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三五七言»李白﹝唐代﹞

2022-12-14 12:13 作者:关东里的琴声  | 我要投稿
{"ops":[{"insert":"秋风清,秋月明,\n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n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n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n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n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n译文:秋夜的风有些清冷,秋夜的月明亮透彻。落叶聚起又被吹散,寒鸦栖眠又被惊醒。彼此相思彼此挂念,却不知相见是何日。此时此刻的我在这秋意阑珊的深夜,不忍觉得情何以堪。若是有人能置身于我的心境,定然会明白这种相思之苦。总是想你的时候,便总会在眼前忆起你的模样和从前种种,有时想起来比更是陷入其中,思念无休止似没有尽头。如果早知道你这般惹人牵挂,还不如当初没有与你相识。\n赏析:此诗写在深秋的夜晚,诗人望见了高悬天空的明月和栖息在已经落完叶子的树上的寒鸦,也许在此时诗人正在思念一个旧时的恋人,此情此景不禁让诗人悲伤和无奈,这是典型的悲秋之作,秋风、秋月、落叶、寒鸦、烘托出悲凉的氛围,加上诗人的奇丽的想象,和对自己内心的完美刻画,让整首诗显得凄婉动人。\n ”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夜深许许,风自清,月自明。不堪秋意萧条,叶落聚还散,心有留念意。奈何不由己,孤鸦自栖息,是夜过黑还是风过寂,顾自心惊。秋风、秋月、落叶、寒鸭。俱这引人心生悲凉之物象,又加以拟人。眼前全然勾勒出秋意凄紧张,萧条之气字里行间悄然浮起。闭眼凝神,有断肠人枝下负手而立,背影杀寂寥,无限心事氤氲,秋气更添几分萧条。忽而颔首远眺,叹秋气盛起 ,寒鸦栖独枝。思及一段情事,怎生刻骨铭心,诗起便萧索之意盛极,当真声声诉相思,字字寒情苦。\n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n 那旧岁月里,你我也曾是相聚相知相爱。再寻不得,竞也是再见无期,此时此刻的我在这秋意阑珊的深夜,不忍重温那段旧事,让我情何以堪。又起之时萧索的秋之意象为这忆情情不得的无奈心境做下渲染,读至此,叫人心中悲叹之意更胜。往昔,曾深爱相伴的女子,现在竟是再见无期。苦天涯隔人,更苦,我思念你至深,只是不知你是否也念我一丝,夜也难度,情也难熬。此处诗人做完美内心刻画。致诗哀婉动人,凄怨悠远,哀婉如诉,从文字中可以感受相思之情至无穷,从吟唱中可以感受相思之苦至无奈。\n 此诗只题做”三五七言”而不言即诗歌内容主题,可知诗人的创作意图本是偏重作品的形式特征,即只要满足全篇两句三言、两句五言、两句七言的体式要求就能成诗了。可以说,诗题中己经包含了明确的诗体形式内涵。\n 但李白这首诗也不能算是创体之作,因为初唐时僧人义净作有一有《在西国怀王舍城》此诗因其体式特征而名为《一三五七几言》。李白的《三五七言》只是《一三五七九言》的变体。省去起首的“一言”和收尾的“九言”,即为“三五七言”。王昆吾在《唐代酒令艺术》中论证义净诗为“唱和之作“。李白这首《三五七言》可能也是他与其他人的唱和诗“。“三五七言”是对所酬和诗歌格式的限制。这是一个”总题”,众人在具体创业作时可根据所写内容再命一个相应的诗题。\n 此诗即使不是创体之作,也是李白最终确立了“三三五五七七”格式作为一种独特的曲辞格甚至成为一种时兴诗体的地位,这不仅是因为他借鉴和总结了许多人应用三五七字句式的经验,更得力于他自身歌辞创作中灵活运用此类格式的实践体悟,因而他的《三五七言》能表现出“哀音促节“凄苦繁弦“的艺术魅力。\n"}]}

«三五七言»李白﹝唐代﹞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