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海科展看水下机器人:高价没有未来

这周去青岛参加了青岛国际海洋科技展览会,简称青岛海科展。这个展会,配套的还有个水下机器人比赛,是在帆布泳池里举行的,难度相对比较低。这点跟大连的比赛不一样。大连的比赛是在开放的海域举行的。在校的大学生,可以考虑来年参加这个比赛。
参加完展会,有些感受还是比较深的。因为有些话比较难听,就不配展商的照片了。
这个展会呢,是从2016年的时候开始举办。我是在2018年的时候,第一次参加这个展会,收获很多。时隔5年之后,同时也是疫情以后,再次参加这个展会,心里还是很期待的,很想看看疫情期间,有没有厂家搞出来一些黑科技。看完之后,感觉心里还是有点小小的失落的。
参加展会,感受比较深的,还是水下机器人的高价。这里说的水下机器人,如果不是特殊说明,指的就是ROV,线缆遥控的水下机器人。AUV偏军用,比较特殊,我一般不关注。
现在的大型、中型的水下机器人,定价好像是按照重量来的。这个重量,说的是水下机器人的本体,不包括线缆和岸上控制基站的重量。具体来说,似乎很多水下机器人厂家的定价策略就是,1公斤就是1万,50公斤就是50万。100公斤就是100万。这100万,基本还只是裸机的价格,并没有图像声呐这样昂贵的零部件,也没有多轴电动机械臂这样的作业工具。纯纯的就是个水下机器人。
说实话,这个价格是很贵的。对比下汽车,就更明显了。100万,都能买6辆比亚迪宋Pro DM-i冠军版了。还能有点富裕。
其实很能理解同行为什么卖这么贵。
俗话说,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水下机器人就面临着这样的窘境。量太少了,导致单台的研发成本、生产成本、销售成本都很高。售价自然就降低不下来。
有的人可能会说,高价有什么不好呢?高价的利润高啊。其实这是缺少一些公司经营的常识。分三个方面讲吧。
首先第一点,高价的利润未必高,低价的利润未必低。简单来说,利润的计算可以简单地归结如下:
利润=(售价-成本)×销售数量。
虽然售价降低了,但是,批量生产能够大幅度地降低成本,加上销售数量的提升,利润反而会大规模地提高。这在无人机行业已经得到了充分的验证。大疆的消费级无人机几千块钱,一些搞行业定制的无人机公司十几万一台,甚至更贵。是大疆挣得多,还是那些行业定制公司挣得多?当然这里面还有市场规模的问题。这里挖个坑,以后有时间再讲。
然后,第二点,销量起来了以后,有利于积累生产经验,产品的质量得以提高。同时也能够为研发提供足够的资金、数据支持。
最后,第三点,如果有公司做出来低价、好用的水下机器人,就好比大疆做出来了低价、好用的无人机,那么,阁下将如何应对呢?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水下机器人行业没有销量呢?水下机器人行业能够大规模生产、销售吗?这个问题,要讲清楚比较复杂。
先说两点吧。首先,所谓的消费级水下机器人,很多人曾经对这个方向寄予厚望,觉得这个方向能够把水下机器人做大。现在基本上可以盖棺定论了,就是个“伪命题”,或者说是“伪需求”。消费级水下机器人虽然能够有一些量,但是,真不大。这市场太狭窄了,难以支撑起一个规模比较大的公司。早些年,有几家做消费级水下机器人的公司,想成为“水下的大疆”。近年来,这些公司纷纷转型做行业级水下机器人,同时公司的人数似乎没有明显的增长,甚至有所减少,从侧面证明消费级水下机器人不是一个好市场。
第二点,现有的水下机器人没有找到合适的应用场景。或者说,现有的技术和市场的需求不匹配,导致销量低。这点在捕捞海参的水下机器人方面非常明显。大连的全国水下机器人比赛,今年已经是第七年了,至今没有见到比较成熟的水下机器人。那么多水下机器人,也没有一款批量销售了。一些公司做吸取式的水下机器人,但是,怎么说呢。吸取式的水下机器人就好比是BB机,已经是落后的产物,自己的缺陷比较大,很难大规模推广应用。
所以,总的来说啊,技术和需求不匹配,市场需要的,现在的技术提供不了;现在水下机器人售价比较高,能够接受高价的用户比较少。水下机器人行业就卡死在这状态里了。
水下机器人这行业,经常是三五年没啥新的技术。你现在看这些水下机器人,再看三五年前的水下机器人,或者过三五年再看看水下机器人,感觉没啥大的变化。规模始终做不大,技术进步也很少,也很慢。
这真是挺悲哀的。
感谢大家的一键三连。我们改天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