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中国》解说词大赏 第一季第8集 融合

2022-12-17 11:23 作者:刘老师爱读书  | 我要投稿

这是拓跋宏对母亲的最后一段记忆,也可能只是他的幻想。他完全记不起母亲的样子,只知道人们称她为李夫人。

拓跋宏在这里出生、学步,留下了初来这个世界时的哭声与笑声。直到有一天,一个消息传来:他被立为北魏王朝的太子。这是公元469年,拓跋宏三岁。

与其说是母亲离开了拓跋宏,不如说是拓跋宏送走了母亲。为了避免外戚干政,北魏皇室立下了“子贵母死”的制度,一旦有儿子被选定为皇位继承人,生母就会被赐死。

李夫人离世前,大约只牵挂着一件事:刚刚学会走路的儿子,能一直平稳地走下去吗?

鲜卑,中国北方的一支游牧民族,曾居住在大兴安岭嘎仙洞一带。他们最早被匈奴人奴役,后来匈奴被汉朝击败,鲜卑趁势崛起。

东汉以来,鲜卑分裂为多个部落,其中的一支拓跋部逐渐强盛,于公元386年复立代国,后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

这时的中国北方,同时还生活着匈奴、羯、氐、羌等民族。相对于中原汉人,他们被惯称为“胡人”。

这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替最为频繁的一段时间。以公元304年,匈奴人叛出西晋、建立汉赵为开端,之后西晋被匈奴所灭,中原政治中心南迁,中国陷入了一百多年的混乱。各族各地纷纷立国、灭国、再立,其中实力较强的先后有十六国。

公元426年至439年,北魏在第三任皇帝拓跋焘带领下,用13年时间,陆续吞并同一时期的夏、北燕、北凉等国,最终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时代,与南朝隔江而治的北朝由此开始。

“兵利马疾,过于匈奴”,这是史书上对鲜卑人的评价。他们自命神州正统,一直有南下之意。

鲜卑语里,“拓拔”的意思,就是“黄帝的后代”。定国号魏,是因为魏曾是“神州之上国”。他们想以此表达心胸和志向,

自北魏开国皇帝将都城从草原地带的盛乐迁到与农耕文明接壤的平城开始,他们就做好了南下的准备。

但是,从北方草原南下,以主人的身份去开辟和领导一个新世界,还能像打仗那样顺利吗?

以前,鲜卑与中原汉人更多是刀枪上的碰撞,现在他们面对的是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的碰撞。

数百年来,他们习惯了游牧、围猎,漂泊不羁,而中原地区的汉人世代农耕,过着定居生活,礼仪制度都更加完备。

随着占领的土地不断延伸,统治的人口越来越多,社会环境越来越复杂。北魏统治者意识到,他们面临着历代北方游牧民族政权都遇到过的一对矛盾。

一方面,为了扎根汉人地区,不得不选择汉化;一方面,又想要保持本民族不被同化,他们该如何选择呢?

拓跋宏出生时,北魏统一北方已近30年,这时北魏的实际掌权者是冯太后。冯太后出身汉族,爷爷是十六国时期北燕的皇帝。

她16岁被册封为皇后,拓跋宏的父亲献文帝即位后,25岁的冯氏成为皇太后,随后,进入北魏政权的核心圈。

如今,她成了太子拓跋宏的抚养人。冯太后非常喜欢拓跋宏,甚至对他有些溺爱。在太子身上,她似乎看到了更远大的希望。

献文帝自从亲理政事,就与冯太后之间逐渐产生了无法调和的矛盾。公元471年,年轻的献文帝禅位于五岁的太子拓跋宏。

五年后,献文帝骤然离世,冯氏以太皇太后的身份再次临朝听政。

冯太后视拓跋宏为己出,倾注全力去培养他。在她的安排下,拓跋宏从小就学习儒家经典,稚嫩的心中埋下了一颗汉文化的种子。

此时的北魏国势正旺,对北方的统治已十分稳定,但冯太后认为,要长治久安,唯一正确的一条路,那就是汉化。不仅仅是因为汉文化本身的博大精深,更在于它代表了国家正统。

在汉人老师的严格教育下,拓跋宏深受熏陶,史书记载他“《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史传百家,无不该涉”。

看着拓跋宏一天天朝着预定的方向成长,冯太后心生宽慰。她把全部心血与希望都投注在拓跋宏身上,在国力鼎盛的时期,她未雨绸缪。她期待的,不仅仅是这个孩子的成功,还有一个国家的未来。

鲜卑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传统,这曾是他们凝聚部族的重要方式。但当他们发展成为统治整个中国北方的庞大帝国时,这种凝聚力反而成了走向开阔世界的阻力。

当政者试图通过推行汉制、任命汉人官员来稳固江山,但鲜卑贵族却无法容忍权力被分割。所以,尽管北魏很早就有过相关举措,但进展缓慢,甚至还发生过汉人重臣被降罪诛灭全族的惨剧。

拓跋弘自幼目睹这种激烈的冲突,他不想再像其他民族那样,在被动的、自我矛盾的汉化中,消耗掉族群的生命力。他要主动地、积极地迎接和发起变革,让鲜卑人获得更阔达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公元483年,17岁的拓跋宏颁发了一道特别诏令,禁止同姓结婚。同姓婚姻是鲜卑沿袭多年的习惯,但这不合中原礼法。拓跋宏决定,用设立制度的方式,强制终结这一习俗。

这是年轻的拓跋宏向根深蒂固的鲜卑传统发起的一次试探性的挑战。他的态度很坚定,他的信念来自于对汉文化的认识和对鲜卑人长远利益的关注。

一年后,在冯太后主导下,拓跋宏效仿中原政权,要给官员们定期发放俸禄,这遭到鲜卑贵族们的强烈抵触。

此前,北魏官员没有薪水,收入主要靠赏赐、掠夺和贪污受贿。俸禄制规定,“赃满一疋者死”,目的就是为了约束鲜卑贵族的贪赃掠夺。

为了汉化政策的有效推行,冯太后特意选拔了一批汉人官员辅佐皇帝,李冲便是其中之一。李冲为人机警,时常跟随拓跋宏一起去各处考察。

这时的北魏面临一个巨大难题:游牧方式无法满足国家对财富的需要。增加收入的现成榜样,就是农耕社会的赋税制度,但北魏却难以实施收效。

长年战乱,加上放牧习惯,使得大片土地荒芜,或是变为牧场。平民手中的土地稀少,无力承担沉重的税赋,拥有大量土地的贵族却享有免税的特权。如何才能使国库充盈起来呢?

公元485年,北魏开始推行“均田令”和“三长制”,农民重新分到土地,不论官民,平摊税赋,并设立邻长、里长、党长进行有效管理。

这些政令再次遭到鲜卑贵族的激烈反对,但冯太后和她一手带大的皇帝拓跋宏都义无反顾,他们要让北魏壮大为真正的“神州上国”。

拓跋宏已经长到19岁了,他看起来有点少年老成。这一系列雷厉风行的新政,就像冯太后送给他的成年礼,他也即将踏上属于自己的路。

拓跋宏经常会梦见北方草原上的西拉木伦河,那是他们的祖先之河,是孕育了北方多个民族的摇篮。

从那个源头出发,一代代鲜卑人走向更远的世界。无论他们走多远,似乎都能听见,远方河水的流响。

草原上还有很多发源于此的大河,它们各自流淌,没有汇入黄河,更没有汇入长江。就像是独立于中原文化体系之外的鲜卑文化,自成一格。

但现在,拓跋宏有意改变它们的流向,想让它们汇入中原的大江大河。因为他心中盛放的,是整个中国。

眼前的改革还只是制度效仿,依赖行政命令的强推,缺乏思想认知和文化自觉,反而容易激起反抗,这让他时常感到步履维艰。

好在,冯太后一直就在身边。具有丰富政治经验的冯太后,游刃有余地维护着与鲜卑守旧派的平衡,一点一点推动着各项汉化措施的进程。

然而,正当拓跋宏踌躇满志时,他的支柱却轰然倒塌了。公元490年,秋分将至,掌控北魏政权二十余年之久的冯太后去世。

这一年,拓跋宏24岁。因为哀痛,他一连五天都不吃不喝。

冯太后是他最亲近的人,是他成长路上的指引者和守护者,更是北魏改革的灯塔。没有了冯太后,接下来,拓跋宏将独力去开拓南下之路。这是冯太后的遗愿,更是他从小的理想。

葬礼之后,拓跋宏表示要在陵墓旁结庐独居,守孝三年。这完全不符合鲜卑传统,就连饱读儒家典籍的汉族大臣也认为天子无此先例。

拓跋宏最终放弃了这个想法,但依然保留了三年服丧的基本礼仪,同时停止一切庆祝活动和车马仪仗,禁绝酒色,朝夕食粥,直至第二年春,才开始处理政务。

这不仅是为了表达哀思,更是在昭告天下:这个鲜卑人创立的王朝,将以中原的礼教,作为立国之本。

公元493年,冯太后去世后的第三年,拓跋宏启动了他亲政之后最为大胆的一项计划。

这天,他在首都平城的明堂,召集群臣,举行斋戒,用占卜的方式决定是否要出师征伐南朝。占卜结果出来了:革卦。

拓跋宏一听,立刻引述革卦的彖辞说:汤、武革命,应乎天而顺乎人,这卦象真是再吉利不过了。

满朝官员默不作声,唯有皇族任城王拓跋澄站出来反对,说这次出兵,征伐的是尚未归服的小邦,可得到的却是商汤王、周武王革命的卦象,恐怕不能算是大吉。

拓跋弘厉声喝止拓跋澄说:这是我的社稷,任城王是想阻止我发兵吗?拓跋澄回答道:身为社稷之臣,怎么能明知危险而不说话?

过了好久,拓跋宏才缓和过来,说道:我们不过是表明了各自的看法而已,这也没有什么关系。于是,这场隆重的仪式草草结束。

任城王拓跋澄在鲜卑贵族中有很大的影响力,拓跋宏也一直视他为心腹。就在占卜结束后的当晚,拓跋宏把拓跋澄叫进宫里,进行了一次秘密谈话。

拓跋宏告诉他,解析卦象时之所以大怒,是担心人人竞相发言,破坏自己的大事。接着,拓跋宏把深思熟虑的全部计划和盘托出。

听到皇帝南下征伐的真实意图后,拓跋澄表示,将极力支持并保守秘密。施行大计之前,拓跋宏做了一件很重要的事:立长子拓跋恂为太子。

他知道,这次出行的时间不会短,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但无论如何,他都需要一个稳妥的后方。

拓跋宏对太子寄予厚望,就像很多年前冯太后培养他一样,拓跋宏也引导儿子自幼学习汉文化。他即将开创大业,他期待着太子有朝一日将继承这一切。

三年服丧期满,拓跋宏断然宣布,太子拓跋恂留守平城,自己亲率百万大军和文武群臣,从平城出发,南征萧齐政权,而且不容劝谏。

平城,作为北魏都城,已有近百年。它靠近中原腹地,又紧邻漠北草原,是鲜卑贵族心中的理想之地。但放在更大的视野来看,平城依然偏僻闭塞。

公元493年秋,拓跋宏大军就从这里出发了。这是北魏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出征,或许也是最艰难的一次。

队伍出发后,遇上连绵阴雨,习惯了干爽气候的兵将和大臣们叫苦不迭,却又碍于严格的军令,不敢怠慢。唯有拓跋弘一路精神抖擞,毅然前行。

经过一个多月的行军,他们到达魏晋旧都——洛阳。雨越下越大,按照拓跋弘此前的作风,队伍应该继续冒雨行进,他却难得舒了一口气,破例让众人进城休息。

只有他自己知道,这场声势浩大的行军,其实另有目的。拓跋宏欺骗了几乎所有人,他在进行一次风险巨大的豪赌。

在洛阳停留六日后,拓跋宏下令,大军继续南进,但那些被长途跋涉折磨不堪的大臣们实在忍不住了。他们提前跪在出城的路上,劝谏拓跋宏放弃南征。

一向支持皇帝的李冲,这次带头劝阻,说南征并没有取得所有人的同意,只是拓跋宏一意孤行。如果执意南征,他会和大臣们以死相劝。

拓跋宏听完大怒,对大臣们说:我意在经营天下,你们却屡屡怀疑我的大计。斧钺不饶人,你们不必再说了。

然而,任城王拓跋澄带着群臣,继续苦谏不止,拓跋宏终于调头回城。转身的一刻,拓跋宏知道,精心谋划的大事,就要成了。

他让所有人做选择,要么继续南下,要么迁都洛阳。身心疲惫的群臣最终选了后者,这才是拓跋弘的真正目标。

迁都洛阳,是他推行全面汉化的重要一步。预见到迁都的困难,拓跋弘制定了以伐齐之名南下,用既成事实让老臣们就范的策略,由李冲配合行事,拓跋澄从旁策应。

对北魏王朝至关重要的一件大事,就这样定下来了。

洛阳位于中原腹地,北邻黄河,伊水和洛水在此交汇,四通八达,经济富庶。自古以来,这里就代表着天下之“中”。

东周、东汉、西晋都曾定都于此,是汉文化和中原政权的核心区,有着极强的象征意义,素有“得洛阳者安天下”之说。

洛阳,距离平城有一千多里。迁都至此,意味着鲜卑人不得不割断原先的生活和风俗,彻底融入中原文化。

率大军佯装伐齐的第二年,春回北国大地之际,拓跋宏正式发布诏书,宣布迁都洛阳。他相信,这也是冯太后想看到的结果,但未来之路依然漫长。

拓跋宏正值盛年,英姿勃发,一个宏伟的蓝图已经清晰浮现。

他要让鲜卑贵族置身于浓郁的中原氛围中,以文化人。他要让北魏政权快速告别武力蛮强时代,成为文明之邦。

他要向天下展示全面继承汉文化的坚决姿态,之后,他将挥师南下,一统江山,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天子。

公元494年冬,北魏的文武百官和宫廷机构悉数迁往洛阳,荒废近两百年的洛阳城重新恢复了都城的气息。对大部分从未涉足中原的鲜卑人来说,这是一个新鲜的世界。

鲜卑人为便于骑马游牧,服装紧身且袖子窄,与汉人的宽袍大袖、精美飘逸形成明显反差。

汉人对头发、服饰很是注重,待人接物,从言语到举止,都有一套独特的礼仪,这些都让鲜卑人感到好奇。然而,他们又很难融入到汉人的生活中。

巨大的冲突跃然眼前。作为迁都的策划者,拓跋宏无法回避这些现实矛盾。实际上,他并非没有预见,相反,这正是他迁都的原因。

他迁的不仅仅是都城,更是文化,他要的不是对立,而是深度地融入汉文化。他相信,这将带来新的生长,绽放新的生机。

当然,贯彻原则,永远比制定原则困难得多。他决定,先从那些一眼就能看到的差异入手,让改变被所有人感知。

迁都当年的十二月,拓跋宏下诏,要求所有鲜卑人一律改穿汉人服饰,发式也和汉人相统一。

半年后,他再次下诏,要求朝臣一律使用汉语。年满30的,可以逐渐改变;30岁以下者,必须立即改变。诏书中,他将鲜卑语称为“北语”,将汉语称为“正音”,以表其鲜明立场。

相对于服装发式,改变语言要困难许多。为了立威,拓跋宏在朝堂上拿李冲开刀,说道:李冲居然向我提出,四面八方的人说话不同,谁也不能说自己对。他这么说,就是辜负国家社稷的重托,应该让御史拉出去治罪。李冲赶忙摘掉帽子,磕头谢罪,退了下去。

李冲是改革派,一向为皇上敬重,见他尚且如此,其他人哪还敢再说些什么。

紧接着,拓跋宏又下了一道更苛刻的诏书:不许在朝中说鲜卑语,违反者立刻免除官职。

之后,拓跋宏率先垂范,不仅改说汉语,还用汉语创作出许多优美的诗歌,迅速为鲜卑年青一代所模仿。

一些鲜卑语也因此融入到汉语言中,丰富了汉语的表现力,影响至今。如汉语中的“哥”字,就是由鲜卑语演化而来。

鲜卑民歌个性明亮,率真而雄阔。鲜卑文化的精华,为汉文化注入了鲜活之律。

崇尚儒学的拓跋宏还诏令在洛阳设立国子学、太学,并在东、西、南、北始置四门小学,教授礼乐文化,但这些都是鲜卑人在政策规定下的被动接受,有没有一种方式让人们主动交融呢?

太子已进入适婚年龄,这让拓跋弘再次想到了婚姻伦理的社会作用。

南北朝时期讲究门第,即使皇亲贵胄拥有巨大权力,但在社会上,人们仍然习惯以门第姓氏来判断地位高低。

拓跋弘亲自安排了许多拓跋贵族与汉族大姓通婚,并下诏为六个弟弟重新娶了汉族大家之女为妻。

通过联姻,拓跋贵族获得了中原士族的认同,也让他们从此血脉相融。短短几年,北魏就焕发出新的气象和格局。

以儒家为代表的汉文化,在洛阳取得了绝对优势,而鲜卑人的迁入,使得以汉文化为主体、并吸收了各族文化的洛阳,再次成为北方乃至整个亚洲的文化中心。

就连以延续文化正统自居的南朝士人,也有人回归北朝,并发出“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的感慨。看起来,一切都在朝好的方向发展。

为了彻底汉化,496年,拓跋弘下令鲜卑贵族全部改为汉姓,其中皇族拓跋氏改姓为元,拓跋宏从此改名为元宏。

然而,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就在这一年,拓跋宏突然接到一个消息:太子拓跋恂在守旧贵族的教唆下,杀害自己的汉人老师,意欲率领军队返回平城。

盛怒的拓跋宏立刻将太子逮至御前,重重地杖打了百余下。随后,他废除拓跋恂的太子身份,将他迁至河阳关押起来,每日仅以粗衣淡饭相待。

拓跋宏太愤怒了。他低估了反对者的势力,更没想到最先出头的竟然是自己的儿子,自己倾尽心力培养的王朝接班人。

伤心与失望击打着拓跋宏,他严惩拓跋恂,不只是怒其不争,也是向反对者示威。

太子事件让北魏保守派与改革派之间的斗争浮出水面。同年冬天,留守平城的鲜卑贵族发动了一起政变,拓跋宏果断派任城王拓跋澄率兵平叛。

不久,他又接到密报,称拓跋恂仍与左右密谋反叛。囚禁中的拓拔恂,因此而被赐死。拓跋宏不能容忍大业受阻,哪怕挡在面前的是亲生儿子。

连续的叛乱,让拓跋宏意识到,必须加快前进步伐,否则,复辟与倒退的危机会不断蔓延。他将目光投向了南朝。

这时的南齐政权刚刚经历了一场宫廷内斗,西昌侯萧鸾杀帝篡位,对宗室大开杀戒。以神州正统自居的拓跋宏认为,他有责任纠正南朝的错误,让圣人的德治和光辉普照中国大地。

于是,公元497年,拓跋宏趁南齐内乱,亲率大军20万南征。

南齐,是南北朝时期南朝的第二个政权。公元420年,东晋被刘裕创立的宋取代,南朝开始。公元479年,萧道成取代宋,建立齐,史称南齐。

北魏和南齐的疆域,东部大致以淮河为界,西部以秦岭为界。随着战事的变化,南北的界线来回多次推移。

自迁都洛阳后,拓跋宏发起过多次南征,他并没有十足的把握每次都能赢,但他必须要往南打。唯有统一天下,才能完成真正意义上的融合。

为了明志,他甚至剃掉了鲜卑人标志性的胡须。

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南征途中的拓跋宏,利用短暂的休憩时间,接近了一个南齐来的使者。这本是他执政生涯中的寻常事务,拓跋宏曾见过无数个使者,却从来没有见过如此这般令他久久难忘的风华人品。

他看起来是那么优雅、有礼,言辞得体,举止有范。这位风神俊逸的谦谦君子,仿佛是圣贤的化身。拓跋宏的内心深处,像是突然被什么击中了。

南齐使者身上散发出来的迷人的儒家气质,令拓跋宏倾倒,这是他一生所向往的中原风范。他冒着巨大的风险迁都,一次次推动汉化改革,无非是为了离眼前所见更近一步。

白日光天无不曜,江左一隅独未照。这是拓跋宏在南征途中用汉语写下的一句诗。

眼前的使者,正来自“江左一隅”,是他的光芒未曾照拂的地方,但却带着他所神往的耀眼风采,来到了他的面前。

有那么一刻,他觉得这位南齐使者,就像是他苦苦追寻的正统。它离自己那么近,几乎已近在咫尺,却又仿佛依然咫尺天涯。

历史留给他的时间已经不多了,这位本来健壮俊朗的年轻人,在几年里高强度的奔波操劳中,燃烧着自己的生命。

就在这年秋末,南齐皇帝萧鸾驾崩。笃信儒学的拓跋宏下诏称,“礼不伐丧”,引兵而还。

一年后,33岁的拓跋宏再一次南征。因为行军途中的鞍马劳顿,拓跋宏旧病复发,最终在返回洛阳的路上去世,谥号孝文皇帝。

在遗嘱中,他仍希望能“复礼万国”。这未酬的壮志,是他一生中最大的憾事。

公元四九九年,拓跋弘去世。

自公元490年独立执政,孝文帝拓跋宏在短短九年时间内,完成了一系列非同一般的壮举。

他将北方各民族的健勇无畏之气注入一度颓废的中原文化,重新启动了北方大地新的生机。

他将鲜卑文化的河流汇入到了中原的大江大河,以极具前瞻性的理想,促成了一次史无前例的民族融合。

然而,由于拓跋宏的英年早逝,他所开创的汉化改革还未能尽数完成,深入骨髓。在他身后,北魏政权分裂为东、西两部分,洛阳宫殿也被拆除,这座锦绣之都再次化为一片废墟。

好在,风浪与曲折过后,历史的航线总会被再次纠偏。而从此之后,以汉为主、胡汉融合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融入了大家庭的各民族得到了永生。

拓跋宏留下的火种,将在数十年后,照亮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空前之局,成为隋唐盛世不可或缺的铺陈和奠基。

在这浩大奔涌的历史潮流中,拓跋弘那年轻的身影,显得尤为明朗、矫健。


《中国》解说词大赏 第一季第8集 融合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