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空军武志——天汉号战列舰传记
在1937年-1942年的天汉海军最艰难的时期,天汉海军遭受巨大损失。原本海军兵力总共83艘105万吨,到42年年末时就只剩29万吨了。
广阔的西太平洋海域,可以说是没有天汉海军的大型舰船。
开战时天汉海军遭受阳国海军偷袭,加上后来几次海战的大败,导致了舰船的大量损失。
南海舰队的一只舰队逃到了印度洋的毛里求斯岛,这只舰队的两艘2万多吨的浙江级战列舰就成了天汉海军当时最大吨位的舰船。
到1942年年末,天汉基本上赶走国土上的阳国军队,恢复领土,才开始统计沿海地区港口情况。
北至鲸海的海参崴,南至广西防城港,沿海港口都被阳军进行了破坏。原有的重要港口大连、上海地区,由于开战后最先被阳军占领,阳军还在撤退时进行了大规模破坏,破坏最为严重,可以说是完全无法使用。当时除了广东的汕头港,处于相对较好的停摆状态。这还没有计算被阳军控制的海南岛和台湾岛等外海岛屿的港口情况。
面对眼前急需恢复建设港口,重新开始建造舰船、武装海军的情况,天汉军委发动全国力量,开始港口修复工作。同时与当时的英美展开谈判,引进设备。
美国方面对天汉的海军情况评估报告是,由于港口、设备的损失,常年战争导致缺乏熟练工人,海军缺乏足够作战经验的海军老兵,天汉海军起码10年内都没有出海作战的能力,恢复建造大型船只起码也得15年后,这还是在得到外国技术支持的情况下,至于要攻打阳国本土就更不可能了。
但是美国人的报告对天汉海军的具体情况并不清楚,实际上天汉海军的舰船在这段最艰难的时候,都有活动。当时的汕头40年被阳军短暂占领过,后来41年天汉军恢复当地管理后,从当时已经基本被破坏的港口设备进行修复,使得当时的一部分小型潜水艇、驱逐舰、轻型航空母舰能够进行航行作战,为天汉海军保留了有生力量。然而由于物资匮乏和当时阳国绝对的海空优势,港口的情况也是越来越差,要不是42年大反攻,港口基本上就已经撑不下去了。
这段时间的汕头港,建造舰船掩体躲避阳军空中侦查和空袭。对船只进行一定程度的修复和补给,保持一定的作战能力。但是当时的情况也没办法和阳国海军进行大规模战斗,都是进行一些小规模袭击,既锻炼了海军又保持了力量。潜水艇的袭击对阳国的运输船造成了一定的损失。
由于汕头并不是阳国重点进攻区域,对此地不够重视,加上汕头军事隐蔽,保密工作做得好,因此一年时间内没有被阳军发动大规模攻击,也没有再次被占领。
43年年初,汕头港的大部分舰船相关技术人员,都被转移到了福建的厦门港。这里已经被军委确定进行港口重建和未来主要舰船建造基地。
厦门地区进行了快速的重建工作,半年时间就已经恢复船台生产能力。
同时大量设备的到来使得能够开始进行大型船只的建造工作。
此时海战方面已经确定了航空母舰的主导地位,因此厦门港在恢复生产后就先开始生产航空母舰。
其他港口依照军委指示生产驱逐舰、潜水艇等船只。
在这一系列的船只中,并没有战列舰的名字。这是因为航空母舰是当前的重点,而战列舰的重要程度并不如航空母舰,因此这年的船只建造计划就没有战列舰。但是这并不是说海军不需要战列舰,海军内部的战列舰派还是希望能有战列舰的。
在复杂的军事会议后,海军军委决定在1944年-1945年建造一艘新型的战列舰。
43年冬,海军军委在黑龙江海参崴组建第2舰船设计局,负责新型战列舰的设计工作。
当时给出的指标是,吨位、主炮口径都要超过阳国大和级战列舰。
这给刚组建的第2舰船设计局抛了一个巨大的难题。
当时天汉方面已经掌握了阳国两艘大和级战列舰的大致数据,6万-7万吨,舰上装备9门460毫米大口径主炮,装甲厚度能抵御自身主炮的攻击。
天汉要是建造超过大和级,那就是非常困难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