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理论的弹药未上膛——聊周序《应试主义》

2023-08-24 21:41 作者:沈长一_  | 我要投稿

出于各般原因,中国教育系统的窟窿,在随着其他社会问题一块变大的同时,相对更能激起群众的反映。(在这里,文化因素会起一点作用,一些父母相对于自己在工作中受到的压迫,还是更加关注子女的前途和出路)从RO以来的「绩效主义」神话,和与之配套的教育领域「宏大叙事」,正在以「内卷」为名的恶性竞争中不断丧失其合法性。群众间自发的,对教育「内卷」的反抗之声此起彼伏,但很多时候,我们的批判多少是要建立在理论的基础上的。而在教育这个谁都可以插一嘴的领域,很可惜,无论是中国的学界研究,还是互联网平台上的理论传播,都很难让人乐观。

另:我认为应试主义无非就是「绩效主义」的一种,我倾向于使用应试教育或「绩效主义」在各个情况下代替应试主义这个词,但由于作者在书中大多使用应试主义一词,所以我们便干脆在本文中不用「绩效主义」一词。

一,至少是真诚的

本书作者周序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而本书就是作者当年在北师的博士论文。作者通过实地调查,以实习教师的身份进入四川省一所中层次高中,并和师生进行了长期的对话和记录。这也使得本书至少在对学校场域的运作机制上,不仅写的真实,而且十分全面。

第二章第三节是对作者调查状况的基本论述:应试教育注重层次性,选择性忽视多样性,学校升学率与政绩绑定,学校中存在歌声,口号,标语,周考,月考,晚自习考。

第四章第一节中依次论述了教师群体的教学理念变化,灌输式教学方式,教研组考研化,学生群体的被规定的分数化「理想」,被规定的时间空间,被规定的学习方法,被教师监视,无奈的顺从,以及高考-毕业时的牌桌,毕业典礼,散伙饭。在论述完教师学生群体是如何被学校机器所规训之后,第四章第二节讲述了规训以外的教学不平等。在绩效奖励,学校指标等一系列制度中,产生了教师群体之间的不良竞争,产生了以升学率为核心的班级分层,产生了以班级指标为核心的教学侧重分化,产生了教师-学生间关系导致的学生地位分化。从而阐明了,应试教育就是以效率逻辑为核心的教育体制,是违背教育逻辑的。

在分析完学校机器统治下的教师学生群体后,周序在第五章分析了应试教育中的教学部分。第五章第一节论述了主副科学课层级带来的提前分科,主副争夺,占课让课,考点划分带来的轻视非考点内容。第五章第二节论述了教科书和教辅在应试教育中的境遇。第五章第三节论述了教师教学中的操作化教学何以大行其道。第五章第四节论述了和操作化教学配套的题海战术的采用逻辑:它将时间,速度统一在了一起,从而实现了效率做大化。

第六章第一节留到后面再说,而第六章第二节,是我认为全书写的最好的部分。该节论述是这样的:教育系统的体制决定了个人的反抗是难有大的成效的,教师最终会被迫放弃其的教学理念,回归教育系统统一的教学八股[1]里去。而介于系统中的个体在缺乏对体制的反抗之后,逐渐对教学八股产生了路径依赖,拒绝新的教学方法。而在应试教育的统摄下,课程改革再怎么改,也不能撼动以效率为核心的教学体制。

所以应试主义的本质是在师资生源水平有限,传统教育经验和集体力量过于强大的情况下,使教师们主动或被动的按照经济学效率原则,采取简单化方法,以片面提高考试分数的一种教学形式[2]

在分析的最后,作者给出了「应试主义运行逻辑」图。由于这书我找不到PDF,所以就不贴了,关键这图我觉得用处也不大......图中分为操作系统,价值系统,教育结果三个部分,其中操作系统就是我们上述说的,而价值系统是我们下面要论述的。顺带着把第七章讲了,说真的第七章也写得不错,最重要的就是说明,在应试教育体制不变的情况下,在教学方法上做改变的改革,都几乎不可能成功。除非这个教学方法能够更好帮助得分的同时帮助素质教育,因为应试教育跟本不怎么关心你这个教学方法能不能促进学生的素质。而周序给出的方法就是提高命题质量,或者转变命题方向,这无疑是真正可行的出路,而且也多少算是一个成真的预言吧。

在概述完后,我想说的是,本书第四章到第七章的写作无疑是成功的,它完整的刻画了学校场域的运行机制。当然遗憾是,没有刻画教育系统,这个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内部其他部件的运行机制。我认为这几个章节的成功是建立在作者真诚的态度之上的,当然,这话反过来看的意思就是,我认为本书在理论的选择上出了较大问题。

二,武装头脑用什么

第一章第一节讨论的应试教育是否就是十恶不赦的问题,我没法回答,这个问题相当复杂。不过有一点我十分同意,就是在当前赛里斯的情况下,「素质教育」就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幻想。很简单,除非你放弃高考现存的部分公平,加大教育不平等,那么中上阶层就更可能实现所谓「素质教育」。(实际上资产阶级很多确实就是实现了的,这体现为丰富的地区性教育资源,名牌高中,地区性高考筛选体制的统一)要么你就加强教育平等化,我指的是学校场域内的体制改革,说实话你觉得可能吗?[3]第一章第二节是文献综述,关于应试教育从何而来,一个是对双基,讲授法,教学认识论的研究,一个是对教育资源和教育需求的研究,关于应试教育如何运行,一个是分层格局,一个是知识异化。第一章第三节留到后面。

第二章跳过,这章是讲历史部分的,其中第二章第三节已在上文进行过概述。

接下来就来到了本次的重头戏,我们将综合评述本书第一章第三节,第六章第一节,第三章来对作者在书中的一些论断提出质疑,并指出本书在论述中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理论使用,导致了这种情况。

从本书的参考文献来看,是有点吓人的。本书虽然用了布尔迪厄,阿普尔这样的批判教育社会学经典作家,但总共就没用几句。而且本书引用很杂乱,看不出是在那条理论脉络上做的进一步探索,但更可能的是,就没想找条理论脉络待着。我们将站在布尔迪厄的理论基础上,进行一些质疑。

第一张第三节给出了作者认为的本书具有的意义,有三点,我们分开来说。

第一点,作者认为学校场域中虽然具有权利和等级的差异,但是利益追求上是一致的,所以应试主义中的冲突无法用阶层或利益差别来解释。我认为这么说错的不多,但是即使应试主义中的冲突没法用阶层解释,阶层分析法就没法帮助我们理解应试主义了吗?应试主义的最终获益人是谁?他们为什么能够从应试主义中获益?应试主义的这种状况是否有要改变的必要?况且难道真的没法用阶层解释吗?不同阶层的子女,他们在应试主义中的处境难道是相同的吗?当然是不同的!师生冲突发生的原因之一便是:师生间的阶层差异和意识形态差异就可能引发冲突,教学系统赋予了教师权威,使得教师能够利用这种权威「制裁」学生。教师群体的阶层是相对固定的,但是不同的孩子的阶层却是千差万别。

而作者在论述师生亲密关系的时候,难道就不援引一下布尔迪厄的经典论述吗?中上阶层的子女因为其「文化资本」,更有可能符合学校所要求的「文化专断」,或者是教师所喜爱的文化趣味,在这种情况下,其亲密关系的起落涨幅难道真的只是跟成绩有关吗?故而,用阶层为标准来分析应试主义还是很有必要。

第二点,作者从应试主义的运行机制着手分析,部分的回答了应试主义何以抵抗改革,并使部分应试主义的受害者反而依赖于它。我认为这是作者全书做的最好的部分,但是作者从公平和效率两个概念入手分析应试主义的过程中,还是出现了问题。在第三章末尾,作者竟然认为这一高考公平的异化来源于讲关系,讲人情的社会文化。家长普遍追求这种所谓的异化公平当然是有原因的,但它能简单地被归类为对金钱和人情干扰现象的深恶痛觉吗?实际上,应试教育的不平等无非就是一下三种路径。[4]

其中所谓的「关系社会」的影响就属于「资源转化模式」。要知道,文化再生产模式和政策干预模式一样会加深教育不平等,为什么家长没有察觉到呢?我认为至少有以下三点原因:一,高考制度将不平等合法化以使广大群众难以察觉。二,宣传机器,学校机器作为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传播国家意识形态,这至少使得相当多的群众在遇到悬置,或疏离了很多与他们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作者本人提供的案例中就是家长在讨论到自己的阶层家境时,便是「那有什么办法,我家就是这个样子,我也希望......」)三,中国自RO后,缺少政治表达渠道,群众缺少政治意识。(譬如青年研究里的网络政治参与也算是这一情况下的产物)为什么家长宁愿相信应试教育带来的残酷的平等,也不愿相信改革,这很明显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怎么可能就是「为了修补这种诚信缺乏」[5]呢。

第三点,作者认为在应试主义的种种弊端和各个参与主体对应试主义的依赖背后,是学校在对学生层次性和多样性做出的选择导致的。关于这点我没什么想法,也就不谈了。

接下来的篇幅,我想谈谈在学历贬值,工薪收益和学历不匹配程度加深的今天,为什么对于高等教育,文凭的争夺还是愈演愈烈。当然这个成因也是极为复杂的,但我认为至少有以下几点:一,宣传机器,学校机器内部的次生意识形态的影响。二,仍然是阶层流动和阶层复制的最佳途径。三,阶级身份具有一定的不可继承性,无产要求上升,中产要求复制。四,社会缺乏其他上升通道。五,高考能够带来附加的文化价值。六,父母重视子女前途的文化传统。以上几点可能一个也不对,总之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以后以机会在撰文探讨吧。

总之,缺少确定的理论脉络作为立足点,缺少阶级的考虑标准,这两点致使我认为,本书缺乏合适的理论指导。[6]同时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隔壁《读书的料及其文化生产》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先不说那本书对布尔迪厄的突破如何。

三,教育有自己的理论

在今天,很多人都愿意谈论教育,有些只是茶余饭后的谈资,有些则似乎是想认真的讲讲道理。但我想说的是,教育学的处境虽然在中国社会科学烂比烂的状况下,也是烂的出奇的一批了。(但是它好歹也是有自己的理论的。鉴于现在,简中互联网上「教育社会学」的相关文章还很少,以后会在知乎,B站开个专栏,宣传一下。

  1. ^这个「教学八股」的词,是我造的,并不是原书中的。

  2. ^周序 应试主义 厦门大学出版社

  3. ^例如现在的加分政策多用于「统战」,但实际上,你可以采用家庭收入,父母职业,等为标准,来给下层群众子女加分。

  4. ^李煜 制度变迁与教育不平等的产生机制——中国城市子女的教育获得(1966—2003)

  5. ^「为了修补诚信缺乏」系作者原话 应试主义 p68

  6. ^这不是指本书没有用理论,恰恰相反是用的太多太杂了。


理论的弹药未上膛——聊周序《应试主义》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