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毛中特简答题十道

2022-06-12 10:56 作者:答案鬼  | 我要投稿

1. 如何认识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及重大意义?

必要性: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由中国所处的时代特点和具体国情决定的。

一方面,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内无民主制度而受封建主义的压迫,外无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的压迫。中国的无产阶级根本不可能像在资本主义国家那样先在城市经过长期的、公开的合法斗争,然后再组织武装起义,夺取政权。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只能是武装斗争,以革命的武装消灭反革命的武装,相应的主要组织形式必然是军队。

 

另一方面,近代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在中国开展革命斗争,必须充分地发动农民,凝聚农民阶级的革命力量,否则就无法摧毁帝国主义和封建地主阶级反动统治的基础。这就要求无产阶级机器政党必须深入农村,从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入手,组织、发动和武装农民,使革命战争获得广大农民的支持和参加,为最后夺取全国政权奠定基础。

 

重大意义: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了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的密切结合和有机统一。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反映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主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党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过程中,不是照搬照抄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而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开辟了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正确道路,独创性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2. 如何理解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动反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第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极大地提高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第三,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占世界人口1/4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一个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如何进行社会主义革命问题的系统回答和正确解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在中国正确运用和创造性发展的结果。它不仅再次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而且以其独创性的理论原则和实践经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3. 如何认识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大意义?

党领导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经历艰辛和曲折,在理论和实践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这些成果对于巩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于促进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着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党带领全国人民,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开始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了广大人民群众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社会主义制度也在实践中得到发展。

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历经艰辛,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留下了深刻的教训。无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误的教训,正确地加以总结,都是党的宝贵财富,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在探索中形成的一些比较正确的思想观点、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尤其是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为开启新时期新道路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在这一探索过程中,我国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基本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了工业化“从无到有”的问题,为开启新时期新道路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党领导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汲取了苏联模式的经验教训,根据自己的实践形成许多独创性成果,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探索的成就表明,社会主义建设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各个国家应该根据自己的国情,独立自主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这不仅丰富了中国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也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为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4. 请结合教材所学内容综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战略的演进过程。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从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算起,到21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至少需要100年时间。为了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人在不同历史时期提出、制定了相应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

新中国成立以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在20世纪内,分两步把我国建设成为“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构想,并设想用100年时间赶上和超过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实现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的四个现代化的任务

1964年三届人大一次会议明确了实现四个现代化要分“两步走”的设想:“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同时把它作为在20世纪内奋斗的目标。

1987年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是“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发展是硬道理,中国的发展首先必须解决两个问题:第一,确定一个发展的目标,以及达到这一目标的时间和步骤;第二,制定实现这一目标的对策和措施,也就是要制定我国的发展战略。

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温饱问题;

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水平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

1997年党的十五大把第三步进一步具体化,提出三个阶段性目标。即“新三步走战略”展望新的世纪,我们的目标是,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全国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下个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2000年,我们已胜利地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一、第二步目标,全国人民的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人均GDP达到848美元,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下一步将开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程度的现代化发展战略第三步阶段。

 

 

5. 如何理解“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党始终代表人民根本利益,深刻体现了党的本质属性和根本要求

本质决定现象,内容决定形式。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这一本质属性决定了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既然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就必须时刻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能代表任何利益集团、权势团体或特权阶层的利益,必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中国共产党自觉坚持人民立场和人民观点,把为人民谋利益、谋幸福,始终带领人民不断为实现美好生活目标而奋斗。

 

党始终代表人民根本利益,深刻体现了党的根本宗旨的内在需要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也是我们党做好一切工作、完成一切任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把人民比喻为“江山”,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我们党的百年奋斗史其实就是一部为人民谋利益、谋幸福的奋斗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站稳人民立场,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不懈奋斗。

 

党始终代表人民根本利益,深刻体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核心要义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思想的无产阶级政党。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从本质上来说,党的利益和人民群众的利益是完全一致的,党的立场和人民群众的立场也是完全统一的。党要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就必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在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党始终代表人民根本利益,深刻体现了党的初心使命的实践要求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党的十九大明确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一初心使命视为“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根本任务,使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全体人民,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6. 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立场?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其核心是以人为本。深刻理解以人为本,才能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切实做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

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为核心立场,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体现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

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

以人为本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

持发展是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

 

7. 如何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人民至上”的理论特质?

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取得新的胜利,始终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其关键原因就是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人民至上”基本理念经过历届党的领导人的发展完善,形成了在对待人民态度上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在维护人民利益上社会发展与人民利益相统一和在促进人的发展上理论追求与人的发展需求相统一等理论特征,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为根本、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强化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为手段的实践原则。新时代践行“人民至上”基本理念,要致力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中凸显人民作用、维护公平公正和保障民生、坚持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懈奋斗。

人民立场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也是人类文明新形态得以创造的根本原因。人类文明新形态以坚持人民立场为根本,形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五位一体”的目标体系,突破了西方国家以物质文明为核心的单一型文明形态。

坚持人民至上,既是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理论品格的体现,也是我们党经过百年实践得出的颠扑不破的真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全部意蕴都始终紧扣“人民至上”这个核心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把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

任何文明的发展都必须依靠人民的创造,人民是实践主体、历史主体、价值主体。人民作为从事物质生产实践的主体,构成文明发展的活的价值源泉,在现实中,人民群众是一切文明要素的创造者,是文明演进的推动者。人民主体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

坚持人民至上”概括为党百年奋斗的十条历史经验之一,揭示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揭示了我们党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原因。

8. 请结合教材所学内容概述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每个理论成果所回答的基本问题(时代课题)及其历史地位?

邓小平理论 鲜明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

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20世纪的中国又一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开启了中华民族“富起来”的新征程。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

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了21世纪。“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科学发展观 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成果。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问题。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9. 请结合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有关内容谈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认识?

党的十八大指出,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开展一切执政活动的依靠力量和评价标准,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

 

  第一,一切为了人民是唯物史观的根本观点。坚持一切为了人民,是由人民群众在历史活动和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决定的。

 

  第二,一切为了人民是党的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的这一性质决定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

 

  第三,一切为了人民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实现自己利益、创造美好生活的共同事业,是亿万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创造性事业。

10. 阐述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伟大成就及历史意义

一个主题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时期

党的主要任务

伟大成就

历史意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

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根本社会条件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

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和推进社会主义建设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继续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使人民摆脱贫困、尽快富裕起来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

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继续前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伟大成就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一百年来,党始终践行初心使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绘就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壮美画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党的百年奋斗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

党的百年奋斗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

(三)党的百年奋斗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

四)党的百年奋斗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

(五)党的百年奋斗锻造了走在时代前列的中国共产党。


毛中特简答题十道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