的精神。保禄派只接受《四福音书》,尤其是《路加福音》,拒认《彼得前书》与《塔纳赫/旧约》,还反对所有圣母崇拜与教会形式主义。
君士坦丁·希尔瓦努斯(Constantine·Silvanus)一般被认为是保禄派创建者,在650年至872年的亚美尼亚与东安纳托利亚逐步发展,690年希尔瓦努斯被用摩尼教罪犯专用火刑烧死后,教派信徒们便开始向西逃亡,进一步在安纳托利亚获得了广泛的政治军事影响力,甚至一度在9世纪中叶以迪夫里伊(Divriği)为中心短暂建国。除了圣像破坏派当权时期,东罗马帝国从未放松过对保禄派的迫害,据说累计有10万名左右保禄派在亚美尼亚和拜占庭之下非正常死亡,君士坦丁五世(Κωνσταντῖνος)将保禄派迁移到马其顿和色雷斯的边疆区,增强保加利亚前线的防御,但事与愿违保禄派在菲利波波利斯(Φιλιπούπολις,今保加利亚普罗夫迪夫)非但没被当地人同化,反而让自己的异端信仰在本地扎根导致了新的迫害活动。在此之后保禄派便逐渐销声匿迹,在第一次十字军东征时期一些被称为(Publicani)的人出现在双方阵营中;第三次十字军东征时期,巴巴罗萨在菲利波波利斯获得了当地保禄派的欢迎并称其为“解放者”。关于保禄派最后的记载是在第八次俄土战争,亚美尼亚俄罗斯占领区还能依稀见到保禄派社区,还有通德拉克(Թոնդրակեաններ)在1837年与亚美尼亚使徒教会的争论被记载在一本名为《真理之钥》(The Key of Truth)的书中。虽然保禄派本身逐步衰败,但相关的衍生教派却继承他们的衣钵开始出现,从亚美尼亚的通德拉克,到保加利亚的波格米勒派,还有南法的清洁派,都能视为保禄派继承者。

瓦勒度派(Valdesi)

瓦勒度派通常被分类在新教中,他们被认为是一种前宗教改革新教。最初瓦勒度派被称为“里昂屁民(Poor Men of Lyon)”,只不过是一帮禁欲平民组成的小型运动,随着后续的发展瓦勒度派的观点逐渐体系化,他们全面反对大公会议并进行私自解经,禁止神职人员干涉本派活动等等,令教会将该派打为异端。根据1320年法国审判官写出的报告,瓦勒度派的具体主张有否认教宗权威;否认圣体圣事和忏悔圣事以外的圣礼;强调新约,只承认星期日、玛利亚节与主祷文,其余公教会认证的节日、节期和祈祷一律不遵守;贫穷乃救赎,反对私人财产;拒绝发誓;否定炼狱;坚持使用当地方言等等(这让瓦勒度派信徒一度被认为是巫术使用者)
瓦勒度派最初是认为由富商彼得·瓦勒度(Pierre Vaudès)在1173年效仿使徒放弃家财后,在里昂身体力行传教时创立的,许多天主教神职人员也效仿他投入到清贫的传教生活中。在1175至1185年瓦勒度委托一位里昂牧师,将《新约》翻译成本地方言,甚至在1179年瓦勒度还曾受邀叩见过教宗亚历山大三世(Pope Alexander III)并参加第三次拉特朗大公会议(Third Council of the Lateran)。在1180年,因为不服从第三次拉特朗大公会议决定,尤其是停止私自解经,瓦勒度被驱逐出里昂,此后瓦勒度派变成了一种流动秘密团体,与本地瓦勒度派秘密社团联系祷告后在秘密的前往下个地点。公教会对于这种明目张胆的挑战,最终在1215年第四次拉特兰大公会议上爆发,将瓦勒度派正式打为异端,此前1121年在斯特拉斯堡火刑80名瓦勒度派成员,已经掀开了数个世纪对该派的迫害活动。在未来的宗教改革时期,瓦勒度派思想影响了瑞士改革派海因里希·布林格(Heinrich Bullinger),并在后来成为加尔文宗传统的一部分。

罗拉德派(Lollardy)

罗拉德派是一支14世纪中叶—16世纪英国宗教改革教派,同样也被认为是前宗教改革新教。罗拉德这个词最初是指代懒汉、闲人与欺诈乞丐,所以有时会用威克里夫派(Wycliffite)自称。罗拉德派使用英语圣经,主张圣体共在论(Consubstantiation,即圣餐中的酒与面包在物质上仍是食物,在灵性上则是基督的身体与血液),反对圣徒崇拜,反对朝圣与教会权威。在《罗拉德十二论》(Twelve Conclusions of the Lollards)显示教派的核心诉求是进行宗教改革。
罗拉德派的创立者是约翰·威克里夫(John Wycliffe),他最先将《圣经》翻译成英文,自1374年代表英王和教宗讨论英国神职任免权未果后,便开始抨击教宗至上原则;1376年他又抨击神职人员过度干涉俗世,生活腐化堕落。1382年罗拉德派因为在圣体圣事上的分歧被打为异端,1395年2月罗拉德派信徒将《罗拉德十二论》送至威斯敏斯特和国会表达政见,但结果却是遭到国家与教会双重压制,1410年约翰·巴德比(John Badby)受刑被认为是迫害罗拉德派的开端。不久,1413年罗拉德派领袖与亨利五世的密友约翰·奥德卡斯尔(John Oldcastle,莎士比亚戏剧中法斯塔夫的原型)被指控异端,但依靠着与国王的关系而免于一死,在逃出伦敦塔后他组织起义并打算绑架亨利五世,最终起义失败奥德卡斯尔被火刑,对罗拉德派的迫害进一步加剧。在宗教改革扩散至英国后,罗拉德派被吸收进新教,但一百年的地下活动使得此时的罗拉德派思想与规模尚不确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