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观众看电影《沙丘》会觉得似曾相识?

有幸参加了B站的《沙丘》观影会,非常感谢B站观影团的辛苦组织。

3D版本,感觉还好,不刻意去区别的话,对观影体验并没有传说的那么大影响,至少微型猎杀镖第一次出场时,3D的视觉冲击力还是有的。
总体来说,这是一部精彩的电影,充分体现了维伦纽瓦的野心,既给续集留下了充分的发挥空间,单就本片而言内容也相对完整,原著党应该是一本满足的。
作为科幻电影,主要的技术背景都有交代,而且和故事情节融合较好,不突兀,观众理解起来比较友好;
服化道尤其值得称赞,几方势力的造形,服装,语言,道具各有特点,观众很容易分辨,如此势力人物众多,关系复杂的电影,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
故事叙事流畅,作为整个沙丘世界的开端,基本交代清楚了整个故事的起因,尤其原著大量心理层面描写在电影中的视觉化呈现方式,值得借鉴。
音乐是《沙丘》的一大亮点。这次汉斯季默继续用他最爱的电音摇滚和人声两大要素,再配上各个国家的特色乐器,演奏了一曲来自未来宇宙彼端的异域(错)——异星天籁。

然后,不好意思,说一下不足之处,个人意见,粉丝轻喷。
电影中虽然对技术背景的交代比较到位,但是弱化了对《沙丘》整体世界观的交代,如果没有读过原著或者对沙丘不了解的观众,观影门槛是比较高的;
由于《沙丘》故事宏大,人物众多,关系复杂,看书尚且要不断回翻对照,电影处理上就难免脸谱化,留给演员发挥的空间不多,看情节看演技的观众估计会失望;
电影结构上,也许是对IP续集过于自信,厄崔迪家族的生死战安排在了影片中后段,换句话说全片最紧张刺激的高潮出现过早,导致后段显得平淡无奇,拖沓而冗长了,当然甜茶的颜控党请自动忽略这一条。
结论嘛,电影是部好电影,而且是一部优秀的科幻战争电影,但是在中国可能会有些水土不服。

最后,感觉还有点意犹未尽。后面是个人关于科幻部分的一点私心暴论。
很多人看完《沙丘》电影,会感觉整个故事似曾相识。
为什么呢?因为《沙丘》作为西方教科书级的科幻作品,不仅对很多后来者都产生了极大影响,而且本质上沙丘就是西方封建领主贵族战争的内核套了个星际宇宙的外壳。人类到了星际开发的阶段,治理能力反而退回中世纪去了。
所以,立意上,《沙丘》终究没有跳出欧洲封建领主贵族那套王子复仇记的叙事框框,就难免让东方的读者观众在看《星球大战》,看《权力的游戏》,看《指环王》,看《沙丘》的时后,感觉都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出现审美疲劳也就不奇怪了。
这就是为什么西方科幻作品在中国大多水土不服的原因——除去技术细节方面那些科幻设定的外衣,除去精致的服化道和震撼的特效场景,世界观上还是几个伯爵公爵教会城邦为了一亩三分地——即使扩大到星球星系的层面,为了皇冠魔戒,为了香料石油啥的相互攻伐残杀,尔虞我诈——这一点也不科幻啊,反而由于高度发达的未来生产力与中世纪的原始生产关系的矛盾,不可避免的产生大量的逻辑硬伤考验读者观众的智商,三观内核的格局终究还是太小了。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西方很难诞生《银河英雄传说》,《三体》这样的东方哲学下的科幻作品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