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发了火锅的图,今晚就说说火锅~
昨天发了马王堆里辛追老太太的食品清单,其中火锅一栏让大家印象深刻
正好今天来说说火锅在历史上的演变吧~

其实人类对温暖的食物,是有本能追求的
在学会使用火之后,如何让食物熟透温暖,不带走身上的热量,反而给身体提供热量
这都是远古人类的自然选择
于是这只新石器时代的“火锅”就出现了

南京出土,距今4000年的历史,下面生火,上面放置食物
疫情结束后,吃货们可以去南京博物院瞻仰这位火锅始祖~

到了西周,火锅又进化了一轮

井姬独柱带盘鼎 ,在宝鸡市被考古发现
当然,陕西的亲们肯定是一脸“坐下,基操”的表情
但这个15.2cm高,14cm口径,鼎腹深7.8cm,全器重1.8公斤的鼎
真的是那时的火锅!
因为鼎底部有被烟熏过的痕迹,应该是墓主人生前的常用品
比辛追夫人还要早哦~

到了战国,火锅更为普遍,秦国与魏国都有火锅的文物出土

这张图,一直看我状态的亲们,肯定都有印象
咸阳机场建设中发掘出的,老秦风味的骨头汤
那么这锅汤煮的是什么肉呢?答曰:“狗肉”
在调味料和热源缺乏的时代,狗肉的刺激性气味和燥热的属性,是很多人的喜爱

到了汉代之后,在统一王朝的安定环境激励下,鸳鸯锅出现了!

更丰富的物产,带来了更多的选择,火锅材质也从青铜、陶器,变成了铁器
这件分格鼎来自盱眙,就是那个出小龙虾的地方,不同的格子煮食材,已经很先进了~

等到汉下一个稳定又强盛的统一王朝——唐形成后,火锅也迎来了我们熟悉的模样

唐三彩火锅,这件不是吃的,但证明了唐人生活中,火锅已经是必需品
而且这个火锅的样子,已经和现代的北方火锅几乎一样了
沿用的称呼倒是和战国时期一样——“温炉”

唐之后的宋代,我们都知道宋人有钱,好追求个精神生活
所以火锅的造型也不例外

《东京梦华录》中有说法,“十月朔,有司进暖炉炭,民间皆置酒作暖炉会”
这个暖炉会,可以理解为现代火锅聚会的雏形
宋代十月天气开始转凉(阴历),所以要举办这么一个活动迎接即将到来的冬天

元代是传说中涮羊肉发明的元年
都知道是忽必烈为了行军吃放方便,把羊肉切成薄片涮熟即吃
既保留羊肉的鲜香,又能快速填饱肚子

这幅临摹的辽代墓葬壁画,发现于内蒙古自治区昭乌达盟敖汉旗
这种饮食方式,也是草原生存智慧的体现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火锅又回归了原有的样子

同时,牛肉开始成为了食材的一部分
将牛肉“视横理薄切片,用酒、酱、花椒沃片时,投宽猛火汤中速起”成为了当时的养生吃法
关于火锅的段子也多了起来,比如弘治年杨廷和的儿子跟朱祐樘对对子的故事
朱祐樘出了个上联
“炭黑火红灰似雪”
别问我为什么杨廷和会带着儿子跟皇上一起吃公务餐,但他儿子很流利的对了
“谷黄米白饭如霜”
对了,杨廷和的儿子,如果大家一时想不起来的话,他还有一部作品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没错,就是大明弘治年最不得志的两位天才之一,杨慎
另一位,当然就是苦逼的唐伯虎了


说远了,到了清代火锅也是上到皇帝,下到百姓都会吃的食物
但火锅升级为皇家菜品,还就是在清朝

火锅在清宫中又称热锅,质地有陶瓷、纯银、银镀金、铜、锡、铁数种
上面这个锅的主人尤其喜欢吃火锅
乾隆四十四年8月16日至9月16日的御膳记载,这一个月里,共上各类火锅23种、66次
有鸡鸭火锅、舒意火锅、全羊火锅、黄羊片火锅
食材有鹿肉、狗肉、豆腐、各种菜蔬等等多样
连吃一个月,完全不嫌腻,佩服佩服...

以上就是各个时期火锅的样子,想不想吃呢?
要不买点羊肉,买点白菜,支上电磁炉,自己在家好好吃一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