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黄元御《四圣心源》云:“燥者,阳明金气之所化也。在天为燥

2023-11-21 12:09 作者:中医师张先生  | 我要投稿

黄元御《四圣心源》解<阳明燥金(燥土)论>云:“燥者,阳明金气之所化也。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人为大肠。阳明以燥金主令,胃土从令而化燥,太阴以湿土主令,肺金从令而化湿。胃土之燥,子气而非本气,子气不敌本气之旺,故阴盛之家,胃土恒湿。肺金之湿,母气而非本气,母气不敌本气之旺,故阳盛之家,肺金恒燥。 太阴性湿,阳明性燥,燥湿调停,在乎中气。中气旺则辛金化气于湿土,而肺不伤燥,戊土化气于燥金,而胃不伤湿;中气衰则阴阳不交,而燥湿偏见:湿胜其燥,则饮少而食减,溺涩而变黄;燥胜其湿,则疾饥而善渴,水利而便坚。 阴易进而阳易退,湿胜者常多,燥胜者常少,辛金化湿者十之八九,戊土化燥者百不二三。阳明虽燥,病则太阴每胜,而阳明每负。土燥而水亏者,伤寒阳明承气证外,绝无而仅有,是以仲景垂法,以少阴负趺阳者为顺,缘火盛则土燥,水胜则土湿,燥则克水,湿则反为水侮,水负则生,土负则死,故少阴宜负,而趺阳宜胜。以土能胜水,则中气不败,未有中气不败而人死者。 医家识燥湿之消长,则仲景堂奥,可阶而升矣”。 黄元御《四圣心源》<中气论>又云:“脾为己土,以太阴而主升;胃为戊土,以阳明而主降。升降之权,则在阴阳之交,是谓中气。胃主受盛,脾主消化,中气旺则胃降而善纳,脾升而善磨,水谷腐熟,精气滋生,所以无病。脾升则肾肝亦升,故水木不郁;胃降则心肺亦降,故金火不滞。火降则水不下寒,水升则火不上热。平人下温而上清者,以中气之善运也。 中气衰则升降窒,肾水下寒则精病,心火上火而神病,肝木左郁而血病,肺金右滞而气病。神病则惊怯而不宁,精病则遗泄而不秘,血病则凝瘀而不流,四维之病,悉因于中气。中气者,和济水火之机,升降金木之轴,医书不解,滋阴泻火,伐削中气,故病不皆死,而药不一生。盖足太阴脾以湿土主令,足阳明胃从澡金化气,是以阳明之澡,不敌太阴之湿,及其病也,胃阳衰而脾阴旺,十人之中,湿居八九不止也。 胃主降浊,脾主升清,湿则中气不运,升降反作,清阳下陷,浊阴上逆,人之衰老病死,莫不出此。以故医家之药,首在中气,中气在二土之交,土生于火,而火死于水,火盛则土燥,水盛则土湿,泻水补火,扶阳抑阴,使中气轮转,清浊复位,却病延年之法,莫妙于此矣”。 依照以上论据,我认为先天心肾为母,后天脾胃为子,君火生脾土,相火生胃土,君火为主,相火为辅,相火必须听令君火,君火煊耀,则相火潜伏而肾脏温,坎水上升而心脏凉。 凡阳盛健康之人,其手少阴丁火主令于上,则足少阴癸水不寒而温;阴盛衰弱之人,则足少阴盛水司气于下,而手少阴丁火亦将熄灭。 君主健强,则水火既济,内脏安谧;君主衰弱,则水火不济,内脏失调。 《素问·灵兰秘典论》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 《阴阳应象大论》云:“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李念莪注曰:“火都阳气也,天非此火(即日光),不能发育万物,人非此火(君火和相火),不能生养命根,是以物生必本于阳,但阳和之火则生物,亢烈之火则害物,故火太过则气反衰,火和平则气乃壮,壮火散气,故曰食气,少火生气,故云食火。” 又曰:“阳气者,身中温暖之气也。此气绝,则身冷而毙矣。运行三焦,熟腐水谷,畴非真火之功,是以内经谆谆反复,欲人善养此火,但少则壮,壮则衰,特须善为调剂。世之善用苦寒,好行疏伐者,讵非歧黄之罪人哉?”

黄元御《四圣心源》云:“燥者,阳明金气之所化也。在天为燥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