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已淡去,过年是传承,不变的却是悠远的乡愁!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说的就是春节贴春联。每年年三十,家家户户贴对联、请门神,这是新年里传统的习俗之一,几千年来已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传承。
要说在过去,那种现场书写的对联是最受老百姓欢迎的。集市上,总有文化人摆上一张桌子,浓墨重彩,挥毫泼墨,好不自在。记忆最深的是家里的粮仓、水缸,包括猪圈都要贴上对联,那个“肥猪满圈”的对联常让人笑好久。

编辑
风俗简化、传统流失。而这样的场景,现在已经难寻。如今摊位上的对联都是机械印刷的,别说是写对联,就是下笔忘字的情形也多有发生。对联照贴,只是变得简单,成了一个象征性的标志,意味着新的一年的开始。贴门神的做法也已经渐渐消失,首先是卖门神的少了,其次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即使是农村,很多人也都住进了楼房,如果没有自己的院落,请了门神也无处安放。
像祭祖、祈福仪式倒是常见,只是在古装剧等影视作品中,想来现实中要恢复也并无可能。

编辑
在过去,从小年开始,家家户户就进入了春节“倒计时”:大人们忙着置办年货,给孩子缝制新衣;孩子们则兴高采烈地帮着家里打扫卫生;归乡的游子带回外面的新鲜事、新鲜玩意儿······
那时候尽管吃喝比不上现在,电视、互联网也不普及,但是人们每到春节都喜气洋洋,就是因为他们保留了传统习俗,满足了国人过年的需求。

编辑
那些过年的习俗还包括了一些禁忌,诸如正月初一不出门,不煮新饭,寓意年年有余;不能扫地、打破碗、洗头洗澡洗衣服等,以防“破财”;正月初二,此时才能出门走亲戚;正月初三,女儿回娘家的话,女婿带礼物必须成双,不能洗衣服;正月初四,这一天是民间传说的接神日,因此不能出远门;正月初五,即“破五”,当天要清扫垃圾,寓意“送穷”。
这样的繁琐和禁忌,可能在老一代的人们中还记忆犹新。对年轻一代,却丝毫不能构成任何约束力。可以想见,再过若干年,这些或者都会变成“甲骨文”,仅仅封存在人们的记忆中。

编辑
然而,过年毕竟在中国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从上古时代到现代社会,虽然一些习俗消失,但总是有新的习俗产生。无论如何,过年是作为一种文化传承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