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余华、村上春树…原来大师搞创作没少从音乐偷师!

2022-07-18 14:29 作者:周雨思-音乐审美养成  | 我要投稿

本文首发自公众号:Yusi音乐审美养成

未经允许严禁任何形式转载

不知道大家是否有过这样的疑惑:如果不走专业路线,那么学音乐到底还有啥用?

陶冶情操、提高综合审美能力这样的字眼或许看着太虚了。事实上,就算不以音乐为主业,音乐素养的积累也会深刻影响着从业者的职业发展。

今天,我们就来通过一些『非音乐家』名人的经历,感受一下音乐对于『非专业』的人来说,有哪些实实在在的帮助。


两位卢梭:最落魄的时候,音乐成为了维持生计的饭碗


历史上有两位名叫卢梭的人,都出生在法国,还都与音乐有着不解之缘。第一位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十八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让·雅克·卢梭

卢梭在各个领域的影响力,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有听过。

他的政治见解、哲学思考包括文学创作都对社会的发展影响深远。但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卢梭还是一个非常执着的音乐爱好者,甚至一度想靠自学成为音乐家。

因为母亲去世得早,卢梭从小跟随姑妈长大,在姑妈温柔动听的歌唱中,他对音乐产生了深深的依恋。他没有机会接受专业而系统的音乐教育,自学音乐最常用的方式就是抄乐谱。

一开始,这只是卢梭学音乐的一种方法,后来则成为他从事了半生的工作。在印刷术没有普及的18世纪,抄乐谱成为了一门临时的工种。这种工作按页计算,时间自由。虽然赚得钱不多,但完全可以满足卢梭欣然选择的清贫生活,并支撑他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值得一提的是,在不断努力和自学下,卢梭还真的独立创作了几部歌剧,其中一部《乡村卜师》,得到了当时法国国王路易十五的赞赏。

而他的音乐理念,也和他在政治、哲学、教育等领域的信念一脉相承。

卢梭崇尚和平、自然,在那个以科学、理性为主导的启蒙主义时代,他是一个特立独行的存在——坚决将人性置于理性之上,正如在音乐上,他更看重音乐旋律带来的情感力量。

另一位卢梭,名叫亨利·卢梭,是19世纪后期法国著名的印象派画家。

亨利·卢梭从小对音乐、绘画就有着浓厚的兴趣,18岁从军并加入了军乐团,在其中担任小提琴手。从军队出来后,他成为了一名税务员,但他自己最热爱的事情,还是画画。40岁时,他辞掉了税务员的工作,成为了一名专职画家。

尽管他在绘画上也非常有天赋,却因为没有名气,很少从中赚到钱,因此,他经常走上巴黎街头,通过演奏小提琴来赚取一些额外收入。

当然,音乐对他的影响不仅在于物质上的帮助。亨利·卢梭的画以童真、质朴闻名,充满着孩童般的纯净与天真。

而这样天真烂漫的气质,与音乐息息相关。

音乐是亨利·卢梭生活中最重要的快乐源泉,尽管生活并不富裕,但只要手里一有余钱,他就会在小小的画室里举办音乐会,除了一些艺术朋友,隔壁的杂货店老板、修锁匠等等,都是他的宾客。他们聚在一起唱歌、演奏乐器,其乐无穷。

是音乐,激发了亨利·卢梭对生活的热爱,并在他的画作中注入了活力与纯真。


卓别林:音乐同样是电影的主角


相信很多人都看过卓别林的电影,但你听过卓别林拉小提琴吗?

没错,喜剧大师卓别林也是一位非常资深的音乐爱好者,甚至可以说是一位成功的作曲家和电影配乐家。年轻时跟随剧团跑码头,他总是随身带着小提琴和大提琴,一有空就练习演奏。因为他是左撇子,为了便于拉琴,他把高低音琴弦倒过来安装,腮托也换到了另一边。

后来成为默片演员,不再需要经常外出巡演,他就每天抽出4-6小时练琴。电影《舞台生涯》中,有一段卓别林拉小提琴的精彩片段,大家可以感受一下。



卓别林曾说:“在我的影片中,音乐和主旋律是动作的基础,和戏剧表演本身一样重要。”

有声电影时代来临后,他本着对电影配乐的高要求,几乎包揽了自己所有影片的配乐工作,不仅非常恰当地选取各种古典音乐作品,还亲自为电影创作音乐。

比如这首《Smile》是卓别林在1936为《摩登时代》创作的配乐,后来成为了一段经典的旋律,包括迈克尔·杰克逊在内很多歌手都翻唱过。

再来感受下电影《大独裁者》中,卓别林用勃拉姆斯《匈牙利舞曲》配合他为顾客剃须的片段,每个动作都完美卡点,节奏流畅自然,令人忍俊不禁。



作为演员,音乐成为卓别林探索表演节奏的新思路;作为导演,古典音乐知识的积累,给予了卓别林无限灵感。他把古典音乐与电影完美融合,成就了无数经典的幽默片段。

无独有偶,好莱坞著名导演伍迪·艾伦所成就的那些经典电影,也离不开音乐的帮助。

伍迪成长在爵士乐快速发展的年代,并被这种新鲜自由的音乐吸引。17岁时结识了一名单簧管乐手,并跟他学习过一段时间,这让他有了一个成为单簧管演奏家的梦想。

了解伍迪电影的观众都知道,爵士乐在他电影中出场频率极高。和卓别林一样,伍迪的很多电影配乐也是自己亲自挑选的。比如《曼哈顿》中的《蓝色交响曲》,再比如《午夜巴塞罗那》中具有吉普赛爵士风格的吉他小调。

他对音乐的熟练掌握,可以恰到好处地使音乐适应电影画面,甚至用情节衬托音乐本身。


村上春树:音乐的节奏启发小说创作


除了影视圈,作家圈里的“乐迷”也不在少数。这其中,不只一位大作家提到过音乐对于写作的巨大帮助。

比如村上春树。15岁时第一次听到了爵士乐,就一发不可收,甚至在后来开了一间可以从早到晚播放爵士乐的酒吧。

与此同时,在他的作品中,到处可见古典音乐的影子。从贝多芬、勃拉姆斯到古尔德、巴克豪斯、罗西尼,不管是家喻户晓还是比较小众的音乐家,都被他“私心”揉入故事情节中。

村上春树曾在自己的音乐随笔集《没有意义就没有摇摆》中提到音乐对于他创作的影响,尤其是音乐的节奏运用对于他小说创作的启发。

他将爵士乐自由的节奏和即兴创作手法运用到小说中,让小说的节奏快慢相间。

在村上春树的观念中,如果一个人缺乏节奏感,连成为作家的资质都没有。

音乐的节奏同样对另一个大作家米兰·昆德拉的创作起到了巨大作用。

米兰·昆德拉的父亲是钢琴家,从小在音乐的氛围中长大,他从小学钢琴,甚至还曾学习过作曲。他曾在自己的作品《小说的艺术》中提及过音乐对他小说结构创作的影响:

我小说的每一部分都可以标上一种音乐标记:中速、急速、柔板,等等。

除此之外,他还常常把小说与音乐对应起来进行理解:比如将小说不同部分类比为音乐各个段落,小说的多线叙事类比为音乐的复调。将两种艺术形式打通,帮助理解的同时,迸发更强的创造力。

中国作家余华也曾讲到音乐对自己创作的影响。

不同于上面两位作家,余华并非从小就接触音乐。23岁时,他才与音乐结缘,并在半年时间里,听了四百多张CD。

余华说:音乐一下子就让他感受到了爱的力量。

而在听音乐的过程中,也进一步帮到了余华的文学创作。比如他从加德纳指挥的巴赫《马太受难曲》中领会到“叙述的丰富在走向极致后其实无比单纯”,从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七交响曲》中,“听到了叙述中‘轻’的力量”。

艺术从来都是相通的,音乐是我们人生中一扇重要的窗户,打开它,或许就会发现更多可能性。

最后,音乐爱好是否曾对你所从事的职业带来一些影响?欢迎留言和大家分享你的感受呀~

余华、村上春树…原来大师搞创作没少从音乐偷师!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