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对“学校”的分析

2023-02-27 00:36 作者:zihan6662  | 我要投稿

对“学校”的分析:论学校的功能 学校属于意识形态再生产的一个部门,在意识形态上偏向“中立”(但其“中立”视角是虚假的上帝视角,并不存在),但会随着社会风向的改变而受影响,并且因为学校学生脱离劳动生产,其意识形态具有天然的小资性(有很多不切实际的幻想)。 在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中,国家的管理分为politics、economy和ideology三个层面,学校就是ideology层面的一部分,与其并列的还有文化传媒、生活交际、互联网舆论等等。学校在意识形态上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其偏向仍受社会风向(cs)的影响。 capitalism社会要想维持自身秩序,必须要处理好三个层面的再生产:生产资料再生产(工厂器械,商品原材料等),劳动力再生产以及生产关系再生产(也可以叫class再生产)。其中学校的主要功能就占两项:劳动力和生产关系再生产。“劳动力”就是要培养特定分工体制下的专业人才,传授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生产关系”一方面是同学关系能延续到工作后,一方面是文凭作为很多职业的准入证限制个人就业方向。上面的描述当然是理想情况,现实是学校的各个教育环节中充满了异化,充满了矛盾,其早已被capital渗透(或者说从来没有真正脱离过capital)。例如:学校教授的知识并不与个人未来的专业接轨,高中所谓的“全面发展”,其知识获取与专业选择往往不匹配,“会而不精”的知识学习,实际上没有大用;而大学本科+考研+硕博的马拉松,其学习的知识严重脱离实践经验,用来检验实践能力的“分数”往往变成了用来检验分数的“能力”,这种目的与手段的颠倒就是辩证法在现实政策执行中的运行。 除此之外,中国传统的“科举制”,作为前现代家庭“血脉”与“社会地位”再生产与跃迁的最重要道路,在现代仍然起着整合前现代家庭关系并调和社会矛盾的功能。至于处于学校中的个人,则只是整个“意识形态再生产”中的一环,对家庭来说(尤其是前现代残余家庭)是父母献祭给名为“血脉”“家族”“社会地位”“金钱名利”等“上帝”的祭品;对学校来说是实现其“劳动力再生产”与“生产关系再生产”的工具。其中的个人的“主体性”,或所谓的“自我”,只是“主人话语”与“大学话语”或叫“科学话语”之间的裂缝(之前对“自反性”的分析中有详细说明),再或者,是家庭中父母说“你要光宗耀祖,延续家族血脉,追求幸福生活”与学校中老师说“你要格物致知,追求世间真理,淡泊功名利禄”之间的裂缝。面对这一分裂,主体会采取各种姿态,具体的分析要看个人的家庭环境以及求学经历,下文拟做一概述。 处于裂缝中的“主体”,往往会采取几种姿态,用顺应-接受-拒绝的三元组就能大致概括,其思路是,在“顺应”的人群中分为“行为上顺从父母和学校管理,思想上也认同父母和学校的期望”、“行为上顺从父母和学校管理,思想上并无明确的个人期望”和“行为上顺从父母和学校管理,思想上有一定的个人期望”三类,在“接受”和“拒绝”的人群中同理又各分三类,共九种。 对于思想上“顺从”的个人,在其没有因为过度压抑而病理化甚至影响现实生活的情况下,不必对其加以干涉,其可以充分发挥作为“意识形态再生产”的流水线上的一颗”螺丝钉”的社会功能;对于思想上“接受”的个人(即没有个人期望于是随波逐流的个人),原则上同理,在没有病理化的情况下,或个人没有强烈意愿的情况下,不需干涉,若个人没有病理化但有意愿寻找个人期望,值得鼓励;对于思想上“拒绝”的个人,其思想上的出路就是从意识形态层面理解学校的功能,从“自己是学校的工具”转向“学校是自己的工具”,在此基础上规划人生。 特别注意:对于因过度压抑而导致病理化的个人,不建议其依赖/不依赖药物强行进行日常生活,也不建议其依赖/不依赖药物完全脱离日常生活(其中有拒绝就医/self-kill倾向的个体尤其如此),并建议其进行正规的精神分析治疗(不是什么🐶屁心理咨询),或者自主学习精神分析理论对自身进行治疗。

对“学校”的分析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