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与伦比的美丽:《七堂极简物理课》

昨天看了这位理论物理学家的科普书:《时间的秩序》,他同时还有两部《七堂极简物理课》以及《现实不似你所见》。其中物理课仅2.8万字,先睹为快。
第一课:广义相对论
伟大的天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的著名理论。
牛顿提出空间是一个巨大的容器,而爱因斯坦有另外的看法,他觉得空间和引力场是一回事儿。
1915年11月,爱因斯坦发表了一篇全新的引力理论,他称之为“广义相对论”。
这个惊世骇俗的理论认为:空间不再是一种有别于物质的东西,而是构成世界的“物质”之一,一种可以波动、弯曲、变形的实体。而引力是因为空间弯曲变形导致的物体下落。请想象一个漏斗的曲面。
所以,空间在有物质的地方会发生弯曲(时间也会)。
正是因为这个推导,我们才有了后续的宇宙大爆炸、由于老去恒星坍缩成为的强大吸力的黑洞、像大海扬波一样无边延展的星际空间...

第二课:量子
量子力学的发展史可以扣之前发过的这篇读书笔记:
量子力学让人印象很深的几个点。
首先是物质是不连续的,比如,光子是一份一份的,电子只有积累到一定的能量程度才会跃迁。与我们以为的物质是连续的,可以无限分下去的想法是相悖的。
其次,测不准。比如说电子吧,想要同时测它的位置和它的速度,是不可能的。但是先测位置再测速度以及先测速度再测位置,得到的答案却并不相同。世界怎么可能是不确定的呢?怎么可能没有一个客观存在永恒不变的世界呢?
可是微观的量子世界就是这样的。
再来说说恐怖的双缝干涉实验。我们都知道光具有波粒二象性,如果我们让光子一个个的通过双缝,在没有人观察的时候,光子就会展示波的特质,出现干涉条纹;但是关键点来了,当出现一个观察者,干涉条纹消失了,只剩下两条条纹,光显示出了粒子的特性,波的特性不见了。
诡异的世界啊。

第三课:宇宙的构造
这一节课很容易理解,作者想表达的是,宇宙很大,我们是其中很渺小的一颗。而我自己,大概只是一粒渺小的微尘,或许连微尘都不如。世界之大,诚如如来所说: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
古时候以为地球是世界的中心,后来以为太阳是中心,后来才发现宇宙是这样的浩渺,繁星无数。
而且如上述广义相对论所述,空间也是物质,而在无数星辰中充斥的空间如同一圈一圈的波纹,高低起伏。那些确实存在的电磁场、引力场,是因为人的身体构造受限而看不到的吗?就如同人眼无法捕捉紫外线,也无法捕捉超声波和低声波,在我们无法感知的领域,宇宙又是怎样的存在呢?
第四课:粒子
我们在高中物理中已经学过,夸克大概是那会我们学过的最小粒子,它构成了质子和中子。夸克之所以能够黏在一起,是因为一种“胶子”的粒子。
那么,世界上最基本的粒子,就是电子、夸克、光子和胶子。
此外还有一些不跟我们发生交互作用的粒子,比如:中微子、希格斯玻色粒子(这个名字看起来好高级)。
正是这些最基本的粒子构成了我们这个五彩斑斓的世界。
而这些粒子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永远永恒不变的在某个地方,相反它们飘忽不定,它们涌动、震荡,充满了不确定性。但正是这些微小的粒子组成了人体、组成了森林、组成了大海、组成了那些遥远的星辰。
第五课:空间的颗粒
这一课再次刷新了我的认知,不过这个理论大概率还是推论,因为我并没有看到预测实验的验证。
为了统一经典的“广义相对论”的世界以及疯狂的“量子”直接,这一宏观以及微观的世界,现在出现了一个新的理论,叫做“圈量子引力”。
它的中心思想很简单。广义相对论告诉我们空间不是一个静止的盒子,而是在不断运动,像一个移动中的巨大软体动物,可以压缩和扭曲,而我们被包在里面。另一方面,量子力学告诉我们,所有这样的场都“由量子构成”,具有精细的颗粒状结构。于是物理空间当然也是“由量子构成的”。
简单来说,空间也是由一种量子粒子构成的,他们叫做“空间原子。”
这个理论用于解释黑洞,当一颗恒星因为燃烧殆尽开始坍缩之后,它变成了一颗“普朗克恒星”,就是超级小的一个星球,但是它的质量无比大,这样你可以理解这种空间原子就会产生一个反抗力,产生一个瞬间的爆炸。
当然由于时间的流逝速度对于黑洞内外的人是不一样的,我们观察到的黑洞演化时间无比漫长,但是黑洞内的人感受到的爆炸只是一瞬间。
想起《星际穿越》里面的主人公只是做了很少的事儿,但是地球上已经过了那么多年,是因为时间流逝的速度不一样啊。

第六课:概率、时间和黑洞的热
什么是热?
直到19世纪中叶,人们还以为热是一种流体的物质。
后来我们当然知道是由于原子的剧烈运动产生了热。
接下来就有一个问题,为什么热的水和冷的水碰撞到一起,总是热水变冷,由热传递到冷呢?
奥地利物理学家玻尔兹曼给出的答案是:概率。
就是也有可能运动不剧烈的粒子碰到运动剧烈的粒子,被吸收走能量,但是这种概率超低。但是由热到冷是非常大的概率。
后面的长长的一段,我没太理解作者的描述。但是我感觉还是说热力学第二定律,熵低到熵增,有序到无序,时间的流逝。
而在这个问题上,引力、量子力学以及热力学三者交叉,是一个非常好的课题,相信攻破的一天,人类将获得巨大的进步吧。

第七课:我们
人类,同样由基本粒子构成,我们由原子和光信号构成,同山上的青松和星系中的群星交换的原子和光信号并无区别。
再来从科学家的口中看看自由意志与宿命论。
当我们认为自己很自由的时候,我们确实做得到,因为我们的行为由身体内部的大脑决定,不受外部因素左右。但是自由并不意味着我们的行为不受自然规律的支配,而是说明自然规律通过大脑的运作来决定我们的行为。我们的自由决定,是我们大脑中数十亿个神经元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交互极为丰富,无比迅速。我们的抉择固然自由,但却不可能超出神经元的相互作用。
对于这段的认知,随着看更多的科学著作有了更新的认识。我们以为的情绪,以为的快乐,其实都是化学物质的分泌,我们以为的人类的万物之灵,其实只是遵循自然存在的一种普通的物种。
我们受到身体的限制,拥有狭隘的世界观,但是并不妨碍我们仍旧拥有无穷无尽的好奇心,不停的往前,不停的探索。
看到作者写的这一段,瞬间泪目:我们的爱与真诚与生俱来,我们天生就渴望懂得更多,渴望不断学习。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在不断增长。在知识的边界,我们的求知欲在燃烧。我们渴望探索空间纹理的细微之处,探索宇宙的起源,时间的本质,黑洞的现象,以及我们思维的运行。
我们是普通的我们,但我们又是天才的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